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袁绍的扩张史!东汉末年群雄混战,袁绍为何能独占四州之地

史叙年华 2025-01-21 14:01:25

公元199年,于现今河北雄县的西北部,东汉末年称霸一方的袁绍与公孙瓒,这两位堪称枭雄的人物,彼此间的争斗已然发展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也就是最终要决出胜负的决战时刻。

后世史书将这场战争记载为“易京之战”。在其爆发前,袁绍于北方历经九年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彼时,诸多割据一方的枭雄,面对袁绍皆以败亡收场。就连向来以骁勇善战而闻名的公孙瓒,在和袁绍对阵时,也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只能节节败退。

最终,面对袁绍的猛烈进攻,公孙瓒无奈只得退回到自己的老巢,企图凭借坚守不出来拖延时间。然而,公孙瓒的这一做法并未奏效,袁绍通过一系列精心的安排部署,一点点地侵占了公孙瓒的地盘,最终成功将公孙瓒击败。

易京之战落下帷幕后,幽州、青州、并州、冀州这四州之地已然尽归袁绍麾下。黄河以北的整片区域,也都被袁绍牢牢掌控。环顾当今天下,此刻的袁绍无疑堪称最强的割据一方之枭雄了。

但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应该都清楚,在当年董卓进入京城以后,袁绍做出了剑指董卓的惊人之举,随后便独自一人逃离了洛阳。从那之后,凭借着自身的不懈努力,袁绍先是当上了关东联军的“盟主”,接着又一步步开拓出极为广阔的地盘,如此才造就了后来能够雄踞四州之地的袁绍。

在《三国演义》里,袁绍的故事线并非主线剧情哦。正因如此,对于董卓是怎样走向败亡的,还有曹操、刘备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这些故事,大家往往比较熟知。可关于袁绍是怎样一步步将北方四州收入囊中的情况,恐怕不少人就不是那么清楚啦。

但事实上,袁绍对北方四州展开攻略的这段经历,那可是相当出彩的。其过程中有着诸多精彩之处,并非平淡无奇,细细了解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不少值得玩味与探究的精彩情节呢。

最初,我们可以从袁绍当上关东联军盟主这里说起,因为这段故事的开端正是由此展开的。

公元190年,董卓进驻洛阳后,竟将汉少帝刘辩废除。此后,袁绍从洛阳逃离,随即展开行动,积极联络各地的地方官员,意图组织兵力,兴兵对董卓进行讨伐。

在袁绍的积极联络下,关东地区诸多地方大佬迅速做出回应,纷纷起兵。起兵之后,他们分别汇聚于酸枣、鲁阳还有河内这三处地方,由此形成了三支相对独立的军事力量。彼时的袁绍呢,正亲自带兵在河内郡驻守着。

接下来,出于方便统一指挥的考量,联军内部经过商议,一致推举袁绍担任联军的盟主,以便让联军在后续的行动等事宜上能够更加有序、高效地开展,从而凝聚起更强的力量应对相关情况。

在《三国演义》里,袁绍所拥有的盟主头衔,着实显得极为霸气。要知道,彼时的袁绍,身后有着袁家四世三公的显赫头衔来作信用支撑呢。也正因如此,那些关东诸侯都心甘情愿尊他为盟主。一旦袁绍下达命令,十几万的大军便能即刻出动,为其扫平所有阻碍!

然而事实上,在正史当中的袁绍,在这个时候压根就没有呈现出那般风光的景象。

在那时的联军阵营当中,绝大多数人都各怀心思,没谁乐意率先出兵去攻打董卓。仅有为数不多像曹操这般比较有胆量的人去尝试了,可最终还是被打得惨败,所率军队近乎全军覆没。而在这其中,只有孙坚取得了相对而言比较可观的战果。

故而,袁绍虽顶着个挺吓人的盟主名头,可实际权力却小得可怜呐。联军里的绝大部分军队,他根本就调遣不动。他所能调动的,仅仅是自己手下为数不多的那点儿军队罢了。并且呢,当下袁绍手下的这些军队,差不多都是刚从冀州征召来的新兵,战斗力着实有限。

