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年6部现象级电视剧,对比发现,《狂飙》的收视率最惨淡

君君子故事 2024-11-06 18:05:25

谁能想到,2023年开年爆款《狂飙》的收视率才2。8%?要搁在40年前,这个数字怕是要被电视台白眼吧。

可有意思的是,这部收视率"惨淡"的剧,却成了实打实的现象级作品。

说到这,不少老观众肯定要问了:这么低的收视率,凭啥叫现象级?要说收视率,那可真是一言难尽。现在的收视数据,早就不能跟以前比了。像我爸那会儿,全村就一台电视机,街坊邻居都凑一块看。

现在呢?光视频APP就一大把,优爱腾芒随便挑。更别提短视频、直播、游戏,分走了多少观众的时间。

但《狂飙》厉害就厉害在,它硬是用2。8%的收视率,创造了一个奇迹 —— 把年轻人又拉回了电视机前。这年头,能让年轻人主动守在电视机前追剧的,可不多见。

更绝的是,它还成了一部"全家追剧"的神作,爸妈追电视,孩子追网播,饭桌上都是"高启强"和"安欣"的八卦。

网上的热度更是疯了。霸榜指数、热搜话题、弹幕讨论,那叫一个热闹。要知道,在这个短视频15秒就能博人眼球的时代,能让观众安安静静追完一部剧,还津津有味地讨论剧情,这本身就是个奇迹。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还是比不上《甄嬛传》吗?等等,打住!《甄嬛传》2011年在两家卫视播出时,收视率也就1。48%和1。34%,还是到了大结局才勉强破2。

而且你要知道,《甄嬛传》这种宫斗剧,天生就少了一大波男性观众。反观《狂飙》,从题材到演技,可是实打实地"破圈"了。

所以说,现在评判一部剧的影响力,早就不能光看收视率这个单一数据了。网络热度、社会话题度、观众群体的广度,这些都是衡量标准。

在这个标准下,《狂飙》称得上是新时代的现象级作品。

这事儿让我想起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以前是担心错过电视播出时间看不了剧,现在是担心剧透。快节奏时代,大家宁愿网上倍速看完,就怕被剧透。

这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好剧不愁没人看,只是看的方式变了而已。

《狂飙》用2。8%的收视率,给我们上了一课:别被数字迷了眼,真正的现象级作品,从来都不是靠一个收视率说了算。

说完《狂飙》,不得不提起一个传奇数字:96%。这就是1986年《西游记》创下的收视神话。没错,你没看错,就是96%!这是什么概念?简单来说,当时全国只要是有电视的人家,几乎都在看这部剧。

春节档期间,大街上空空荡荡,邻居串门就一个目的:蹭电视。你别说,那会儿能有台电视机的人家,简直就是整条街的文化中心。

六叔家今天播孙悟空大闹天宫,左邻右舍都搬着小板凳来"蹭剧",那场面,现在的年轻人怕是想象不到。

老一辈的观众都记得,1983年《西游记》开拍的消息传出来,全国上下就开始期待。这戏可不是一般的大制作,光特效就让当时的观众惊掉下巴。

六小龄童的孙悟空,马德华的猪八戒,闫怀礼的沙僧,汪粤的唐僧,这些角色直接成了好几代人的童年回忆。

为啥《西游记》能创下这么高的收视率?说白了,那会儿条件特殊。全国才几个电视台?节目少得可怜。再加上《西游记》这种神话题材,老少咸宜,不分年龄层都爱看。

有意思的是,《西游记》的96%收视率,某种程度上还记录了中国电视机的普及历程。那时候能看上电视的人家还不多,但凡有台电视机的,基本都守在电视机前看《西游记》。

回头想想,《西游记》创造的收视神话,不仅仅是一个数字那么简单。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记录了那个物质还不算丰富,但精神生活质朴而充实的年代。

那时的观众,还没被各种APP和短视频分散注意力,可以专注地跟着唐僧师徒四人,一起走完西天取经的漫漫长路。

这样的收视神话还能重现吗?怕是难喽。

从96%到54%,从54%到1。48%,这两组数字背后,藏着中国电视剧市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说到90年代的收视神话,就不得不提《还珠格格》。这部剧在1998年创下了54%的省级卫视最高收视率,成了那个年代的现象级作品。

