中国一等功臣肖飞:曾打破国外垄断,每年为国家节约10亿元!

顶楼得小邹 2024-11-18 16:14:55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个人一等功“,肖飞,这个名字,与中国海军新型战舰的轰鸣、与清洁能源的风力涡轮的旋转紧密相连。他并非生而伟大,也并非横空出世。

他曾打破国外垄断,每年为国家节约10亿元!那么,他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实验员一步步走向国防科技的巅峰?

信息来源:《主席签署通令给他颁发“个人一等功”!这小伙儿得多牛……》,中国青年网。

少年逐梦,代码筑基

对大多数70后男孩来说,绿色的军装象征着英雄,承载着梦想。肖飞也不例外,他对飞机、坦克等军事模型也格外着迷,常常沉浸在组装和把玩模型的世界里,幻想着自己也能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

而他的目标很明确——海军工程大学。这所培养海军人才的摇篮,是无数热血青年梦寐以求的地方。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肖飞如愿以偿,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

在大学里,肖飞如鱼得水,他深知机会来之不易,因此格外珍惜学习的时光,全身心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

2002年,25岁的肖飞硕士毕业,本可以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但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海军工程大学一个重点实验室缺实验员,肖飞听说后马上就申请了。他决定先去一线做科研,暂时不继续读书了。

这个决定,在很多人看来或许有些“亏”,但对于肖飞而言,这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他心中深藏的爱国情怀和对国防事业的责任感,让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他深知,个人的发展固然重要,但国家的需要更加重要。

但实验员的工作,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光鲜亮丽。

每天,肖飞都要面对各种复杂的实验设备、海量的数据和繁琐的测试流程。这些工作虽然看似不起眼,但却考验着他的耐心和细心,也磨练着他的意志和毅力。

肖飞并没有因为工作的繁重而抱怨,相反,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认真对待每一项任务,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个细节。

他经常加班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地工作,只为了获取最准确的实验数据,解决最棘手的技术难题。

在实验室工作的两年时间里,肖飞经历了无数次的挑战和考验。其中,最让他难忘的一次,是解决某型潜艇电力系统短路故障的问题。

研制“中国电芯”,为国省下巨额资金

为了找到故障的根本原因,肖飞连续60多个小时坚守在实验仪器旁,不眠不休地进行测试和数据分析。他一遍遍地重复实验,一次次地分析数据,最终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成功解决了这个困扰科研团队已久的难题。

这段经历,不仅展现了肖飞在科研工作中的敬业精神和顽强毅力,也为他日后在科研领域的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束了两年的实验员工作后,肖飞重新拾起了他的博士梦想。他考取了浙江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学习。

博士毕业后,他回到了母校海军工程大学任教,并将自己的科研方向聚焦于舰船电力系统领域。

凭借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肖飞在科研领域迅速崭露头角。而在海军工程大学,肖飞加入了一个特殊的团队,这个团队的领军人物,就是被誉为“中国电磁弹射之父”的马伟明院士。

而他科研生涯的起点,是参与研发一种新型高速感应发电机。不过,它的弱点也很明显:转速快到一定程度就容易出问题。

为了攻克这个难题,提高发电机性能,肖飞身兼数职,既是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也是工厂的技术顾问,经常深入一线解决生产难题,和工人师傅们一起改进工艺。

他深知,科研成果的转化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战斗力。

为了保险起见,肖飞一丝不苟地检查了所有200多个制造流程,很多步骤他都亲自上手操作。

经过多年努力,高速感应发电机样机终于问世了。专家测试结果显示,各项技术指标都符合预期,而且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这项成果的取得,标志着我国在舰艇电力系统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也为我国海军新型战舰的研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可在新型高速感应发电机研制的过程中,肖飞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关键问题:发电机的输出电压总是不稳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肖飞开始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希望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然而,当时的国内并没有任何相关的参考资料,国外的技术资料也十分有限,只有一个发表在外国学术期刊上的公式可以参考。

肖飞按照这个公式进行了多次计算,但计算出的数据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无法应用于实践。

尽管这个公式发表在国际期刊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肖飞并没有盲目相信,而是保持着怀疑的态度。

于是,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最终推导出了一个全新的公式,并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计算方法,成功解决了发电机电压不稳定的难题。

肖飞的这一突破,不仅体现了他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强大的计算能力,更展现了他敢于质疑权威、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

正是这种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的精神,让肖飞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取得突破。

荣誉加身

时间回到12年前,彼时,风力发电方兴未艾,然而,作为风力发电核心部件之一的变流器,我国却完全依赖进口。

这些外国公司不仅对变流器开出高价,还附加了各种苛刻的条件,严重制约了我国风力发电产业的发展。

面对这种局面,我国国防科技领域的专家们意识到,必须自主研发变流器,打破外国的技术垄断。

国内的专家们达成共识:中国必须自主研发变流器技术,打造“中国电芯”,打破国外垄断。而这项重任,落在了肖飞的肩上。

肖飞领衔组建了课题攻关团队,开始了艰苦的研发历程。他们把测试地点选在福建省的一个风力发电厂。那里条件简陋,没有现成的实验室,他们就在山上搭建了一个简易的窝棚,作为临时的实验室。

尽管条件艰苦,但肖飞和团队成员并没有丝毫懈怠。最终,“中国电芯”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他们所研发的变流器,各项指标皆达甚至超国外同类产品之水平,它的问世,不仅标志着我国在风力发电变流器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也为国家每年节省了至少10亿元的采购费用。

不可否认的是,这项成果,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提升了我国在风力发电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也为我国的能源安全提供了保障。

当然,肖飞在科研领域的突出贡献,得到了国家和军队的充分肯定。

2018年7月,一个更加重要的荣誉降临到肖飞身上。他被授予个人一等功,这是国家对他在国防科技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最高褒奖。

这不仅是对肖飞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所有为国防科技事业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的褒奖。

笔者认为

从实验室的“螺丝钉”到国防科技的“顶梁柱”,肖飞的成长之路,也是中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肖飞的经历告诉我们,科技创新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脚踏实地、刻苦钻研,才能攀登科技高峰。

1 阅读: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