倘若除去盟主以及四世三公这类徒有其表的虚名,袁绍实际上所能掌控的范围,说起来仅仅只有一个郡的地盘罢了。

至于袁绍后续的扩张历程,实际上是能够划分成五个阶段的。

第一阶段可称之为拉拢刘虞。

在袁绍离开洛阳后,其目的是召集兵马,于是径直前往了冀州的勃海郡,并且一开始就出任了勃海郡太守一职。而袁绍彼时之所以选定冀州,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于,当时冀州的州牧韩馥,乃是袁家从前的门生啊。

可袁绍怎么都没料到,韩馥居然是个十足的骑墙派。袁绍到了冀州后,韩馥的做法实在让人捉摸不透。他一边和董卓那边有着扯不清的关系,还派兵对袁绍加以监视;另一边呢,又在那儿观望局势,始终没跟袁绍彻底撕破脸。

在关东诸侯相继起兵的情况出现之后,韩馥的立场发生了转变,他不再维持之前的状态,而是选择倒向了关东联军那一方,站在了与之前有所不同的阵营之中。

这般情况下,袁绍与韩馥二者间的关系,无疑变得极为复杂起来。

彼时的袁绍,出于制衡韩馥的考量,选择主动率领军队奔赴河内郡,如此一来便暂时摆脱了韩馥的掌控。并且,袁绍凭借着盟主的名号,邀请韩馥坐镇邺城,让其承担起帮自己调配粮草的职责。

就这样,在袁绍与韩馥二者之间,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悄然形成了。韩馥身为州牧,掌握着相当大的实际权力,又因坐镇邺城,能够凭借粮草方面的优势对袁绍形成制衡。反观袁绍,他手中握有诸多军队,还拥有盟主这一颇具分量的头衔呢。

在这样的局势面前,袁绍心里自然是盘算着要反客为主,好从根本上摆脱韩馥对自己的影响。基于此,接下来袁绍首先着手做了一件事情。

冀州的那几个太守,都被他给请到了自己所在的河内郡。到了那儿之后,他公然与这些太守们举行歃血为盟的仪式,并且郑重地发下誓言,要和他们一同去讨伐董卓这个逆贼。

在东汉之前的行政编制体系下,那几个太守,从身份来讲本就是韩馥的下级。然而就在此次歃血为盟结束之后,袁绍凭借自身的盟主地位,再加上袁家所具有的赫赫声望,巧妙地避开了韩馥,直接与这些太守建立起了联系。

与此同时,袁绍与冀州北面的幽州也建立起了联系。从地理位置方面来讲,冀州相当于如今的河南省,幽州则等同于现在的河北省。彼时,幽州地区位居最高职位的人正是幽州牧刘虞。

咱们得简单介绍下这个刘虞。要知道在《三国演义》里呢,刘虞的名气着实不算大。可要是放在当时那个特定的时间节点来看,刘虞可就显得极为重要啦,其重要程度不容忽视呢。

刘虞属于典型的皇族后裔,其与东汉皇室的关联程度,相较于刘备、刘表等人可是近得多了。想当初东汉开国之际,刘秀为稳固局势,先是立郭圣通之子为太子。待天下安定下来后,刘秀又出于对太子相关事宜的考量,改立阴丽华之子作为新太子。

刘虞的祖宗乃是那个被废的太子刘彊。

尽管刘彊曾是被废的太子,但在东汉处于稳定阶段的漫长时期里,其后人所享受的待遇始终相当不错。他们能够像常人一样,拥有正常为官的机会,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平稳地发展着自身的仕途之路。

东汉末年之时,刘虞所在的这一脉出了个厉害人物,那便是刘虞。早年的刘虞在读书方面表现优异,其品格亦是相当出众,在宗室群体里显得极为突出。也正因如此,后来汉灵帝直接将他任命为宗正,刘虞就此成为了宗室的代言人。

另外,在早些年的时候,刘虞曾于京城中担任相关职务,彼时他和袁绍就已然是故交了,彼此间有着诸多的交情往来。而在此之后,刘虞便被派遣到了北方地区,幽州的所有事务都由他来全权负责处理了。

