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阀之间的“中原大战”给了红军一个喘息的机会,毛泽东、朱德等利用这次机会,在赣南地区打土豪、分田地,开展群众工作,使得红军和根据地得到迅猛发展。
但是,红军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对长沙等中心城市的攻打,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感到极大震惊。蒋介石是不能容忍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得。
1930年,中原大战最终以蒋介石的胜利结束。在干掉了其他军阀后,蒋介石立马将目标瞄准了红军和革命根据地。
中原大战的胜利,让蒋介石对自己的军事实力极为自信。他命国民党江西省主席鲁涤平为第九路军总指挥,调集十万大军对江西红军和根据地开展“围剿”。
鲁涤平将江西境内的七个师又一个旅编成三路纵队,限五天内集中,推进到袁水流域,以“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向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大举进攻。对于红军,此时国民党认为小菜一碟,三两下就把红军拿下。
红军不是军阀部队,在中原大战中,蒋介石能轻松的打败各路军阀武装,但是对于红军开战,就不会这么容易。原因是什么呢?因为红军是一支真正的人民军队,红军战士是从人民群众中来的,红军依靠群众,红军打仗更是为了群众。
此时的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已在三十四个县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拥有九座县城,根据地内人口达二百多万,已经初具规模。重要的是,红军抓紧机遇,开展了分田运动。这一点对于国民党军阀,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国民党军阀虽然在军事上实力很强,但是他们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所以后方的基础并不好。而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虽然在军事实力上是弱势。但是,红军在根据地内,开展了分田运动,将地主的田分给了农民。长期以来受地主剥削的农民,分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他们热烈地积极支持红军和苏维埃政府。
在红军的帮助下,很多县、区、乡、村都建立起赤卫军、赤卫纵队、赤卫大队和赤卫队。这就为红军提供了得到民众全力支持的广阔战场和充分的回旋余地,所以红军的后方基础非常好。而战争考验的是敌我双方的综合实力,绝不仅仅是看谁的兵多,谁的枪炮厉害。
面对敌人大兵压境,如何打好这场“反围剿”战争?1930年10月,一方面军总前委在罗坊召开了紧急会议,讨论“反围剿”的战略问题。对于红军的军事行动问题,会上发生了严重的争论。
一些人主张在根据地外部攻打敌人,即“御敌于国门之外”,反对退却到根据地内部。他们认为,将敌人放到根据地内部来,会让根据地落入敌人之手,好不容易换来的革命果实,群众的“坛坛罐罐”,可能会被敌人“打碎”。
毛泽东坚决反对这一打法,提出采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在当时的红军内部,很多人对“诱敌深入”的战略打法不理解。“诱敌深入”或多或少带有“游击战”的意味,但是当优势强敌扑来时,红军先向根据地内退却,避开不利于红军的决战,以保存实力,然后依靠根据地内的民众支持和有利地形,在运动中发现和造成敌军的弱点,集中兵力,待机破敌。这是在敌强我弱的现实状况下的正确作战方针。
毛泽东这一战术的得来,要源于在井冈山时期的战斗经验。当时在井冈山的袁文才、王佐两只农民武装,虽然人枪不多。依靠井冈山的有利地形,敌人来了,带着敌人在山里“打圈圈”。附近的国民党民团虽然人枪势众,但是不管怎么围剿,也拿这两只队伍没办法。
毛泽东正是从井冈山农民武装中,学习来的“诱敌深入”的游击战争方法:将敌人引诱到很据地内部,通过利用有利的地形,同在运动中发现敌人的行动规律,使敌人分散、疲惫,进而集中兵力,歼灭敌人。同时,在根据地内部可以获得群众的有利支持。
