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气温回升快,但是早晚温差大,尤其是惊蛰至春分这段时间,仍然是忽冷忽热的,一些痛风、风湿骨病患者往往不注意保暖,过早地脱下御寒衣物了,可能会使身体受寒、诱发疾病。那么,风湿骨病患者“春捂”怎么个“捂”法呢?
春季,天气回暖的过程中,因冷空气的侵入,使气温明显降低,这种“前春暖,后春寒”的天气称为倒春寒。倒春寒一般发生在春季的后期,特别是3月中下旬至5月期间。我们要“捂好”防受凉,又要“减衣”防汗出太过而上火。
因此,穿衣服不能一味求热或求凉,而是应该根据身体各部分的需要,酌情分配衣服的厚度,穿衣要“二凉三热”在气温如此多变的季节,身体才能兼顾保暖与舒适。
1、头部和心胸处要凉些,当气温连续几天保持在15℃以上时,就不需要“捂”了。
头部要凉:古语道“寒从脚起,热从头散”。头部也是人体出汗较多的地方,春季时,如果头部保暖做得太好,不利于身体散热,容易导致上火。
心胸要凉:中医将心归为五行中的火,认为心本就有火的特质。如果将心胸部捂得过热,外热接内火,就会导致口干舌燥、腮红面赤、手足心热、心情烦躁等问题。因此,心胸处可以适当凉一些,比如晚上睡觉时,在保证卧室温暖的前提下,被子不用盖得太高,露出胸口可能睡得更踏实。
2、人体有3处最怕冷,宜春捂,捂到感觉全身温暖,但是又不会出汗就好。
脚要热: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春季时,裤子、袜子、鞋子不要换得太快,脱得太早。
腹要热:腹部是阴经积聚的地方,腹部温度太低会导致胃肠道疾病、妇科疾病、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出现。腹部保暖是保护胃、脾、肠,预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
背要热:背为督脉之海,也是阳脉之海,是一身阳气汇集的地方,背部保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几率;后背如果受寒,容易阳气不足,有碍升发。
春季的气温不稳定,昼夜温差大,易造成寒湿入体。体表温度降低,关节受寒,尿酸盐容易从血液中析出沉积,引起痛风发作。特别在四肢末端,离心脏最远、皮肤最薄,温度就更低,尿酸盐的溶解度也随之下降,此处最容易析出结晶,形成痛风石。
90%的风湿骨病患者自身对天气变化很敏感,随着气温回升,雨水也逐渐增多,阴雨天里会导致关节肿痛的情况加重。尤其是类风湿患者们,抗病能力本来就比一般人差。对类风湿患者来说,这个季节的气温尤其阴晴不定,气温忽高忽低,因此,无论生活还是饮食上都要格外注意。可以适当进食一些辛温升散的食品来“春捂”,就比如:豆豉、韭菜、葱、香菜等。
温馨提示
春天万物生机勃勃,风湿骨病患者也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在“春捂”的同时适度加强体育锻炼。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体气血运行,保持关节稳定性,加强肌肉力量,预防肌肉萎缩的出现,增强机体抵抗力。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如出现病情反复,切勿忍痛不治,以免耽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