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阿来谈杜甫:成都这个城市有点情调,首先就是杜诗定下来的

信息周末 2024-08-23 15:13:28

阿来已三次通读杜甫,出版了《回首锦城一茫茫:杜甫成都诗传》一书。(受访者供图)

阿来每年都会花一段时间读诗,从《诗经》《古诗源》开始直至唐宋,他已三次通读杜甫。2023年,他出版了《回首锦城一茫茫:杜甫成都诗传》一书,这源于2022年2月至2023年9月,阿来围绕杜甫成都诗所做的20期系列讲座。

阿来从《成都府》说起,杜甫迁居成都,觉得不必再为颠沛流离而哀伤,要开始新的生活了;由《卜居》讲到《堂成》,这些诗歌详细记载了草堂的营建,经历了选址、募资、造园等一系列过程;最后谈《去蜀》《寄岑嘉州》等诗作,再现诗人临别成都、巴蜀的心绪。

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逃避无休无止的战乱,杜甫携家眷前往成都,寻找一个安定的栖身之地。在友人帮助下,他于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在成都,杜甫收获了人生短暂的安乐时光。公元759年至765年,杜甫先后寓居成都3年9个月,留下240余首诗。阿来整理了这期间杜甫写的诗,尝试还原他晚年在成都的岁月。

虽以《尘埃落定》《机村史诗》《云中记》等小说扬名,阿来的文学生涯却是从诗歌开始的。1980年代,他开始写诗,一写就是十年。此后,他的创作转向小说。然而,在阿来心中,诗情并未泯灭,他希冀把自己的写作带向更广义的诗。

趋近于当时的文艺潮流,青年阿来大量涉猎的也是外国文学作品,但那时他已对“中国人用外国腔调说话”的现象有所警惕。“在语感上、语言方式上应该跟我们自己的传统有连接。”阿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些年,他阅读中国古典著作多了起来,超越了外国书的比重,是年轻时的反转。

阿来对古典小说兴趣不大,认为“即便包括四大名著,都没有他们说的那么好”,若要提高自己的语言感受能力,还得读中国的诗歌与散文。读古典诗歌,绕不过的高峰便是杜甫。“到杜甫,诗歌就进入了一个成熟的时期。所有的诗体、所有的体裁他都玩,而且都玩得很好,所以他叫‘集大成’。”

讲述杜甫诗的著作犹如恒河沙数,阿来不满足于常见的串讲,而是将范围凝聚为杜甫在成都作的诗,并与当地文化相印证。阿来提及,当下讲文旅融合,但大多数人没有真正研究一个城市内在的文化气质、历史资源。“我们要打开一个城市的历史,还可以有很多方法。过去时代的人的记录,自然风貌、城市格局、人的生活状况、社会矛盾,都在这些具体的描绘里头。”

杜甫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是个四川诗人,恰恰因为他的艺术生命里最辉煌、最成熟的日子,是在巴蜀度过的,他的诗作在这一时期跃上了新的高度。

他的诗中,那些关于成都的雨和江的美好诗句深入人心。“成都可以为此而感到骄傲了。天地广阔,雨落无边。可是,又有几丝几缕被诗意点染后,至今还亮晶晶地发出韵律的清响?”阿来写道。

"未卜见故乡"

南方周末:说到杜甫成都诗,第一篇肯定就是《成都府》。古人说“杜陵诗卷作图经”,首先是从同谷到成都的十二首纪行组诗。

阿来:因为他已经开始有意识写组诗,安史之乱当中的“三吏”“三别”,他觉得一首诗单薄,就成组地写诗,只是那个时候没有组诗的概念。像他的《秦州杂诗》,在天水,就是组诗。他后来从同谷来成都,也是每经一地差不多都有一首诗,桔柏渡、剑门、鹿头岭,下了鹿头岭,到了平原,远远看见,终于在黄昏时走到城里头来,这个过程移步换景,是有动感的,“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到了城里头,中间还有自己的个人感情,“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不光是“季冬树木苍”这么好的地方,人说话都不一样,神情可能都跟那个战乱的北方、苦寒的北方不一样。他是觉得人民兴隆,所以“未卜”,我都不知道我会不会思念故乡。

南方周末:杜甫一辈子一直想着买房建房,在长安的时候,他们家越住越远,先是奉先,后来到华州,后来到天水,同谷也没建成房,到了成都才终于盖起房了。他先住在草堂寺,一种说法是草堂寺在成都的东边,一说和后来他的草堂差不多在一起?

