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葬之事暂时不进行。”
“此事将由时间来决定,终有一日,俄罗斯人民会做出决定。现在的我们不能操之过急。”
无论是在2001年7月面对俄罗斯民主党派,还是在2010年面对全国人民,普京都明确地指出,“不会将躺在水晶棺里的列宁下葬”。
由于防腐技术的不成熟,时至今日,列宁的遗体只剩下了10%,剩余的部分都是用人造硅胶填充而成。
为了尽力减小腐败程度,俄罗斯每年都要专门支出百万美元来“修补”遗体。
对于这位躺在水晶棺里的伟大导师,俄罗斯国民舆论汹涌:
有人称“列宁应入土为安,这才符合东正教的传统”;
有人称“列宁是俄罗斯的枷锁,他活在历史,而非现在”。
那么,在列宁遗体近乎完全消逝、维护费用居高不下的重重压力下,普京为何仍然拒绝将其下葬呢?
(列宁墓)
一、列宁治国与遇袭1917年6月,《新青年》第3卷第4号上刊有《社会党和媾和运动》一文,文中写到:
“急进社会党首领列宁氏,新自瑞士归来,纠合同志,鼓吹媾和甚力。”
这是当时中国报刊中,最早提到“列宁”之名的一次。
5个月后,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翌年十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 的胜利》,歌赞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是伟大的党,高度赞扬列宁是伟大的精神领袖:
“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自此,列宁主义开始了在中国的传播之路。
不过,在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所处的局势十分艰险。就是否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一事,党内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以布哈林为首的“左派”强烈主张中断和约谈判。
(列宁)
而列宁反驳道:
“我们这里已经有了一个哇哇叫喊的婴儿,如果我们现在不明确地说出我们同意缔结和约,那我们就会毁灭。”
从而出现了两党之间的第一次严重裂痕。
随后,反革命分子悄然采取了最极端的斗争手段。
1918年6月,受到人民拥戴的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弗·沃洛达尔斯基被暗杀;7月,在契卡工作的两名“左派”人士炸死了米尔巴赫大使。
面对暗流涌动的危局,为了巩固十月革命的胜利果实,俄共开始发掘群众的力量,俄共中央要求党的干部都要身临一线,开展宣传工作。
尽管工作繁忙,但列宁身先士卒,每周都会深入一线、走进基层。
1918年8月底,列宁来到了米赫尔松工厂,视察当地的车间,并和工人一起亲切地攀谈。
此次视察工作临近尾声之时,意外发生了——列宁遇刺了!
(列宁遇刺地)
列宁的司机基尔描述道:
“列宁缓慢地朝车前走来,当时的车门已被人打开,列宁已经准备上车离去。这时,又有两个妇女靠近了他,谈话又继续进行了。当列宁想要上车时,一声枪响突然传出。我看到列宁向后趔趄。”
基尔随即下车去搀扶列宁,检验列宁的伤势。
列宁看着弯腰站在自己身前的基尔,问道:“抓住他(她)了吗?”
