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为何让科学家感到恐怖,到底发现了什么?

路昭观看科技 2024-11-19 01:55:53

许多对物理学有所涉猎的人们在听到双缝干涉实验时,或许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深不可测”的惊叹,于是便有了“遇事不决量子力学”的说法。

然而,量子力学实际上是我们窥探宇宙底层规律的钥匙,而双缝干涉实验正是量子力学核心理念的生动展示。那么,双缝干涉实验究竟有何“神秘之处”,又揭示了宇宙的哪些核心奥秘?

薛定谔的猫、上帝掷骰子、平行宇宙到底源自何处?

鉴于量子现象的抽象性,我们不妨先用薛定谔的猫这个概念来辅助理解,再逐步回到双缝干涉实验,以期达到易于理解的目的。这正是薛定谔为我们深入理解量子力学而提供的绝佳范例。

据传,有一只猫被关在一密封的盒子中,而一个与毒药瓶相连的量子装置控制着猫的生死。也就是说,猫的生死成为了量子性质的一种间接表现。实验的难题在于,最终这只猫是生是死?

针对此问题,学术界的大咖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主流观点大致分为三种:

哥本哈根学派的波尔坚称,这只猫是一只量子猫,它既活又死,两种状态同时存在,形成一种叠加态。而当你打开盒子的那一刹那,猫的生死才会突然定型,其结果具有随机性。

而爱因斯坦与薛定谔则认为,猫的生死在你打开盒子前就已经确定了,是死是活只是我们打开盒子时看到的既定事实,而不是由我们打开盒子这一动作引发的结果。

对此,爱因斯坦向波尔发问道:“按你的说法,每当有人准备打开盒子查看时,上帝便得急匆匆地掷骰子来决定猫的生死?”

波尔则回答道:“上帝如何行动,无需你操心。”

而休·埃弗雷特则表示:“请等一下,我还没讲呢!我同意波尔的叠加态理论,但按照能量守恒定律,100%+100%应当等于200%,那么在打开盒子之前和之后,能量应该是守恒的。因此,如果我们在打开盒子时发现猫死了,那么活着的猫应该存在于另一个平行宇宙中。”

对于此观点,爱因斯坦、薛定谔和波尔都表示:“你太厉害了,我们无法证明你的观点是错的。”

故事暂告一段落,无论是否理解,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最终证明波尔的观点是正确的!至于平行宇宙,目前尚无法证实,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假设。在这一过程中,有几点关键点值得我们注意:

1.猫既死又活的叠加状态

2.打开盒子的观测行为会导致叠加态随机地坍缩成单一状态

3.叠加态和坍缩态展示了波粒二象性

光的本质是什么?——双缝干涉实验的“奇异之处”

接着,我们来探讨双缝干涉实验。首先,我们得回到牛顿时代,思考一个看似简单却难以回答的问题——光的本质是什么?

作为当时的学术巨擘,牛顿对光学的贡献不言而喻,例如著名的三棱镜实验便是他的成果之一。牛顿认为,光可以反射,可以折射,其运动轨迹可以改变,就像乒乓球撞击墙壁后会反弹一样。因此,他认为光的最小单位应是粒子。

然而,在19世纪,托马斯·杨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仅让一束光通过两条细缝,并在其后方放置一块感应屏。“按照牛顿的理论,”这个实验的结果应该只会出现两条条纹:

托马斯·杨却认为,光更像是水波一样,水波会发生干涉,那么光也应当如此。

因此,托马斯·杨的实验展现了光的干涉条纹。

但真正让双缝干涉实验变得奇异的,是量子力学的双缝干涉实验。

随着黑体辐射实验的进行,普朗克发现光的能量是以一份一份的不连续形式存在的,爱因斯坦也发现在光与原子相互作用时,光是以粒子形式传递能量的。于是,科学家们重新审视双缝实验,并对其进行了升级。

既然光是一份一份的,那么如果我们逐一发射光子,会发生什么?科学家们以机关枪般的速度,通过双缝发射了一串电子。结果,感应屏上出现了大量散乱的粒子,但从远处看,这些粒子形成了干涉条纹。既然是粒子,那么它们是如何发生干涉的?

有观点认为,大量电子挤在一起,因此产生了干涉,就像儿童乐园中的海洋球相互挤压,人跳入其中时,海洋球会像波一样扩散。因此,尽管是粒子,也可以发生干涉。但这真的是全部吗?

科学家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他们“一枪一电子”地发射,避免了电子之间发生干涉。然而,实验结果令人震惊:无论是快射还是慢射,屏幕上始终出现波动性导致的干涉条纹,而非两条条纹!这说明单个电子发生了干涉,那它是与谁干涉呢?既然只有两个缝隙,电子只能选择其中一个穿过,另一个缝隙没有电子,那电子是与谁发生了干涉?

为了解答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在实验中安装了光电探测器,试图观察电子如何完成干涉。结果发现,电子在感应屏上规规矩矩地形成了两条条纹。这让大家不禁感叹:“上帝啊,告诉我到底发生了什么!”

而故事中的答案已经给出,这就是波粒二象性。

如果以平行宇宙理论来解释,那就是:当你不看时,电子既从A缝过去,又从B缝过去,形成干涉;而当你观察时,宇宙分裂成两个,一个宇宙中的电子从A缝通过,另一个宇宙中的电子则从B缝通过。是我们观察的行为导致了宇宙的分裂,使得本可形成干涉的电子无法干涉。

波尔的观点则与平行宇宙理论前半部分相同,认为电子处于叠加态,这是一种波的状态;但当你观察时,它会随机坍缩成粒子态。

爱因斯坦则表示无法解释,他认为一定还有什么尚未弄清楚的,但上帝绝不会掷骰子。

我们通常认为电子在原子中像玻璃球一样,然而实际上,电子更像是一片云,具有概率性和波动性。

从目前的科学研究成果来看,波尔的波粒二象性理论是正确的。量子既有波动性也有粒子性,一个电子既可以是波也可以是粒子。

当电子尚未坍缩成粒子时,即便我们逐一发射,波的性质仍然在起作用。逐个发射的电子如同发射出水波,你会得到一堆波,这些波会按照干涉后的结果展现在感应屏上。而当我们观察电子时,它便坍缩成粒子,所以一堆电子打出去,没有发生干涉,只会出现两条条纹。

如果不理解量子的性质,我们可能会对“不看就有干涉条纹,一看就没有干涉”的现象感到惊恐;但理解了量子的波粒二象性后,这一切就变得理所当然。量子力学是人类目前所知的宇宙最底层的逻辑,它能够解释宇宙的起源,大到宇宙的构成,小到构成宇宙最小结构的粒子。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