阿来:这个寺院无考,但是就在附近。少城的西面或者西面偏南一点。他第二首诗是在草堂寺居住,“僧饭屡过门”,天天僧人端一个钵打饭,都从他门前走过。这个时候高适接济他,“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周围的乡亲们也对他很好。而且古代的寺院是慈善之门,一直有这个传统,短暂地接济需要临时居所的人,而且不光是落难的人。杜甫来成都是这样,苏东坡他们出去投考,最早居住的地方也在寺院,苏东坡贬黄州,也在寺院。当然它有可能是道教的,也有可能是佛教的。古代一直有这个传统。

南方周末:杜甫这个草堂等于是集资来盖的?

阿来:他第三首诗《卜居》,就是选一个地方盖房子,好像没费什么事。“主人为卜林塘幽”,主人叫裴冕,四川的一把手,那个时候土地也有主,不是私人的,是国家的,给他划一块地,而且体恤他,说你别住在城里,物贵,你又不上班。“更有澄江销客愁”,你不是诗人吗,给你选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对面就是一条浣花溪。浣花溪是今天的锦江大江,那一段叫浣花溪,其实不是溪,是江。

第四首诗,就是他的表弟,当个司马,司马就是州官的副手吧,姓王,给他送钱来,出资,也可以说是贷,但是肯借钱也不错。他等在一个野桥边,小桥边,看见司马弟来了,扛着一大口袋铁钱。然后就开始建房子,草房肯定建得比较快,但是他写了好多首诗,记录他建房的过程。借钱就算一次,然后盖房了,他开始考虑环境,那个地方不小,现在想来至少一二十亩地。

应该有些人知道他的名气,可能多多少少前同事在场,大家都一起混过的。他跟一个姓崔的县长要桃树,而且是一百棵。“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还要指定时间地点数量。再过两年桃树长大了,有几株把门都遮住了,朋友劝他砍,他舍不得。“高秋总喂贫人实”嘛,秋天来了,结果了,我们这些穷人可以吃。春天更好,“来岁还舒满眼花”。你看他这个顺序,要是今天,我们生活比较富足,先说的是花,果没有那么重要,但是他写首先是结果。

绵竹那个县,就是因为竹子长得好才得名。(杜甫)给那个县长写,说去年我刚来成都,经过你们府中,看你们庭院里头竹子长得好,“绵竹亭亭出县高”。送我这来,我要栽在江边上,“幸分苍翠拂波涛”,垂在江面上,那样多美。

最后房子要盖成了,四川邛崃一带有很好的瓷,过去叫邛窑。《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人家赶紧给他送。所以唐代风气不一样,这些都是副县长以上,他没有跟副县长以下的人要过东西。

那些诗都写得很随意,但是《堂成》是他律诗里标志性的(一首),很有名。“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我就住在草堂寺,天天来监督工地,走来走去,江边路已经走得很熟了,江边的路又比周围种满庄稼的郊野要高出一些。每天走在江堤上,“暂止飞乌将数子”,树上已经有鸟做窝了,“频来语燕定新巢”,房檐下已经有燕子来筑窝了。还很骄傲,“旁人错比扬雄宅”,其实他是自比扬雄,说至少我在四川,相当于你们那个最有名的扬雄吧,他自诩自己的才华。

这还不算,长安有一个大画家韦偃,今天还有画作传世,到他家来看,墙壁是空的,给他画了两匹马。杜甫藏了一批好东绢。四川盐亭县出最好的绢,适合画画,叫东绢或者鹅溪绢。他居然有一批,说这个窄长,刚好适合画松树,“请公放笔为直干”,双松图,先画了双马在墙上。苏东坡在黄州盖雪堂,大热天他觉得热得很,墙上又空着,东坡自己就画,画的是大雪纷飞,所以他把那个地方叫雪堂。杜甫和韦偃在长安就认识,韦偃本来不是专门给他画画,是来跟他告别,说我要到别处去了,“韦侯别我有所适”。

南方周末:两年时间等于是一个草堂工程。

阿来:他自己慢慢布置,不断地扩展。后来他又在水边建了亭子。他没事,天热了也不那么讲究礼仪,反正没人来看,经常把肚子露出来,“坦腹江亭暖”,躺在那个地方看看云呐,“云在意俱迟”,他就制造了这样一个情境。

但更主要还是在他自己种了一些药。现在考证说他久病成医,懂一点药。确实有另外一首诗证明他种药。他当时说,我之所以选这个地方,还是因为靠近楠树,因为它树冠巨大,所以“接叶制茅亭”,茅顶都挨着楠树撑出来的枝子,“近根开药圃”,靠着楠树根的这一面是房子,那一面就开了一块地,种的主要就是药。除了自己用以外,偶尔多出来的药,拿到市上去卖一点,他也要讨生活。