基尔则回答道:“安静,别说话,您的伤势很重……”
尽管列宁疼痛难耐,却是面无惧色,神色淡然,连声调也不曾变化丝毫,甚至坚决地拒绝了基尔背着自己上车的请求。
事发之后,莫斯科方面迅速锁定并捉拿了凶手——一个名叫卡普兰的女人。
(列宁遇刺场景)
苏联官方的审讯记录显示,卡普兰连开三枪,其中有两枪击中了列宁——一枪击中了列宁的左肩,一枪击中了列宁的脖颈,距离脊椎仅差丝毫。
但是,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击中列宁脖颈的那颗子弹直到1922年4月才被取出。
术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列宁就中风了,他整个右半边的身子不能动弹半分,只能尽量地减少政务,并到莫斯科近郊的哥尔克休养。
当年十月,列宁重返克里姆林宫,随即投入到组织会议和起草文件的紧张工作之中。
然而,短短两个月后,列宁就再度中风,所有的工作被迫停止。
在1924年1月21日的傍晚,列宁的病情突然恶化,他的体温一度上升到42.5摄氏度。呼吸困难的列宁脸色深红,并逐渐变得苍白,最终停止了呼吸。
在18时50分,苏共领袖列宁与世长辞。
(加里宁)
当晚,苏共正在莫斯科召开全国代表大会,苏共中央主席加里宁突然打断了发言人的讲话,面色沉重地走上主席台,悲恸地说道:
“我们敬爱的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同志不幸去世。”
言罢,加里宁泣不成声,所有的参会人员无不痛哭流涕。
翌日,50多名苏共高官齐聚哥尔克村,和列宁同志的遗体告别。
尽管当日的温度跌破零下40度,但是他们仍然在冰天雪地中护送列宁的灵柩去往火车站,全程肃穆无声。
(克鲁普斯卡娅)
当日,列宁的遗孀克鲁普斯卡娅在《真理报》上发出呼吁:
“工人、农民同志们!我恳切地请求你们不要把列宁逝世引起的悲痛发展为在表面上对他个人的崇拜。请不要给他建纪念碑,不要以他的名字命名各种宫殿,不要搞隆重的纪念活动。如果想纪念弗拉基米尔• 伊里奇,那就多修建托儿所、幼儿园,多建造房屋、学校、图书馆、医院,为残疾人盖房子,如此等等。”
在考虑了克鲁普斯卡娅的意愿后,苏共二大表示:要将列宁同志与十月革命阵亡的将士们葬在一起。
然而,悲痛不已的苏联人民根本无法接受这一决议,数万封请愿信犹如雪花一般被投递到了克里姆林宫,要求永远保存列宁的遗体。
二、列宁遗体的保存工作苏联人民拥戴列宁的真挚情感,使得苏联文化部长卢那察尔斯基深受感动,他向苏共中央建议道:顺从人民的意愿,将列宁的遗体保留下来。
(斯大林)
这一建议很快就被斯大林所接受,并命令成立“列宁遗体保护小组”,全权负责列宁遗体的保存工作。
举世闻名的生物化学家斯巴尔斯基和病理解剖学家沃尔普诺夫都是这一小组的成员。
两人不仅想方设法地将列宁的遗体保存更长的时间,还力争把列宁病前容光焕发的容貌复原出来。
巴尔斯基回忆说:
“我们几乎几天几夜寸步不离列宁墓。既不睡眠,也不休息,劳累得几乎站不住了。为了保证防腐工作的顺利进行,工人和工程师一夜之间铺设了通往红场的电车轨道和线路。列宁墓附近出现一列载有专门设备的电车车厢。车厢内为专家们准备了卧具、洗漱用品、电炉子等等。工作间安装了电暖气,使温度达到16度。”
(列宁遗体)
为了寻找合适的保存方案,两人几乎生活在了“尸堆”里——他们把配比各异的化学药剂在各个年龄段的尸体身上反复实验。
但是,结果均告失败。
一个月的时间悄然而过,列宁的尸体已经逐渐走样,褐色的斑痕愈发明显,两人不禁焦急万分。
就在两人一筹莫展之时,哈尔科夫大学的解剖学教授沃洛比约夫为他们带来了希望。
二月中旬的一天下午,沃洛比约夫登门拜访了“列宁遗体保护小组”的全体成员,并向他们讲述了自己的工作经历——他曾为沙俄博物馆研制出了能使各类服饰永不褪色的防腐剂。
听到这一消息的众人喜不自胜,随即充满干劲地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巴尔斯基、沃尔普诺夫和沃洛比约夫三人夜以继日,反复实验,终于研制出了一种混合了蚁合醛液、甲醛等化学试剂的防腐药液。
准备工作完成之后,他们开始着手解剖遗体。
在将器官全部取出之后,三人满心期待地给列宁的遗体注射了刚刚研制出的防腐药液。
(长眠的列宁)
值得一提的是,列宁的脑器官被取出后,立即送往了“莫斯科人脑研究中心”。在那里,还保存着其他苏共领导人的大脑。
根据研究中心的实验数据显示,这份编号为19的列宁脑器官颇为神异,它里面含有一种十分特殊的因子。
列宁的大脑不仅远比常人的大脑大得多,还充满着奇形怪状的脑神经。
