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月,临朐青州山里半篮子柿饼换个新媳妇,真的没有假

退休的胡启明 2024-11-18 18:06:43

前几天我在网上发了篇文章说,1960年生活困难时期,山东沂蒙山区,包括潍坊的临朐、青州一带的山里人,挎着半篮子柿饼下山,就能换个大闺女当媳妇,很多人不信提出质疑。其实这是真的,一点也没有说假。

如果说有假的话,我小时候最早听到的原话是拿上两个而不是半篮子柿饼子下山,我感到这话有点言过其实,也怕网友不信,就增加了些,把两个柿饼改成了半篮子柿饼。这样的实事在沂蒙山区并不鲜见,类似的话也流传很广。至今现在有些沂蒙山区的老年人,说起山区家乡的好时,往往就会情不自禁、眉飞色舞的“吹”起来:哪里也比不上咱这山里好啊,当年,拿上两个柿饼子,下山就能领回个北洼要饭的大闺女当媳妇。

网络照片

还有不少类似的话和事,如说,某某村里某某人,拿着半麻袋地瓜干,或挎上半箢子(一种胳臂挎的篮子大小的器具)棒槌子(玉米),等等,都大同小异一个意思,也都是各地不同的实事。

为啥会这样?吃了柿饼子就能活命,没有就等着饿死呗!那时节,活命和其它一切相比,那别的一切都是次要微不足道的了。有口饭吃人家就跟着你走,咋都行,这就是那时的现实,原因一说也都能明白。

不亲身经历过那年月的,很难想象那时的灾荒严重程度。那几年,城市的很多工厂学校都因缺粮 “下马” 停办了,大批的城镇居民和职工被下放农村,也有不少城镇职工自己直接不辞而别,回到了农村老家,“七级工八级工,不如老百姓一沟葱”,就是那时真实的境况。以至以后若干年,有些回到农村的职工又开始上访要求落实待遇。农村呢,人们就开始挖野菜、吃树叶、啃树皮,吃糠咽菜填饱肚子。当然这树皮主要是榆树皮,榆树这树的榆钱、榆叶和皮都能吃,那时不少人就靠这榆树度过了不少艰难时日。现在不少的老年人对榆树还情有独钟,就是那年月在他们心中留下的刻苦铭心的印记。再往后,还有些人开始吃土,当然这土并不是地里的一般土,而是一种颜色略白的“观音土”,不少地方的沟边崖头都有。这土没有任何营养,只是一时填饱肚子没有饥饿感,但吃了又拉不出来。1960年后的春里,是青黄不接最为严重的时候,地里野菜树叶都还没长出来,饿死的人就最多。

山里也缺粮,但山里境况要好一些。原因就是山上野菜野果多,“内容”挺丰富,家家户户还有不少的柿饼软枣等干果,它能顶粮食吃,抗饿。这些过去不稀罕的玩意成了救命的宝贝,一下子金贵起来。山下来的,特别是北洼今东营、滨州一带逃荒要饭的,也就蜂拥而来,过去人们瞧不起的山里,也成了人们逃荒要饭能救命的好地方。母亲就说,平常年月还是山下平原地方好,灾荒年来了还是山里好。电影里白毛女从黄世仁家逃出来为啥往山里跑,就是山里灾荒年能活命,保证饿不死人,山下平原地区就难说了。

山里饿不死人,许多进山里要饭的女人,就在山里找“主”成家住了下来。一些多年说不上媳妇的老光棍,就凭着家里的柿饼子软枣,找上了北洼要饭的媳妇。现在沂蒙山区不少和东营、滨州一带农村有亲戚的,不少就是那时形成的婚姻。我说过的沂源县卢家泉村的哪个北洼老大娘,当年就是饿的走不动了,就在山沟里的软枣柿子树下,捡拾落在地下人家不要的干软枣吃,被这个村一快四十岁的光棍看见了,领到家里拿出柿饼先让她吃了个饱,说山里虽然穷,但柿饼子软枣有的是,饿不死人,大娘当晚就在他家住下成了亲。过后才找人写信告诉家里情况说这里“一切都好”。再过几年灾荒年过了,才又专门与女婿回娘家认了亲。

当然,以后几年生活好了,也有些北洼媳妇回娘家不再回来的,但这是少数。当过省作协副主席的作家刘玉堂,老家是沂源县的。他村里就有这么一个。当年这闺女在广饶老家已经定亲有了对象,但逃荒要饭为了活命,还是在沂源和一个老光棍成了家,并有了个儿子。过了四五年回广饶娘家,就再也没有回来,还和已在胜利油田当工人的初恋结了婚,也有了孩子。再后来,这女人也想念沂源的儿子,就每年也来沂源住上些日子,成了事实上的两个丈夫,80年代沂源的儿子长大了,还让油田的丈夫为这个儿子在油田找了个工作。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