最早的杜甫草堂建在成都西郊,后倾毁不存,五代时期后人寻得遗址,重结茅屋,后来的历史中屡兴屡废。(视觉中国 图)

并不总是“苦哈哈”

南方周末:说到成都,离不开说水、说雨,一个是杜甫草堂在浣花溪江边,一个是杜甫写了很多雨诗,《春夜喜雨》《大雨》……

阿来:他有喜雨两种。第一个是他从北方来,北方缺水。“蜀天常夜雨”,就是雨水多的时候,晚上下,白天不下。“江槛已朝晴”,太阳刚要出来,它就放晴了。“衣干枕席清”,但是晚上淅淅沥沥一直下,所以他觉得“叶润林塘密”,晚上下了雨,树叶很滋润,到处有这么多雨水,林木都很葱茂,但是早上一起来,太阳一出来,又干干爽爽。然后才是《春夜喜雨》,你看这个雨态又不暴戾,“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是这个雨水温润,知道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不来。

《水槛遣心》里头还写白天雨要下来之前那种情状,“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下了雨,江水就涨起来。而且这个堤岸又不高,不像北方黄河,一会儿没水,一会儿水来了,那么高的堤岸还要溃啊。没有暗河,河水较少,刚刚要平了,但也不会溢出来,不会决堤。“幽树晚多花”,沿着江岸都是树,开了那么多的花。他最醉心的就是江。

他还有喜雨写的是一个冬天都没有下雨,干旱,这个时候他完全是替农民着急,同情农民。雨水来了,他看到农民雨都不避,冒着雨,拿着生产工具就下地了,他心里一派欣喜。这欣喜跟《春夜喜雨》那恬静的诗意又是另外一种,就是忧国忧民地替别人欣喜,他自己也想撩起裤脚下去,而且他帮农民盼雨祈雨的诗还不只一首。

当然有雨就有江,所以我专门有一讲,就讲门前江。他经常写到他家门口涨水,而且成都这个地方涨水这么早,“二月六夜春水生”,农历二月六号晚上就涨水,北方还是冰天雪地。“门前小滩浑欲平”,江水浑浊了,马上水一涨,就要涨到我的院门口。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那种幽静甜美对比,他写一家人划着小艇去野餐,带一坛子酒,于江上摘了莲蓬,用莲蓬来蘸蜂蜜,一家人享受自驾游,钓鱼,门前有水车,写田园风光。

南方周末:所以人们一般印象中的杜甫老是一张苦哈哈的脸,但是在成都,杜甫换了一个表情包。

阿来:他其实没到成都来以前,也是各种各样表情。这个跟我们读诗,只读他们专家认定的代表作有关系。专家认为他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就是“三吏三别”,就是《兵车行》。他在长安也是到处吃喝玩乐,跟岑参,登大雁塔,去人家的庄园尤其皇家游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哀江头》,他再到那儿去,这些情景都没有了,一片破败,杨贵妃已经死了。

我们过去讲,就是“三吏三别”,再加上他的《北征》《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他探家的前行历程,秦州漂泊乱离,但是那个时候他也有非常享受生活的一面。很多诗人在塑造自己,有时候也会被人家塑造,媒体评价,贴了标签,他自己去适应那个标签。但杜甫没有,他是集大成,在优美的时候就优美,苦难的时候他也不规避。所以你看“三吏三别”多清楚,“暮投石壕村”,他自己也在流浪,知道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官兵不够了,只好到处抓壮丁。“老翁逾墙走”,三个儿子都抓走了,剩一个老头儿,怕被抓走翻墙跑了。“老妇出门看”,老太婆出去诉苦,“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三个儿子到邺城去打仗,传来的消息是两个儿子都战死了。那没办法了,家里只有一个媳妇,还有个小娃娃,只有我,你们要不要?还真要,“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不能冲锋陷阵,明天早上还来得及赶到前线的部队,去给他们做早饭。但是他一到成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概那首诗是他在成都最苦的一首诗。总体来说,周围朋友对他不薄,尤其严武。

南方周末:杜甫这一段和美的生活也很短,两年多就开始兵乱了,叛军造反。

阿来:一年多。因为严武调走,徐知道就造反,但是又过一年多,严武又回来,你看他也跟着。这一次幕府上班,他不喜欢,他跟严武的关系变成上下级,里头还有办公室政治,严武幕府当中青年才俊肯定很多,他一个老头,严武还这么善待他,跟严武关系还不一般,这帮人对他不好。后来他大概也是在这个气氛当中,觉得难以在这儿生存,主动告假辞职。