袁绍起兵之际,幽州之主已然是刘虞了。整个幽州都在其掌控之下,并且他麾下还有一员大将公孙瓒。彼时的公孙瓒,手握数万精锐之师,其势力强劲无比,在当时的局势中颇具影响力。

在这样的情形下,袁绍便把心思放到了刘虞身上。刘虞坐拥整整一州之地,要是能将其拉拢过来,这对袁绍而言,无疑是极为关键的。只是呢,彼时的袁绍手中可打的牌并不多,要拿出能让刘虞为之动心的筹码,对他来说实在是太难了。

就这样,在经过一番反复思量后,袁绍脑海中冒出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大饼”方案。他左思右想,琢磨来琢磨去,最终想出了这么个仿佛充满极大诱惑的设想,就如同一个看上去十分诱人的大饼一般摆在那儿。

他有着推举刘虞的想法,而且是想要让刘虞直接登上皇帝之位,去称帝呢!

袁绍提出相关建议后,联军里不少人包括冀州州牧韩馥,都认为这主意很不错。要知道,彼时的联军表面看似强大,可在名义上却处于劣势。而若刘虞能够称帝,那便可以快速凝聚起人心,这对众人的利益而言,无疑是更为有利的。

可谁都没想到的是,当众人纷纷拥立刘虞的时候,他居然拒绝了这份拥戴。

刘虞实际上是极为聪慧的。他心里明镜儿似的,在当下这个时候被袁绍等人拥立起来,这跟被硬生生推出去当作靶子没什么两样。要知道,虽说此刻刘虞掌管着整个幽州,可在幽州地界儿里头呢,是存在诸多派系的。就连他手下的那位大将公孙瓒,在这个时候都已经有了要独立的苗头啦。

一旦刘虞选择称帝,那必然会让众多人找到进攻他的借口。如此一来,很可能他自己就会沦为袁绍掌控之下的傀儡。相较而言,在当下这个时候,仅仅安于做一名州牧,踏踏实实地去扩充自身的势力,这无疑是更为明智的抉择呢。

不管怎样,此次被拥立之后,刘虞总归是领受了袁绍的那份诚意。随后呢,尽管刘虞明确拒绝了袁绍拥立他称帝的提议,可他仍旧选择与袁绍携手合作。就这样,双方达成一致,着手筹备共同出兵之事,其目标便是去讨伐那祸乱朝纲的董卓。

在得到刘虞的合作与支持后,袁绍的底气明显更足了,腰杆子仿佛又硬挺了几分。如此一来,他也得以在更大程度上摆脱韩馥对其的控制,在局势发展中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和话语权。

然而,就在袁绍忙于施展合纵连横之策的这一期间,从京城的方向,竟骤然传过来了一则坏消息。

正是由于他与袁术一同起兵反抗,这才致使董卓最终痛下杀手,把袁家滞留在京城的几十口人通通处死。在袁家这些长辈惨遭厄运后,接下来的袁绍便唯有凭借自身的不懈奋斗,去努力为自己争得那一线生机了。

在袁绍全然稳固住自身的根基,得以彻底站稳脚跟之后,其扩张的进程随之迈入了第二个阶段。

第二阶段的情况,是被称作入主冀州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当中,与之相关的各种发展、行动等皆围绕着入主冀州这件事而展开,这一称谓也明确了此阶段的主要特征与核心指向,即重点在于完成入主冀州这一情况。

此前,关东联军的盟主乃是袁绍,可他自身所担任的官职仅仅是勃海郡的太守罢了。要知道,勃海郡不过是冀州下辖的一个郡,在当时,冀州真正的最高掌管者,是韩馥其人。

换种说法也就是,袁绍的顶头上司是韩馥。

随后,袁绍的实力不断增强,这让韩馥愈发对其心存忌惮。于是在之后的日子里,韩馥凭借自己掌控的粮草资源,对袁绍的军队加以节制。其目的在于通过限制粮草供应,致使袁绍的军队陷入饥饿困境,以此来拖垮这支军队,进而阻止袁绍进一步发展壮大。