在特殊情况下,列宁的大脑甚至会发出声音。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莫不称奇。
在巴尔斯基、沃尔普诺夫和沃洛比约夫三人的悉心照料下,列宁的遗体逐渐“恢复生机”,不仅日渐丰满起来,甚至变得容光焕发,尽显年轻时的神韵。
(列宁遗体)
列宁的弟弟德米特里• 乌里扬诺夫见到列宁的遗体时,情不自禁地表示:
“我现在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躺在那里,与逝世时我见到的形象完全一样。”
遗体保存工作完成之后,列宁的遗体被放在巨大的水晶棺中,在红场的地下供人瞻仰。
无数的苏联人在日出之前赶赴列宁墓,长长的参谒队伍一眼望不到尽头。
尽管游人众多,但是他们寂静无声。每当日出之时,他们便是静静地闭上双眼,以拳指心,彷佛列宁与他们同在。
“他还活着!”是当时的苏联人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尽管苏联专家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由于防腐技术的落后,列宁的遗体依旧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腐败。
为了能够将列宁的遗体一直留存下去,斯大林组建了“列宁墓研究所”,聘请了一大批专家,专门负责列宁遗体的保存工作,研究所成员人数最多时达到了150人。
(列宁墓)
研究所的负责人是斯巴尔斯基博士,在他看来,最好的保存办法是“切除腐败的部分,然后再用人体硅胶填充代替”。
认真负责的斯巴尔斯基博士每周都会在周一、周五两天,定时检查列宁遗体的腐败情况,然后制定切除方案。
但是,在二战爆发后,苏联的经济水平不断下降,列宁遗体的保存经费也直线下滑,所有的遗体维护工作都是研究所人员的自愿行为,这就导致列宁遗体进一步加速腐败。
二战期间,列宁的遗体极速干瘪,身上布满了灰绿色的斑痕。
万般无奈之下,“列宁墓研究所”的成员忍痛做出了“将大部分的列宁遗体切除”的决定,用人造硅胶来替代缺失的部分。
这般“壮士断腕”的举动之后,列宁的遗体才算是避免了极速腐败的危险。
(列宁墓)
苏联解体之后,经济萎靡的俄罗斯就是否继续保留列宁的遗体产生了巨大争执,包括莫斯科市市长在内的民主派人士都支持关停“列宁墓研究所”,并将列宁的遗体埋于土地之下。
黯然下台的戈尔巴乔夫也站在了民主党派的一边,他在回忆录中写道:
“至于列宁墓,我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野蛮行为。如果我处在那个时代,如果我参与通过决议,我肯定会支持把列宁的遗体按照俄罗斯方式安葬,让他入土为安。”
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俄罗斯的办公厅起草了迁葬列宁遗体的决议。
获悉这一消息的俄罗斯民众愤懑不已,他们将列宁墓围了个水泄不通,有的新婚夫妇甚至在举办完婚礼后前去墓地献花。
许多人高举“不准触动列宁!”“你们这是可耻地背叛”这样的牌子,坚决反对迁葬列宁墓。
政府与民众之间争论不断,一连十年的时间,谁也说不了谁。
在俄罗斯学者看来,列宁作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统帅型的人物,他的遗体如何处理,“是一个标志性的符号”,这关系到当下的世界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的问题。
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崩溃后,昔日的革命圣地俄罗斯,在社会性质发生彻底变化后,革命遗产被冲击得七零八落。
列宁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发起人之一的伟大导师,他的遗体也遭遇了异常尴尬的局面:
如果背上它前进,那么他会成为制约俄罗斯发展的巨大包袱,俄罗斯的发展将要付出巨大代价;但是,丢掉又是万万不能的。
直到普京上任后,这场“迁葬之争”才得以平息。
(普京)
2001年7月,普京签署总统令,正式告知民众:为了俄罗斯联邦的稳定与团结,迁葬之事暂不进行。
如今,列宁依旧安详地沉睡在红场之下的墓宫中,就如同高高矗立在圣彼得堡的列宁塑像一般,不曾改变。
时至今日,尽管列宁的遗体只有10%才是他身体的真正部分,尽管每年的维护费用高达数百万美元,但是普京仍然表示“暂不迁葬”。
那么,普京为什么拒绝将列宁下葬呢?