杜甫与成都,两相成全

南方周末:成都这个地方,别人都以为是一个桃花源、避难所,但实际上这里的叛乱还挺多的,唐玄宗逃难过来的时候,就发生过两次兵变。

阿来:小规模的,唐代这些都很平常,但是成都还是好,没有发展成那种不可收拾的,大概短短几个月就平定。当时在北方,在很多地方,一旦动乱起来,就完全收拾不住。这可能是一个原因,虽然老百姓生活都苦,但是这个地方相对物产比较丰富,还生活得下去。

南方周末:但这个地区当时等于是西部边疆,跟吐蕃不断有战争。

阿来:两个,西边是吐蕃,南面是南诏,南诏是吐蕃跟唐都要经常去争取的对象,谁给他好处多,一会倒向吐蕃,一会倒向唐,犹豫不定。所以那个时候西边是边疆,南边也是边疆。南边到今天西昌就为止了,而且经常被人家打下来,甚至吐蕃跟南诏的兵都打到过,尤其南诏打到过成都。

南方周末:《绝句》里头说“窗寒西岭千秋雪”,但是西岭这面实际上是战区、战线?

阿来:就是今天我们说的横断山的两部分,或者是三部分,秦岭的余脉,然后是岷山山脉、邛崃山,这是横断山的北段,都叫西岭。西岭那个时候少数民族很多小国,吐蕃没有来之前,叫西山八国。不光是部族,还是独立的政权,所以这个地方很宽,牦牛羌、白狗羌、嘉良羌。我祖先就是嘉良羌的,就是唐代跟吐蕃拉锯的地方。

南方周末:没有成都这一段,就没有完美的杜甫。

阿来:所以越到后来的人,越觉得他把后人可以干的事情全干过。唐代的诗歌里说,盛唐诗人王昌龄的绝句很好,王维的律诗很好,岑参、高适边塞诗当中的歌行体,可能李白也主要是歌行体。杜甫无所不能,而且一写可能都是最好的。唯一有争议的就是绝句,我们不敢说他律诗不好,不敢说他歌行不好。而且他还有个本事,不用那个时候的普通话,到四川就用四川腔调写,到了湖南就用楚语写。

“两个黄鹂”的“个”就是四川话。你说写成都的天气,《春夜喜雨》《水槛潜心》这样的诗谁还能行?也不是他们没写过成都的江,谁来都写。武侯祠,他一写就是全国名片,给三国定了调子,给诸葛亮跟刘备的关系定了调子。后来谈三国,都是沿着这个路线。之前也有很多人写过,写琴台、一些别的文物古迹,但是确实没有见到同样的题材当中,别人比他写得好。

南方周末:杜甫是河南诗人,结果现在所有人的记忆中,他就是一个四川诗人。

阿来:因为如果不把重庆直辖算出去,他的高峰都在这,那个时候夔州也是四川的。他生命最后的最辉煌的十年,最成熟的十年,(诗拥有)最丰富、最多样形式。成都这地方怪,陆游也一样,陆游来成都,1723 年,49岁,年纪都一样。陆游在成都写了八千多首诗,在这之前大约就写了一千首。他的爆发和成熟是在四川开始。

我们四川一个学者,清代的李长祥说,“少陵诗,得蜀山水吐气;蜀山水,得少陵吐诗气”,互相成全。所以过去他们确实有传说,比如王维来过四川,但是王维没有关于四川的诗。我们知道王维是画画的,画也很好,据说他没有成名以前,来四川就是为了来看蜀山水,这种清明俊秀,潍坊山水没有。但他没来成都,后来从长江出去,回去以后就画艺大精。但初唐四杰王杨卢骆都来过,待过。李白本来是这儿的人,杜甫来过,岑参来过,高适来过,陈子昂更是这儿的人。晚一点元稹来过,白居易来过,李商隐在这儿就久了,贾岛死在这儿,现在埋在安悦县。最晚的,韦庄到这儿来,节度使参谋,唐朝灭亡,王建节度使自封前蜀皇帝,他就成了宰相了。他也是第一个去重修杜甫草堂的,他的现实主义写作《秦妇吟》就是杜甫那种忧国忧民。那个时候,他也开始写词,词是在成都发源的。

确实成都要感谢杜甫,杜甫也要感谢成都,当时他就用诗歌感谢。今天成都这个城市有点情调,首先就是杜诗给定下来的。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向阳 南方周末记者 朱圆

责编 李慕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