袁绍心里对此事自是恼怒不已,紧接着便开始有所行动了。他先是去联络幽州的公孙瓒,撺掇其对冀州发起进攻。公孙瓒原本是刘虞的手下,可到了这会儿,自身兵力强盛,也滋生出独立的念头。只是当下,公孙瓒还不便直接跟刘虞闹掰,所以带兵去攻打冀州,对他而言无疑是绝佳之选。

就这样,到了最后时刻,公孙瓒选择从幽州一带出动军队,并且凭借此举逐渐对韩馥形成了一种施压的态势,由此开启了对韩馥施压的行动。

从另一方面来讲,袁绍凭借袁家的门第威望当作后盾,暗中去和冀州的诸多太守进行联络。韩馥虽说在名义上身为冀州的头号管理者,可实际上呢,冀州下面的那些太守,并非全都对他忠心耿耿、唯其马首是瞻,只是碍于官职的缘故,才暂且依从韩馥的调配安排罢了。

随后,袁绍便与这些太守取得联系,继而携手组建起一个攻守同盟。就这般情形下,身为冀州牧的韩馥,已然被袁绍完完全全地架空了,其在冀州的实际掌控权可谓是丧失殆尽。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公孙瓒再度兴兵杀来,其兵锋径直指向了冀州。要说公孙瓒此次出兵所打的旗号,肯定不会承认是为了扩张自身的地盘,而是宣称要挥师南下,去征讨董卓呢。不过,众人又不是傻子,心里都跟明镜儿似的,自然清楚他葫芦里到底卖的啥药。

这样一来,韩馥所承受的压力就变得很大了。

彼时的韩馥,手下竟指挥不动任何一位太守,与此同时,外部还有公孙瓒的大军兵临城下,其处境已然艰难至极。站在后世的视角去看,韩馥所面临的这般局势,在当时并非是毫无转机的死局,还是存在着一些能暂且化解难题的办法的。

倘若他自身具备较强的战斗能力,足以击退公孙瓒,并且在此基础上积极去拉拢其余的太守,那么要实现破局将会是一件很快就能达成的事情。

然而最终的情况是,韩馥这人的能力着实欠佳。并且在此期间,袁绍还不停地派人过来展开游说活动,这一系列举动使得韩馥原本的思绪被完全搅乱了,导致他在应对各种状况时更加力不从心。

就这样,到了最后时刻,韩馥作出了一个决定,那便是将冀州牧的印绶交出去,干脆利落地把整个冀州拱手让给袁绍来掌管。

公元191年年中,董卓刚刚撤回关中不多久,袁绍便正式从韩馥那儿接管了冀州。而韩馥呢,之后袁绍给了他一个“奋威将军”的空名头,实际上没什么实权,就这么着,冀州易主,韩馥的境遇也发生了这般变化。

然而与此同时,袁绍还安排了一个与韩馥结有仇怨的人去贴身护卫韩馥。而这人可没放过这难得的机会,才刚开始承担起保护韩馥的任务呢,就直接把韩馥大儿子的腿给打折了。

韩馥被这些事情吓得不轻,整个人就如同惊弓之鸟一般。在这种极度恐慌的状态下,他没过多久便匆忙带着家人逃离了冀州,而后选择去投奔在兖州的张邈。

没过多久,袁绍再次派人来找张邈。这一情况使得韩馥产生了误会,他觉得袁绍此举是打算对自己斩草除根,不留后患。

最终,韩馥面临着两难困境,既不想遭受折辱,又希望能给家人留条生路。在这样的处境下,他毅然决然地拿起那柄平日里用来刮竹简的书刀,决然地结束了自己的性命,以此来摆脱那即将到来的不堪境遇以及为家人谋求一线生机。

韩馥一死,冀州全境自然而然就被袁绍收入囊中了。

接下来,在袁绍成功掌控冀州之后,其扩张的进程便步入了第三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被称作平定冀州阶段。也就是说,整个过程发展到了特定的第三步,这一步重点围绕着平定冀州而展开,此阶段有着其独特的形势与发展脉络,核心任务便是完成对冀州的平定事宜。

