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华妖女”许秀中自食恶果,污蔑祖国遭报应,连父母也不放过

站在马路边 2024-11-19 20:50:58

2022 年 9 月的一个午后,悉尼歌剧院。

许秀中站在镜子前反复整理着衣领,为即将到来的演讲做最后准备。28 岁的她,早已不是那个在澳大利亚媒体圈炙手可热的“新锐记者”。

就在三个月前,她在接受《澳大利亚人报》采访时声称,自己的生命、朋友和家人都受到了威胁,这才不得不选择暂时退出公众视野。然而,她口中的“威胁”,不过是在墨尔本的中餐馆被人认出,以及有华人善意地劝她与中国领事馆沟通,回家看望父母。

这个出生在甘肃嘉峪关的女孩,她用一份充满谎言的报告掀起了轰动全球的“新疆棉”事件,将自己的父母描述成“吸血鬼”,在西方媒体上肆意抹黑祖国。

1994 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中国的每个角落。许秀中从小就享受着父母的全部关爱。她接受外媒采访时,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童年:“我去哪里,他们都开车送我,节省我的时间,让我可以专注学习。”

然而,这份看似温暖的回忆,在许秀中的叙述中却带着一丝莫名的怨恨。“他们投入大量金钱、时间在我身上,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不是因为他们爱我,而是因为按计划生育政策,他们不能再生了 ......”

这种扭曲的心理,是她背叛祖国、否定亲情的一个伏笔。

在嘉峪关的阳光下,许秀中的父母为她请来各类补习老师,12 岁那年还特意送她参加了奥数夏令营。小提琴、英语、数学、物理,她享受着同龄人难以企及的教育资源。

初中时期,许秀中以全市第一的成绩考入当地最好的高中——嘉峪关酒钢三中。那时的她,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是同学心目中的“学霸”,是父母引以为傲的骄傲。

进入高中后,许秀中不再是那个永远站在最高处的“学霸”。她开始抽烟、喝酒、早恋 ...... 许秀中偏离了原本的轨道。

2012 年,许秀中凭借不错的基础,考入了中国传媒大学。对许秀中而言,这里成了她价值观彻底扭曲的转折点。

“在传媒大学的日子很不开心。”许秀中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在这所云集了全国优秀学子的高校里,她再次体会到了高中时期的那种失落感。

也许是无法适应这种平凡,也许是对“精英”身份的执着追求,大二那年,许秀中退学了,她选择去澳大利亚。

在许秀中眼里澳大利亚就像一个童话世界,为了圆女儿的梦想,她的父母卖掉了家里的房子,凑齐了留学的费用。

2014 年的墨尔本,对许秀中来说是个全新的世界。但是,现实并不如想象中美好,歧视眼光,生活中的文化差异。后来,许秀中发现贬低自己的中国身份,会获得掌声,这个发现让许秀中兴奋不已。

她还摸索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只要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去嘲讽中国,就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于是,她开始在舞台上刻意扮演一个可笑的角色,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演绎着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刻板印象”。

机会总是青睐“识时务”的人。许秀中在墨尔本大学就读期间,她的“才华”被《纽约时报》相中,成为了一名自由撰稿人。2016 年,她又进入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工作。在这些西方主流媒体平台上,她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反而成了优势——只要她愿意“讲真话”,就能获得更多的版面和关注。

于是,许秀中开始变本加厉,她不再满足于脱口秀舞台上的简单嘲讽,而是开始撰写各种“深度报道”,声称要“揭露中国的真相”。她的文章中充斥着对中国的歪曲。

2019 年,香港发生修例风波期间,许秀中抓住机会,混入澳大利亚的爱国爱港游行队伍中,制作了一系列充满恶意的报道。她将和平理性的游行描绘成“中国政府操控的行为”,将普通民众的爱国情怀污蔑为“被洗脑的表现”。这些报道让她在澳大利亚声名鹊起,也让她尝到了“成功”的甜头。

就在这时,臭名昭著的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向她抛出了橄榄枝。这家由美国政府、军火商等资助的智库,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打手”来制造反华舆论。而许秀中,完全符合他们的需求。

