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来孝道是历朝历代的立国之本,而“不孝”也均被列为不赦之罪。因此当父母亡故时,作为子女无论是出于亲情还是伦理法理,都必须到灵前尽孝。但是明朝有一类人 – 就藩的亲王,却被剥夺了这项权利和义务,这事儿的始作俑者是建文帝朱允炆。
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
《明史·卷三·本纪第三》
不少人认为这是太祖朱元璋自己要求的,笔者觉得这种可能性非常低。
首先马皇后崩逝时,太祖就令所有就藩的藩王回京奔丧,两年后“大详”(父母丧葬后两周年祭礼)又再次令诸王回京。家庭观念极重的朱元璋,不大可能有自己驾崩后不让子女奔丧的想法。
注: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妾生的子女严格来说不能称自己生母为“母亲”,父亲的嫡妻或正妻才是所有子女宗法上的母亲。
其次在古代阻人赴父母丧,不但是仇,还会被指责“灭人伦”。太祖如果真有此意就应该在自己亡故前发出明确的诏令,而不是让朱允炆去说,这会大损新皇帝的威望。何况从宗族关系来讲,作为侄子的朱允炆怎么能要求自己的叔叔们不为父奔丧?
朱棣在靖难后以“皇太孙遂矫诏嗣位”为自己的篡位粉饰,并废除了朱允炆的皇帝身份(取消了建文年号改为洪武)。这里的矫诏朱棣不是在质疑朱允炆皇储的身份(诸如太祖遗命改立朱棣为皇储),而是在说朱允炆假托太祖遗命不让他们兄弟奔丧。
这其实也是靖难中很多藩王和势力支持朱棣的重要原因,朱棣的靖难并不是一些人认为的那么无理、无耻。不论朱允炆这么做的真实原因和目的是什么,从结果上来看他的这番操作是很失败的,而且也为朱明皇室打开了这个伦理困境的口子。
永乐五年徐皇后崩,成祖召在北京的赵王和两位公主至南京奔丧。成祖驾崩后,仁宗虽然婉拒了周王朱橚(朱棣的同母弟弟)赴丧的请求,但他还是主动把和自己不对付的两个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召到京师参加丧事。
仁宗驾崩时诸子都没有就藩,对于新登基的宣宗来说就不存在召不召兄弟们奔丧的问题。但是出于对自己两位叔叔的警惕,宣宗在公布仁宗遗诏时加了句被后世皇帝们奉为“祖制”的话“在外亲王藩屏为重,不可輙离本国”。
宣德十年,年幼的明英宗朱祁镇登基。为预不测朝廷在宣宗遗诏中再次强调“诸王宗室悉遵祖训,谨守藩国”,对于外系藩王来说这不但是取消了他们为大行皇帝奔丧的权力,实际上也取消《皇明祖训》赋予他们的入京朝觐权。
正统七年十月,身体大渐的张太皇太后(仁宗皇后、宣宗生母)提出想召见在外诸子(仁宗十子尚有四个在世且均已就藩)。虽然英宗马上就发出敕符召襄、郑、荆、淮四王入京,但是张氏在四王到达前就不幸辞世。
张氏在自己的遗诏中留下了两句有点互相冲突的话,先是强调“宗室诸王藩屏为重,毋輙离本国”,随后又说“诸子先有君命召者,君命为重,仍听赴京”。为什么会这样?
四十多年来的角力、削藩、叛乱、斗争,让朝廷对藩王们形成了条件反射式的防范,即便他们已经变成了光杆,也希望他们在藩地混吃等死。数次宗室内部的残杀,也让皇帝们和自己的宗亲、兄弟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成为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处于中间的张氏,既不想让朝廷、皇帝难堪,又不愿意自己母子留下人生遗憾(襄王朱瞻墡是张氏亲子),所以利用自己的权势下了这道有点矛盾的遗诏,也就此成为了明朝唯一一任成功宣召儿子(藩王)入京的皇后。
其后天顺六年孝恭章皇后孙氏(宣宗第二任皇后)、天顺八年明英宗崩逝时,虽然朝廷公布遗诏时依旧强调“宗室诸王藩屏为重,不必赴京送葬”,但是好在他们在世子女都还在京师,因此还能享受子女灵前尽孝的“待遇”。
成化四年英宗的嫡妻孝庄睿皇后钱氏崩,虽然她本人没有生育,但是她是英宗子女的嫡母,因此已就藩的德王朱见潾没有任何理由不奔丧。
但此时朝廷和藩王之间的敌对,皇帝和宗亲之间的隔阂,相比于正统年间不但没有变小还更大了。加上宪宗和钱氏的矛盾,禁止藩王奔丧不但成了朝廷反复强调的“祖训”,还成了皇帝报复自己亲人的手段。最终宪宗以钱氏遗命“诸王宗室悉遵祖训,谨守藩国”为由回绝了朱见潾。
注:明宪宗朱见深为生母争英宗皇后位和钱氏关系一直很差,天顺朝无子的钱氏一度收养扶持朱见潾,欲让他争夺朱见深的太子位。