三、以列宁之身稳定国内政局普京研究学者汪宁认为:普京之所以不迁葬列宁,是从列宁本身的思想价值出发,列宁的遗体虽是残缺之身,但是其思想丰碑却是屹立不倒,普京需要他为俄罗斯的未来发挥余热。
(普京)
普京上台之时,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降到了苏联解体以来的最低点:
1999年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迫使南联盟接受北约拟定的和平决议;
北约成功实施第一轮东扩,前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波兰、捷克和匈牙利成为北约正式成员;
北约推出新战略概念,宣布北约有权在其成员国境外动用武力而无须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批准,发布“人权高于主权”的理念。
俄罗斯在东欧和巴尔干半岛的传统势力范围被北约占领,俄罗斯感到自身安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同时,俄罗斯的实力也下降到了只有苏联时期的50%左右,面临沦为“世界二流、甚至三流国家”的危险。
但不管是亚历山大一世和亚历山大二世时期,还是列宁、斯大林的苏联时期,以及俄罗斯独立后的叶利钦时期,俄罗斯的领导人总是能够学习前任的经验,维持它的大国地位。
普京继承了这一历史文化传统。
(列宁)
他在第一篇国情咨文中明确提出,“列宁、斯大林、叶利钦都是我们的前辈,他们正在注视着我们。俄罗斯唯一现实的选择是选择做强国,做强大而自信的国家。”
在搬出伟大导师列宁等人之后,俄罗斯民众的恐慌消退了大半,这使得普京得以顺利推行他的“大国构想”。
2002年6月28日,普京签署新版《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强调“俄罗斯将致力于多极世界的建设,凭借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对建立新的世界格局施加实质性的影响。”
但是,普京也认识到,“俄罗斯近200-300年来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世界二流国家,甚至三流国家的风险。”
(普京)
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正在进一步扩大,空喊口号对于自己的“大国构想”毫无帮助。
因此,普京把发展经济定为俄罗斯的首要任务,而不是试图撼动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成为世界独立的一极。
普京说过:“切实的国家利益当中包括经济利益,这理应成为外交家的法则。”
而为了使得经济保持稳定,和平安宁的国内环境是第一大前提。
因此,普京趁势用“暂停迁葬列宁墓”一事来稳定民心,顺便打压那些忤逆自己政策的反对派。
在宣布暂停迁葬列宁墓之后,普京在一场公开演讲表示:
“国家曾有着70年的苏共历史,许多人的生活是和列宁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如今,俄罗斯面临的困境一如昨日,列宁所能带领人民完成的,今日的俄罗斯总统一样可以。”
(列宁墓)
但是,普京与他的前辈列宁不一样。
他深刻认识到,自由与民主在俄罗斯社会已经生根发芽,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时代不同了,历史在进步。
普京在吸取历史经验的同时,也在以与时俱进的新思维,去除俄罗斯历史文化中的“糟粕”。
如今,列宁更像是一座精神丰碑,永驻俄罗斯民众的心间
好惨![捂眼睛]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