当时很多人对毛泽东的“诱敌深入”战略持反对意见,毛泽东花了很大气力说服大家,再加上有井冈山战斗的成功案例,所以最后罗坊会议还是决定采纳了毛泽东的“诱敌深入”的战略,来打破敌人的第一次“反围剿”。应该说井岗山不仅保存了红军的革命火种,也诞生了红军游击战的宝贵军事经验。
确定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那么红军应该退却到根据地内部何处?毛泽东将地点选在了东固。东固地区,群众基础非常好。所以,“诱敌深入”行动时,毛泽东指挥一方面军东渡赣江,退却到东固、龙岗一带。
1930年12月,根据地肃反AB团运动发生了富田事变。红二十军部分领导人脱离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的领导,将该军开往赣江以西。
红一方面军主力转移到平田、安福、砍柴岗地区隐蔽集中。
鲁涤平指挥的三路纵队到达袁水流域后,才知道红一方面军主力已经转移,扑了个空。于是,又调集张辉瓒、谭道源两个纵队到赣江以东进攻,但仍不知红军主力在何处。
国民党军队一进入根据地内,就陷入困境,在这一带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山区中,既找不到向导,又找不到粮食,不得不等待后方补给接上后再前进,处处耳目闭塞,对红军的行动一无所知。而红军却以逸待劳,消息灵便,对国民党军队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
1930年12月,毛泽东在黄陂(这个地方不是武汉的黄陂)召开前委扩大会议,讨论反围剿战争的具体作战方案。敌人主力三个纵队,应该如何打,先攻打哪一路敌军。
“进剿”敌军虽有十万之众,但都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这是蒋介石的老套路,不轻易舍得派嫡系部队出战,而是想借地方军来打红军。
12月15日,在离东固不远的小布镇召开盛大了“苏区军民歼敌誓师大会”。在会上,毛泽东写了一副对联: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券;
“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在会议上,毛泽东作了富有说服力和振奋人心的动员报告,详细说明了我军反“围剿”的有利条件,也反复说明了“诱敌深入”的必要和好处。
12月24日,得到情报,谭道源部出动向小布进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小布地形有利于设伏。红军在小布部好了埋伏,但是一连几天都没有等谭道源师。
后来在歼灭了谭道源一部后,在清查敌军作战文件时,查明谭师确曾下令向小布前进。经询问俘虏,才弄清谭道源全师原已经集合好队伍,准备向小布前进,其先头部队已出发,但因有一个反革命分子逃跑出去告密,说小布埋伏了许多红军,谭怕得要死,立即下令停止出发,并把已经走了相当远的尖兵叫了回去。
小布设伏未能打到敌人,于是决定改变目标,攻打我军左翼之敌张辉瓒部。
张辉瓒得知红军内部发生了“富田事变”,以为正是大举进攻的好时机。于是,立即出动,亲率师部和第五十二旅、第五十三旅,在第二十八师一个旅的配合下,向龙冈推进。12月29日,张辉瓒部进驻到龙冈。红军做好了埋伏,只等着张部到来。
12月29日晚,乘张师刚刚进占龙冈、孤军深入、立足未稳,红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30日凌晨,细雨浓雾。张辉瓒率部由龙冈向五门岭推进,刚进入狭窄山路时,突然遭到预先在这里设伏的红军居高临下的猛烈袭击,退路又被切断。战斗从上午十时开始,激战到下午六时。由于红军集中了兵力,四面包围,以主力从敌军侧后攻击,全歼了第十八师师部和两个旅近一万人,活捉了张辉瓒。
这是一次巨大的胜利,首战告捷,毛泽东异常兴奋,写了一首词: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红军乘胜挥师向东,抄近路,翻过一座高山,直取谭道源部第五十师。1931年一月三日,红军进抵东韶附近,向第五十师发起攻击,经过激烈战斗,共歼该师三千多人。其他各路国民党军队仓皇退走。
在这次战斗中,红军接收了国民党军的无线电台人员王诤、刘寅等人,建立了红一方面军无线电队。
在五天内,红一方面军连续打了龙冈、东韶两个大胜仗,共歼“围剿”军一个半师一万五千多人,缴枪一万二千余支,胜利地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次“围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