韩馥已然离世,可之前受袁绍邀请而来的公孙瓒,依旧是个极大的威胁。彼时的公孙瓒仍旧率领着军队,并且持续朝着南方行进,丝毫没有停歇的态势,其带来的压力依然严峻地摆在那里。

先前公孙瓒发起进攻,这一情况对袁绍接管冀州是有利的。然而发展到当下这个时候,公孙瓒与袁绍双方已然变成了敌对的关系。

此外,在当时的冀州境内,还存在着诸多各自独立的势力。像那打着黄巾军名号的黑山军便是其中之一,而且还有不少来自各地的山贼盗匪。正是这些势力的存在,致使冀州陷入了极为混乱的局面。

针对这类人而言,采取政治方面的手段压根起不到什么作用,要想从根本上把问题给解决掉,唯有直接采取强硬的打击举措才行,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就这样,没过多久,袁绍便毅然决然地率领着军队朝着北方进发了,而他此番行动的首要目标,便是去迎击公孙瓒。

袁绍与公孙瓒之间的那场战争,情况其实挺繁杂的。简要来讲呢,他俩先后展开了界桥之战、巨马水之战、龙凑之战等好几场大规模的战役。历经这几场战争过后,公孙瓒所率领的精锐部队,差不多有一半都被袁绍给消灭掉了,就连其最为精锐的白马义从,也被袁绍彻底消灭光了。

最终在公元192年的时候,袁绍成功地将公孙瓒从冀州给彻底驱赶了出去。

差不多就在公孙瓒被驱离冀州的同一时刻,袁绍还获知了一则消息,那便是在长安那里,董卓已然被吕布给刺杀身亡啦!

对于袁绍来说,董卓的死无疑是件极为重要的大事。此前袁绍起兵,董卓竟将他全家杀害,此仇不共戴天。并且,关东诸侯联合起来打的正是讨伐董卓的旗号。现今董卓一死,诸侯们便没了联合的由头,这局势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那么在此之后,袁绍得更加迅速地去扩张自己的地盘才行。

在成功击退公孙瓒过后,袁绍耗费了一年有余的时间,去着手处理冀州内部形形色色的贼寇问题,其中就包含了实力颇为强大的黑山军。

相较于公孙瓒,那些贼寇着实更令袁绍感到头疼不已。这些贼寇全都藏身于山中,平日里根本不现身,唯有进行劫掠之时才会下山活动。可一旦派兵进山展开围剿行动,他们便能凭借山中地形轻而易举地逃窜。所以,要想将他们彻底剿灭,那可真是太难做到了。

最为严重的情况是,在当时的冀州一带,存在着数量多达上百万人的这类贼寇啊!这局面着实让人头疼不已,如此庞大数量的贼寇,无疑给当地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与困扰,形势可谓是严峻到了极点。

于是,怎样去清剿那些贼寇,便成了袁绍后续最为头疼的难题。不过还好的是,袁绍手底下有诸多能人,并且众人都颇为努力,纷纷绞尽脑汁,想出了各式各样应对这些贼寇的办法来。

最终,袁绍历经了一年有余的时间。直至公元193年的年中时分,他才总算逐步将冀州内部形形色色的各方势力给平定下来。自这一年起,冀州便正式成为了袁绍的根据地,且完全变得坚如磐石,再无分裂之忧了。

在袁绍成功将整个冀州掌控于手中之后,其扩张的进程随即迈入了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是被称作三面扩张的阶段。

在东汉时期,依据当时的行政区域划分情况来看,冀州所处的方位有着明确界定。其北方所邻为幽州,往南则是兖州,朝东的方向是青州,而在西边与之接壤的则是并州。

冀州所处的地理位置颇为复杂,袁绍在占据此地后,极易遭受周边势力的攻伐。不过话说回来,一旦袁绍将冀州完全掌控住,那么他能够进行扩张的方向亦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差不多在袁绍着手清剿冀州贼寇的那一刻起,他便已然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开始向周边的青州、并州以及幽州逐步延伸过去,意图将这些地方也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

在当时,与冀州有着大面积接壤的共有四个州。其中处于冀州南方的兖州,竟是袁术未曾全力去进行扩张的一个方向。其实并非袁术不想这么做,实在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罢了。并且呢,兖州当地的状况着实是颇为复杂的。