钱氏也就此成了明朝第一位子不得奔丧的皇后,而且从此以后大行皇帝和皇后们离京的子女也开始失去奔丧的权利了。
德王见潾奏:“慈懿皇太后崩。诚念抚育深恩,不胜哀恸,乞赴京临送。”上复书谕之曰:“得王奏欲来京赴临致祭送葬,具见孝心。但道里辽远,宜上遵遗诰免来,惟弟亮之。”
《明宪宗实录卷五十六》
宪宗自己加大的困境,很快就反噬了他自己。
成化二十三年明宪宗驾崩,此时宪宗诸子均在京师未就藩。虽然子不能奔丧的问题是不存在了,但是明孝宗朱祐樘拒绝了崇王朱见泽赴京奔丧的请求。此时明宪宗和崇王朱见泽的生母太皇太后周氏尚在世,真不知她是何感想。
注:明宪宗生母周氏保护孝宗免遭万贵妃毒害就是个故事,孝宗和周氏的关系非但没有传说般的那么好,实际还挺差的(周氏为人很强势,在后宫也比较跋扈)。加上周氏执着于和钱皇后争嫡后头衔,她和朝廷官员的关系也很差。
弘治一朝太皇太后周氏多次想召自己亲子朱见泽入京见面,均被孝宗阻止。弘治十七年周氏驾崩,孝宗立即就以周氏遗命为由下诏断绝朱见泽为母奔丧的念想,“崇王等王及诸宗室亲王各守藩屏,免赴丧,但遣人进香。”
周氏生前为自己争夺和钱氏一样的皇后待遇时,可能没有想到自己身后也和钱后有了“一样的待遇”。
此后孝宗驾崩时仅有武宗一子、武宗驾崩时无子,这对父子和他们的皇后都没有遇到子不得奔丧的尴尬,但武宗也成为了明朝第一位无子送终的皇帝(太祖驾崩时还有六个儿子留在京师未就藩)。
明世宗虽然儿子不少(8个),但是有幸活到成年的只有明穆宗朱载坖和景王朱载圳。朱载圳在嘉靖四十年才就藩,并且死在世宗前面,因此世宗和他的四位皇后也都“避开”了子不能灵前披麻的麻烦。
穆宗的原配李氏薨于嘉靖三十七年,死时因唯一的儿子只有四岁,等若于无子服丧。穆宗自己稍微好一点,驾崩时两个儿子中朱翊钧(明神宗)已十岁,服丧是没什么问题了(潞王朱翊镠此时五岁)。
穆宗皇后陈氏无子,崩于万历二十四年。虽然神宗对她很孝顺,但碍于朝廷的“祖制”,在她崩逝时并没有召弟弟回京奔丧。
神宗的生母李氏(生前未封皇后只加了皇太后尊号)崩于万历四十二年,不过朱翊镠接到讣告后就暴疾而亡,也让他的亲哥哥免去了某些可能的“尴尬”(神宗给朱翊镠发讣告时并未主动要求他入京奔丧)。
明神宗和他的皇后孝端显皇后王氏驾崩于同一年(王皇后早神宗三个月),此时神宗在世的五个儿子中,福王朱常洵已到洛阳就藩。因众所周知的“国本之争”以及“祖制”,神宗也继朱元璋之后成为明朝第二位“子不得奔丧”的皇帝。
明光宗朱常洛驾崩时因在世两子均在京师,有幸成为明朝最后一任有子送终的皇帝。
注:光宗原配孝元贞皇后(追封)郭氏薨于万历四十一年,此后光宗没有再娶妻也未册立皇后。
天启七年,年仅二十二岁的明熹宗朱由校驾崩,因无子嗣成了明朝第二任无子送终的皇帝。他的妻子懿安皇后张氏在崇祯十七年自缢于紫禁城,无人收尸。但他们还不是最惨的。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自知回天无力的朱由检,送走自己三个儿子后,逼令皇后周氏和众妃嫔(含前朝后妃)自尽,然后亲手砍杀了自己的女儿们。最后朱由检弃妻女尸身,自缢于煤山。此时别说子为父母送终,甚至至死他们互相不知对方身在何处。
历史和时代对他们无情,权力的羁绊也让他们自己很难对亲人有情,这也是“最是无情帝王家”的真实写照。
为建文计其实最好的策略是先不着急下手而是以掌握嫡系军队为先把部队放到藩城里监视,两年后大详礼把藩王们叫到京城一锅端
所以,建文帝死的理所应当,他也真是该死,名义上仁慈,实际上残忍残暴!!!
毕竟是朱温的后代,
小编无聊之论,若此事始于建文,朱棣何不改回?!
明朝后期是由封建社会转型资产社会,资产阶级代表东林党是最大的势力,保皇派魏忠贤也仅能维持皇权的苟延残喘,崇祯没了魏忠贤的帮助,那就是完全的被社会抛弃。崇祯的罪过是跟虚君的时代潮流对抗,输光了还宁死不南迁,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动荡。如果能南迁到资产阶级大本营,皇权虽正式落幕,但明朝也就正式完成资本社会的进阶。
古代帝王用“忠孝仁义礼智信”治理天下。我看史书:秦朝灭6国,灭周天子。汉代灭秦。晋灭3国,然后唐宋元明清互相更替。请问,这些开国的帝王,哪个不是前朝的臣子?这些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哪个人真的遵守了?自己当了老大,反过来教育天下,要“忠孝仁义礼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