而且好家伙,光是重播就能让一大批观众死心塌地追着看。记得那会儿,只要到了寒暑假,各大电视台轮番重播《还珠》,都快成了固定节目。

说起这事儿,还得提一嘴湖南卫视。1997年1月1号,湖南卫视刚开播,转年就拿下《还珠格格》,一举创下收视纪录。

这波操作,直接为后来湖南卫视成为"现象级"偶像剧大本营打下了基础。

再往后看,2011年的《甄嬛传》可是把"收视分流"演绎得淋漓尽致。这部被称为"国产古装剧经典"的作品,在两家卫视同时播出,结果呢?一家1。48%,另一家1。34%,好不容易到大结局才勉强破2。

要搁在以前,这收视率怕是要被台领导骂得狗血淋头。

但有意思的是,《甄嬛传》虽然电视收视率不高,但它的影响力一点不输《还珠格格》。这说明啥?说明观众的观剧方式变了。

不少人宁愿等网上更新,也不愿守着电视等。

从《还珠》到《甄嬛》这十几年,可不就是中国电视媒体大变革的缩影吗?观众从只能守着电视等更新,到可以随时随地追剧。

电视台从一家独大,变成了跟视频网站抢观众。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传媒行业的巨大变革。

看过《甄嬛传》网络热播的火爆场面,大伙儿就该明白了:收视率低不等于没人看,只是观众都跑去网上追剧了。

这种变化,某种程度上还倒逼着电视台改革创新呢。

确实,再想回到动辄50%以上收视率的黄金年代是不可能了。

《上海滩》一播出就火遍了大江南北,让周润发和赵雅芝这对荧幕CP直接成了那个年代的文化符号。许文强和冯程程的故事,几乎是那个年代每个观众的必修课。

87%的收视率啥概念?简单说就是,当时但凡家里有台电视的,十个人里有将近九个都在追这部剧。

而《新白娘子传奇》更绝,直接把收视率顶到了91%。赵雅芝饰演的白素贞,那可是承包了几代人的"白娘子"标准形象。

这部剧不光收视率高,重播率也相当吓人。

有意思的是,这两部剧还见证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那会儿内地刚开始引进港剧,《上海滩》的成功,直接带动了后来十几年的港剧黄金期。

而《新白娘子传奇》则证明了,传统IP改编只要做得好,照样能成为现象级作品。

再看看当时人们追剧的样子:掐着点守在电视机前,生怕错过一集。没DVR,没网络回放,错过这一集可能要等重播才能补上。

现在想想,那种焦急等待的心情,反倒成了一代人共同的美好回忆。

但凡事都在变,观众的追剧方式也是。从死守电视到随时可看,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这些变化说到底都是好事。

虽然再也看不到90%以上的收视神话,但观众的观剧体验确实比以前好太多了。

如今再看这些收视神话,与其说是在怀念那些数字,不如说是在怀念那个整条街都在追同一部剧的年代。那时候的追剧,可不仅仅是看剧,更是一种全民参与的文化现象。

说完这些收视神话,咱们来聊聊2008年的《亮剑》。13。7%的收视率,放在现在看是个了不起的成绩,但放在动辄80%、90%的年代,这数据怎么看都显得有点尴尬。

不过,《亮剑》这部剧还真就是个特殊存在。它就像是站在新旧时代分水岭上的一个转折点,见证着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巨大变革。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各大省级卫视已经遍地开花,节目多了,观众的注意力自然就被分散了。而且互联网发展得也挺快,电脑、手机这些新媒介开始普及,人们获取内容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

《亮剑》能在这种环境下拿下13。7%的收视率,说明这部军旅剧确实有两把刷子。要知道那会儿题材已经开始多元化了,能在央视首播就创下这个成绩,着实不容易。

后来地方台轮番播出,虽然收视率被分流,但热度依然不减。

有意思的是,《亮剑》还成了见证收视率评价体系局限性的一个典型案例。这部剧不光是在电视上播,网络上的传播度也相当可观。

光看收视率,还真说不清它的实际影响力。

再往后看,网络平台崛起,视频网站遍地开花,收视率这个指标就越发不够用了。现在一部剧的成功与否,早就不是一个收视率能说明白的了。

从《亮剑》的13。7%,到现在《狂飙》的2。8%,短短十几年,收视率的含义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说实话,这未必是坏事。观众有更多选择,创作者有更多可能,市场也更加开放多元。

其实吧,与其纠结收视率高低,不如看看剧本好不好、演技在线不在线。毕竟,好作品总会遇到好观众,只是找到观众的方式,和以前不太一样了而已。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