在兖州那个方向,起初担任刺史一职的是刘岱。刘岱与袁绍之间有着姻亲关联呢,只是史书上并没有确切写明他俩具体是何种亲戚关系。不过能看出来,他们双方的关系挺不错的。想当初袁绍还没能掌控冀州的时候,甚至把自家的家眷都托付给了刘岱,让其帮忙照料。

在刘岱统领兖州之时,兖州境内的那几位太守,个个都有着不凡的战斗力。就拿曹操来说吧,他当时担任的便是兖州的东郡太守一职呢。

在这样的局面之下,袁绍要是大规模举兵展开进攻行动,那显然是很不划算的。最为妥当的做法应当是借助行政方面的举措,持续往兖州内部去安插属于他自己的人员。要是能够把兖州的那几位太守统统都替换成是他自己的人,那可就再好不过啦!

在随后的那几年当中,袁绍还真就按照这样的做法去行事了。在情况最为理想的时候,兖州境内有超过半数的太守,那可都是袁绍阵营的人。可遗憾的是,没过多久,青州黄巾军打到了兖州,兖州刺史刘岱在这场战事里直接阵亡了。刘岱一死,曹操便自己当上了新的兖州刺史。

袁绍起初对这个结果并非不能接受。要知道,曹操以前可是和他交情匪浅,二人的关系那是相当不错的。如此一来,去扶持曹操掌控兖州,实际上就等同于袁绍自身在掌控兖州。

然而袁绍怎么也没料到,在之后的发展进程中,曹操的势力不断崛起壮大,而伴随着这一情况的出现,曹操竟然渐渐摆脱了袁绍的掌控,完完全全地自成一股势力,在一方天地中站稳了脚跟。

到了最后,居然演变成他最大的对头。甚至可以说,发展到后来的局面,已然让其成为了他所面临的最为强劲的敌人,情况就这般戏剧性地出现了如此转变。

不过呢,这都是之后才发生的情况啦。起码在进行扩张行动之前的那段时间,袁绍对于兖州这个方向,暂时是未曾有过动用兵力的想法的。毕竟要是凭借行政方面的手段就能够解决问题,那又何苦非要去挑起战事呢?

另外还有个缘故,同样致使袁绍不愿对兖州出兵,那便是南方的袁术。袁术与袁绍,分别占据南北两块地盘,而兖州恰恰处于他俩之间。要是没了兖州这一间隔,袁术和袁绍便会直接相邻,如此一来,双方极有可能就会立刻兵戎相见。

在局势还没有清晰明了的时候,袁家内部就自行开启争斗,这显然是极为不明智的做法。毕竟局势不明朗,此时自家窝里斗,怎么看都不是一个正确的决策,只会让情况变得更加复杂棘手,实在是不应该出现的状况呢。

总而言之,在兖州这边,袁绍此前很长时间都没怎么在此处展开战事。一直等到官渡之战前夕,袁绍这才着手朝兖州方向派遣军队,开启在这个方向的军事行动。

然而在其余三个方向上,袁绍便不存在那么多的顾虑了。

其实呢,最先被袁绍拿下的地方是西边的并州,这里也就是如今的山西地区啦。

东汉末年之际,此处的状况实则是较为复杂的。

说它复杂,是因在天下大乱前,此地曾为董卓的地盘。董卓入京前,担任的官职便是并州牧。可董卓入京后,关于并州这边的情况,史书上记载寥寥无几。就连董卓入京之后,接任并州牧一职的是谁,后世也存在诸多争议呢。

故而在董卓在世之时,并州的大部分地区向来都为董卓所掌控,属于他的地盘。待董卓遭刺杀身亡后,其麾下势力便展开了激烈火并。由吕布带领的并州一派实施了对董卓的刺杀行动,而以李傕、郭汜为首的凉州一派,则是反攻杀回长安,将吕布驱赶走了。

总而言之,待到关中地区陷入大乱的局面过后,并州差不多已然沦为了无主之地,完全处于一种缺乏实际掌控者的状态了。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袁绍正在着手平定冀州内部的贼寇。这些贼寇大多是栖息在太行山上的。于是,袁绍借着剿匪的由头,极为顺利地将军队开拔进了并州境内。