2020 年 3 月,一份名为《待售的维吾尔族人》的报告在国际上引发轩然大波。这份由许秀中作为第一作者的报告,声称在 2017 年至 2019 年间,至少 8 万名维吾尔族人被“强迫”至内地工厂劳作。

这份所谓的“调查报告”,是许秀中从未实地考察过的新疆,她的“证据”来自于卫星图像的主观臆测:一座工厂有围墙和保安亭,就被她写成“拘留中心”;工人们有组织地外出务工,就被扣上“强迫劳动”的帽子。用这种荒谬的逻辑,她甚至将新疆的敬老院、学校和居民小区都划入了所谓的“证据”之列。

这份充满漏洞经不起推敲的报告,被西方反华势力奉为“圭臬”。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H&M 等企业纷纷以此为由,掀起了一场“抵制新疆棉花”运动。

“她完全就是一个跳梁小丑,很多行为匪夷所思。”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这样评价许秀中。然而,这个“小丑”的表演,却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更令人不齿的是,许秀中开始将诋毁的对象扩展到自己的父母身上。在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她声称父母对她的培养不是出于爱,是把她当作“养老工具”。这个曾经用血汗钱供她留学的家庭,在她笔下变成了“压榨”她的“吸血鬼”。

“我没有家人,他们只是生下我的人。”许秀中用这样冰冷的话语,切断了最后的亲情纽带。她的父母在得知女儿的所作所为后,悲痛欲绝,最终选择与她断绝关系。

随着她的谎言被一一戳破,曾经捧她的西方媒体开始对她失去兴趣。就连她效力的 ASPI,也因为她过于低劣的“造假水平”而感到尴尬。

2021 年,许秀中的处境愈发尴尬。那些曾经追捧她的西方媒体,开始对她的“爆料”产生怀疑。她试图通过炮制新的涉疆报告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却收效甚微。曾经“炙手可热”的她,渐渐被边缘化。

“要是我出了什么事,我就是被人谋杀了。”她开始在西方舆论场上散布这样的言论,试图将自己包装成“受害者”。然而,这种表演已经无法引起太多关注。就连她声称的“威胁”,也不过是在墨尔本的中餐馆被人认出,或者有华人善意劝她回国看望父母这样的小事。

2021 年 5 月后,许秀中选择了“战略性隐退”。这个自诩为“人权斗士”的女子,终于尝到了背叛的苦果。她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澳大利亚国籍,却失去了最宝贵的亲情;她在西方媒体上“大放异彩”,却永远活在了叛国者的阴影之下。

2022 年 9 月,许秀中试图东山再起。她计划在悉尼歌剧院发表演讲,还准备出版一本自传,还给这本书起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名字——《你真勇敢》。在全球化浪潮中,像她这样迷失自我、否定根基的年轻人并非个例。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过封闭、落后的时期,导致总有一些人觉得月亮总是外国的圆,遇事先全盘否定自己,许秀中就是这种人里的极端个例。”王义桅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本质。

然而,这种极端的“自我否定”,最终只会让他们成为他人手中的工具。就像许秀中,她以为自己找到了“成功”的捷径,却不知道自己只是西方反华势力精心挑选的“工具人”。当她的价值被榨干,等待她的必然是被无情抛弃的命运。

许秀中这样极力讨好西方、否定中国的行为,不仅没能让她真正融入西方社会,还让她更加的受到种族歧视。无论许秀中如何与中国切割,她都无法改变自己的东方面孔。

2022 年的这场“复出”演讲,与其说是许秀中的东山再起,不如说是她在泥潭中的最后挣扎。那本即将出版的自传《你真勇敢》,就是一个背叛祖国、伤害亲人、最终自食其果的证据。

站在悉尼歌剧院的舞台上,许秀中或许仍在沉浸在自己“勇敢”的幻想中。然而在越来越多人的眼中,她不过是一个被西方反华势力利用后抛弃的可怜人,一个失去了祖国、亲情与尊严的孤独灵魂。

写在最后

人活在世,可以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但绝不能否定自己的根与魂。当一个人背弃自己的祖国和亲人,失去了最基本的良知和底线,那么等待他的,必然是一场悲剧性的人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