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很多人的名字很奇怪,感觉像是外文音译?原来藏有大学问

酒馆茶色儿 2024-10-12 15:40:13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就是在看先秦时期的电视剧、史书时,每次读起他们的人名,感觉很奇怪。

有些人的名字听起来很不通顺、拗口,有些名字则听起来很搞笑,感觉不像是一个正常人的名字。

如果说和我们现在起名字有区别,是因为过去了两千多年,我们还可以接受,但问题是和秦朝起名字就有很大的差别。

秦朝的名字和我们现在的名字区别不大,但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字有很大的出入,这里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在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白,虽然我们今天一直称呼为“姓氏”,其实“姓”和“氏”是两码事。

在母系氏族时期,女人的社会地位要比男人高很多,所以一切都是以女人为主,包括姓。

我们把“姓”字拆开来看,一个“女”一个“生”,代表着人是女人所生,这也足以见得女人在当时的地位。

在古代,“姓”代表着一个人的出身、地位,随着家族的逐渐壮大,子孙儿女的分支也逐渐不同,这才产生了“氏”。

所以“氏”是“姓”的分支,比如“姬姓秦氏”,它的意思代表着这个人是姬家的人,秦氏这一支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人们逐渐对“姓氏”的观念模糊,这也是因为人们对血脉出身看的比较淡了。

明白了姓氏之后,我们来看一下先秦时期,人们取名字都有哪些讲究,为什么有些人的名字会这么奇怪。

这个起名字的讲究,在《左传》中有记载。这个记载是源于鲁国国君桓公和文化人申繻的一番对话。

当时鲁桓公刚生了个儿子,整天在为给自己儿子起个什么名字而苦恼,在一次和申繻喝酒时,问起了申繻。

申繻说:“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大致意思是:起名字可以有五种起法,分别是信、义、象、假、类,每种起名字的方法都有不同的含义。

“信”指的是以孩子身上的某些特征来起名字,比如晋成公姬黑臀,就是因为屁股上有片黑色胎记,所以起名“黑臀”。

还有郑庄公,因为他出生的时候胎位不正,是脚先出来的,导致母亲难产,所以他父亲给他起名“寤生”。

“义”指的是用美好的文字命名,可以是父母对孩子美好的期望,也可以是对孩子以后美好的祝福。

这个“义”一直延续至今,甚至在今天,绝大部分孩子起名字,基本上都是沿用“义”这个起名字的方法。

“象”指的是用相似的事物来给孩子起名字,比如孔子的名字,就是通过“象”这种方法起的。

《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这种起名字的方法如今已不多见。

“假”指的是借助外物的名字,来给自己孩子命名。这里最有名的便是周平王姬宜臼。

他的名字里的“臼”字,便是通过蒜臼、药臼的“臼”来起的名字。这种起名字的方法至今也很常见。

比如“云”、“花”、“莲”等等,很多人的名字里都有美好的风景、事物,这些就是沿用“假”的方法。

“类”指的是借用父亲身上的特征,来给孩子命名。这种起名方法今天几乎已经见不到了。

比如鲁桓公跟自己的儿子同一天生日,所以就给自己儿子起名字为“同”。

所以说先秦时期的人名有些奇怪,其实里边还是有很多的讲究的。不过有些人的名字比较绕口,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因为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每个地方的方言、文字等文化习俗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地方都有差异。

最经典的要数吴王阖闾、夫差、越王勾践了,因为他们出生在江南地区,所以当时跟中原的语言差异比较大。

再加上因为文字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全国都要用“小篆”来进行书写,所以直接将他们的名字音译了过来。

吴王阖闾的原名叫做“姬光”,但是因为当地口音比较重,再加上文字不通,所以按照当地人叫“姬光”的口音,称为阖闾。

吴王夫差也是这个样子,“夫差”指的是“男子汉”的意思,只不过音译过来是“夫差”。

越王勾践的名字本应该是“姒鸠浅”,因为“鸠浅”听起来和“勾践”比较像,所以名字也变成了“勾践”。

还有“荆轲刺秦王”的荆轲,他的原名应该叫做“姜庆轲”,而“庆”字和“荆”字发音很像,所以记录为了“荆轲”。

当然,还有很多人的名字是因为其他的原因,并没有按照五种常用的起名方法,也没有靠音译。

比如“周公旦”,“公”是他的职位,“旦”是早上出生。按照现在的起名方法,他的名字估计叫做“姬晨晨”。

“扁鹊”的真名字叫做“秦越人”,因为他出名的时候,是在蓬鹊山开诊所的,所以大家为了尊敬他,称他为扁鹊。

最为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便是“商鞅”,他的原名叫做“公孙鞅”,因为他被秦王封为“商”,所以后世称他为“商鞅”。

所以说站在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先秦时期的名字很别扭,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逐渐和我们现在一样。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