后来,袁绍做出了新的任命,把自己的外甥高干安排到了并州刺史这一职位上。

史书对于高干主政并州的具体情形着墨甚少。不过可以明确的是,身为袁绍大外甥的高干绝非无能之人。在其治理并州之时,他积极安抚当地士族,对各地游学之士加以招抚,没过多久,便使得并州局势安稳下来。

总之,经过一番努力,高干凭借自身的能力与作为,在诸多事务的推进及应对中全力以赴。最终,在他不懈的奋斗之下,袁绍集团成功将并州收入囊中,完成了这一重要的战略目标,也使得袁绍集团的势力范围得以进一步扩大。

几乎就在成功拿下并州的同一时刻,位于东边的青州,也已经被袁绍顺利搞定了。

然而,青州此地的战事状况就显得颇为残酷了。青州与幽州亦是接壤的,并且其内部黄巾军的势力极为强盛。可巧的是,青州的前任刺史乃是一个迂腐的儒生。在他主政治理期间,青州的黄巾军得以快速扩张,把整个青州搅得混乱不堪、一片狼藉。

当青州沦为无主之地时,袁绍与公孙瓒皆往青州各自派遣了一名刺史。袁绍所派之人乃是臧洪,至于公孙瓒呢,他派出的是田楷。在田楷手底下,有一位极为重要的将军,此人便是刘备。

彼时,双方皆对青州志在必得,且实力不相上下。于是乎,围绕青州究竟归谁所属的问题,双方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交战。这一战下来,整个青州近乎被完全摧毁,进而引发了极为严重的饥荒。恰是这场饥荒,致使数十万黄巾军涌入兖州,最终被曹操打败,进而被收编为青州兵。

在过去那几年的交战当中,最终是以袁绍阵营里的臧洪取得胜利而暂告一段落的。然而,臧洪刚占据优势没多长时间,袁绍便立刻撤掉了他原本的职位,转而将其改任为东郡太守。并且,袁绍还安排自己的大儿子袁谭出任了新的青州刺史。

《三国演义》里,袁绍的那几个后辈着实不咋地,就因他们内部争斗不休,结果让曹操得以统一北方。可实际上在正史当中呢,情况却全然相反,袁绍的这几个儿子以及外甥,可都并非是没本事的平庸之辈。

袁谭抵达青州之后,最起码是迅速将自身优势发挥了出来,持续对田楷形成压制之势。特别是在公孙瓒完全撤回幽州以后,没了外援的田楷情况就更不妙了,在与袁谭的对抗中完全处于劣势,一路被袁谭打压,最终也只能撤回幽州去了。

就幽州这边的情况而言,这几年时间里,袁绍可没闲下来过。有很长一段时间,袁绍都是亲自率领兵马,将公孙瓒的老巢死死堵住。在袁绍最初的预想当中,公孙瓒是能够轻而易举就被消灭掉的。然而令他没料到的是,那刘虞实在是太无能了,即便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最后还是被公孙瓒给打败了。

就这样,公孙瓒凭借攻灭刘虞一事,狠狠地缓过劲儿来,顺势占据了大半个幽州之地。面对已占据大半个幽州的公孙瓒,袁绍若强行进攻并非良策,便只能先将其堵住。待之后袁绍去攻略别的地方时,就安排自己手下的大将麴义,代替他来堵住公孙瓒的老巢。

总而言之,发展到当下这个阶段,冀州、并州、青州均已被袁绍收入囊中,并且幽州也有一部分处在袁绍的掌控之下了。

随后,在青州与并州皆被平定下来以后,袁绍的向外拓展进程,便步入到了第五个阶段当中。

易京之战属于第五阶段的内容。在相关历史进程当中,到了特定的阶段便发生了易京之战这一重要战事,它被界定为第五阶段所发生的关键战役,在整个发展脉络里有着其特定的位置和意义。

