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求学时代创作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赏析并浅说道教对其影响

无心随墨 2024-03-10 12:09:29

李白求学时代创作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赏析并浅说道教对其影响

李白这个“诗仙”,其出生地是哪里且不论,但其生长在神仙氛围浓厚的四川则没有异议。四川对于道教而言,是个重要到无论如何也不能不提的地方。汉末,张道陵祖天师就是在四川学道、传道、创宗立派,又是在四川接受老君降圣,最后又在四川飞升,这才有道教的出现和之后的广为流传。而四川盛行的神仙文化,又影响到了少年李白,而这种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持久到一生。李白“仙”的一面很大程度来自于道教,没有道教神仙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李白这个“诗仙”恐怕就不会成为“诗仙”了。而通过这首《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我们也可以看到,那时的那时的李白和道教的密切关系。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戴天山,一名大匡山,在四川江油市西边,距离李白家的青莲乡并不远。在那个时代,戴天山上有一座大明寺,李白在十八九岁时曾在次隐居读书,这首诗大约就是写于这个时期。

李白的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律诗,平仄粘对都非常符合要求,可见李白对律诗也曾下过大功夫的。至于李白为什么后来并没有在律诗上过多发力,可能还是和其奔放不羁的性格有关吧。

首联“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写犬吠,有犬吠就应该有人,而犬吠于水声中;写桃花,桃树是和仙人有关系的事物,而桃花带露,都营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美,仿佛回到了陶渊明桃花源中的世界。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进一步写环境。因为是在山上,树多而深,遮遮挡挡,鹿影的出现很难让人预料,时不时出来,可见道观所在之偏僻。时间已经中午,到了道士敲钟的时间,可以仔细听着,溪水的那边却没有传来钟声,这一句看似平淡,实际照应了题目的“不遇”,人已经外出,又会有谁来击钟呢。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写道观周围之景。因为道上外出不在,所以只能无聊的观望四周的美景,你看在道观的四周,有野生的竹子一片青翠,与青霭雾气似乎融为一体,一个“分”字用的很精致,似乎告诉我们这哪里是竹子,分明就是青霭分来的。仰目而观,还有一条瀑布挂在青青的山峰间。

前三联基本以探访顺序写景,尾联“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方才写到自己的情感。他也询问了他人,可是都都不知道自己的这个道士朋友去了哪里,再次确认确实“不遇”。此时诗人心中因失望而愁苦,只能闷闷地倚靠在松树上,惆怅之情溢于言表。

“访(寻)某某不遇”这个主题在唐代很常见,也是值得研究的,李白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这首诗,通篇前六句都是写景,而通过写美好的环境,其实也是在写人,生活在这中美好环境中的人,李白来寻访的又会是怎样值得他来的人呢。而李白在美好环境的描写中,是不是也在写自己的理想所在。

这首诗和他成熟期的作品相比,缺少了那种飘逸与洒脱,豪情与深情浑然一体的特点,但融情于景,景中有人,也是一首比较成功的作品,有人说这是李白的第一首好诗,也是有其道理的。

李白寻访的道士是谁,我们已经无法知道,但我们已经能从中感受到道教对李白的吸引力,“诗仙”的仙气不正是在对道教的沉浸中才更加浓郁的吗,而这种仙气也浸透到他的诗歌中,后来李白还自求道箓入道籍,应该都和他在早年故乡受到的道教影响有着很大的关系。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