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愤怒的背后都有一种需要,却被好多人忽视

社会说说啊 2024-10-25 04:06:36

你好呀,分享不一样的视角,感悟不一样的人生。

在情绪表达中,很多人有个错误的观念:通过打骂、怒吼、指责伤害身体或者情感的方式来宣泄对某人或某事的不满,是表达愤怒的最佳途径。

事实上,如果真的很生气,我们需要找到更强有力的方式充分表达自己。

心理学中,愤怒是次要情绪,是情绪的一个表面的呈现,愤怒的底下是更多是无助,是一种对自我不接纳啊,所有愤怒的背后都有一个未被满足的需要。

有一句幽默又经典的话:“如果吼叫能解决问题,驴将统治世界。”

怒火会驱使着我们把能量用于惩罚他人,而非满足需要。

所以,与其把自己有限的精力和能量消耗殆尽,不如将注意力放在我们的需要上,带着同理心与自己和他人的需要连结。以“我生气,因为我需要……”来取代“我生气,是因为他们……"。

心理学家卢森堡博士的经典名著《非暴力沟通》,不鼓励我们忽视、否定或者压抑愤怒,倡导我们通过了解愤怒的核心本质来充分且诚挚地表达自己。

在书中,我发现了充分表达愤怒的技巧及步骤。

区分刺激与原因

要想深入了解愤怒的本质,就要区分刺激与原因

先来看一个案例,

还记得山东青岛崂山驾驶路虎逆行打人的女司机吗?女司机 王 某,在旅游路线上逆行时,与正向行驶的退役军人林某相逢,王某长按喇叭示意示意林某为其让道。

林某回喇叭示意他是正向行驶,未曾想到,王某恼羞成怒,下车后照着林某一顿狂打,当然,公安介入后,林某受到了应有的处罚。

事件中,女司机王某感受的是林某按喇叭的回应,也就是林某的行为刺激了王某的情绪反应,惯性思维误把愤怒的原因传达到受到刺激上,她上前打骂表达愤怒,而真正让她愤怒的原因是林某未能满足继续逆行的需要。

所以,别人的言行会引发我们的感受,却并非是产生感受的根本原因。实际上,我们之所以生气,绝非因为他人的言行,而是他人的行为刺激了情绪反应。

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刺激是,他人做了什么事:愤怒的原因是未被满足的需求。

愤怒的本质是 服务生命,小到可以保护自己的地盘,因为你的愤怒可以守护你的界限。大到可以保家卫国,如果我们没有这种愤怒的情绪的话,我们的边界就会被别人给侵犯了。

体会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生气呢?

这就要认识到,他人并不需要为我们的感受负责,不论他人做了什么,都绝非自身感受的原因。

面对不喜欢的言语或行为,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回应的选择:指责自己、指责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在消极的话下隐藏的需要。

当我们在生气时将错误归咎于他人,我们就在选择扮演上帝的角色,去评断或指责他人犯了过错或要受到惩罚。其实就是越界,对他人负责。

当选择同理自己,不再分析别人的是非对错,与内在生命连结时,就触及和体会到生命能量。

想起了我曾经约了个人,到时见了,对方还没有来,我有些失落。幸好此时我头脑清醒,分析了自己的需要。

一种需要是确认对方是否在意自己,我可能就会感到伤心,甚至因为对方不守时而恼火,这样自己就选择了生气。

另一种需要是此刻我正好希望有一些安静独处的时间,反而会庆幸对方来晚了。

可见,产生感受的原因在于我们自身的需要,而非他人的言行。当时,我虽然产生了强烈的感受,但绝不会生气。

此外,选择在任何时刻去觉察和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也不会感到生气。这并非在压抑愤怒,而是当我们全然地与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同在时,心中自然不会生出怒气。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

心理学提供了表达愤怒的最好方法:表达愤怒但是不是带着愤怒去表达。

什么叫表达愤怒,就是说我感到愤怒了,我说出来,我现在此刻我感到很愤怒,当我能够说出我的愤怒,我就不再是带着愤怒去做一些伤害别人的行为我。

比如:

我没有说出来愤怒,但是我被愤怒操控了,我去打人去骂人去攻击人去指责人。那这个就要带着愤怒表达,但是愤怒表达我们会把人推远,而表达愤怒会把人拉近。

如何把人拉近呢?这就要遵循充分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

首先,停下来,除了深呼吸,什么都别做;不去指责或惩罚他人,只是保持安静。

接着,看一看是什么想法让我们生气。例如,无意中听到朋友说了自己的坏话,感知到自己的怒气时,如果停下来,便会看到头脑中盘旋的想法:“这太不公平了!他就是喜欢嚼舌根、编故事,!”

要知道,所有的评判都在用可悲的方式表达未满足的需要。

于是,与这些想法背后的需要连结。如果指责朋友喜欢嚼舌根,编故事,我们的需要也许是受到尊重、维护形象或者与人连结。

最后是开口表达愤怒,怒火此时已被转化为感受和需要。为了充分表达愤怒,我们也许可以试着和对方说:“当听到你说我坏话时,我感到很沮丧,也很难过。这使我意识到,我非常在意你对我的看法,希望在你面前维护我的形象。请你告诉我,听到这些话,你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需要注意:在这四个步骤中,有时候,需要先同理对方,如此,对方才能更好地听见我们。

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关注,一起成长,一起智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