公元198年的时候,袁绍已然将大部分问题都基本解决妥当。随后,他果断地率领着主力部队,朝着北方进发,对公孙瓒发起了猛烈的强攻行动。

不得不承认,公孙瓒着实能征善战。即便袁绍已然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可公孙瓒仍旧成功抵御住了袁绍的攻势。并且,公孙瓒还于自己的根据地易京,修筑了诸多高台。凭借着这些如同战争堡垒般的高台,公孙瓒硬是将袁绍给挡了下来。

公孙瓒修建起诸多堡垒,面对这些堡垒,袁绍毫无办法,强攻根本就行不通。无奈之下,到最后袁绍唯有采取围困的策略,企图通过长期围困的方式,让公孙瓒陷入绝境,以此来达到困死公孙瓒的目的。

就这样,袁绍将公孙瓒围困了差不多近一年的时间,到了此刻,胜利的希望之光终于出现在袁绍眼前了。而公孙瓒呢,在长时间的围困之下,其补给情况已经糟糕到近乎断绝的程度了。

接下来的情况是,公孙瓒为了能够成功击退袁绍,便选择向当时已是在一旁勉强支撑、苟延残喘的黑山军寻求援助。黑山军这一方呢,倒也没有做出见死不救的举动,没过多久便出兵前往救援公孙瓒了。只是最终的结果却是,在黑山军还未抵达之时,袁绍就已经截获了公孙瓒送出去的求援信件。

于是,袁绍借着这个契机,假扮成前来增援的黑山军,以此诱骗公孙瓒出城。果不其然,公孙瓒上当受骗了,待其出城后,便又一次遭到袁绍的沉重打击。随后,袁绍还通过挖掘地道的办法,去损毁公孙瓒所建造的高楼,进而破坏掉他的防御体系。

最终,公孙瓒已然陷入了走投无路的绝境,万般无奈之下,他唯有选择以自焚这样决绝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至此,他的一生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在公孙瓒选择自尽之后,整个北方的四州之地,已然不存在任何能够对袁绍形成阻挡之势的势力了。从这往后,袁绍便以极为迅猛的态势开始横扫幽州,并且很快就将那残存的黑山军给彻底解决掉了。

公元199年中期,幽、冀、青、并这四州之地,已然悉数被袁绍所占据。到此为止,袁绍一下子就成了那时天底下最为强大的割据势力。其势力之强劲,与其他割据一方的枭雄相比,那可是远远超出的。

然而,就在袁绍有条不紊地进行发展,度过那几年稳步成长的时光之际,却意外地出现了两个状况。这两个状况打破了原本相对平稳的发展态势,给当时的局势带来了一些变数,也使得袁绍后续的发展走向增添了几分不确定性。

其一,曹操于兖州之地迅速发展壮大起来,随后更是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掌握了极大优势。当袁绍完成北方四州的统一之时,曹操已然占据了兖州、豫州以及徐州,手握差不多三个州的区域,完全摆脱了袁绍的掌控束缚。

其次,在过去的几年间,袁术于南方公然称帝。然而称帝后的袁术,随即遭到周边各方势力的联合攻击,其地盘也在不断丧失。待袁绍完成对北方四州的统一之时,袁术差不多已走向败亡。而这一情况,直接使得曹操在南方所承受的压力一下子锐减许多。

总而言之,由于这两个意外情况的发生,原本只是跟在袁绍身后充当小弟角色的曹操,一下子脱颖而出,势力迅猛发展,进而摇身一变,成为了袁绍所面临的全新且极为强劲的大敌。

在成功统一北方四州后,袁绍在其余方向上可拓展的空间已然变得比较狭小了。彼时环绕袁绍的地盘来看,要是接着往北进发,那就只能前往东北以及草原地区,可在当时,这两处地方并没有多少战略方面的重要价值。倘若向西拓展,虽能挺进关中,然而战线势必会拉得过长。而往东的话,要么是茫茫大海,要么是朝鲜半岛,其可发展的空间同样极为有限。

如此一来,在这之后,袁绍便只剩下唯一的一个选择了,那便是挥师南下,去同曹操展开一场激烈的较量。

就这样,没过多久,在袁绍与曹操二人之间,那场对天下命运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官渡之战”便爆发了。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