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汉匈战争再次爆发,骑都尉李陵主动请缨前去攻打匈奴,但汉武帝却推说马少,拒绝李陵参战,李陵乃大夸海口要以五千步卒涉单于庭。汉武帝见李陵如此执拗,便决定让他去送死。
李陵五千步卒进入大漠后,果然遭到了匈奴单于亲自率领的八万骑兵的围攻,汉军杀敌数千,但终究寡不敌众,只得向南方山区撤退。因为匈奴轻装骑射兵无论在装甲防御还是射击准星上,都与汉军重装步射弩兵差距甚大,他们只能以机动取胜,但在山地中,双方的机动性差距并不大,所以现在汉军只要能坚持走出大漠,进入山区,那就可扭转颓势。而李陵一路来时已经全面摸熟了地形,所以他并没有绝望,只要坚持坚持再坚持,他就还有机会。
数日后,汉军终于退到山区,进入了一个山谷之中,经过连番恶战,汉军阵亡者虽不多,但伤兵数量惊人。这是因为西汉中晚期汉军已普遍装备有先进铁甲,士卒一般着铁札甲,军官则一般着鱼鳞甲 ,鱼鳞甲由2000至3000片铁片呈鱼鳞状密集排列穿缀而成,重量超过十六斤(西方中世纪的重骑兵铠甲也不过二十公斤左右),十分之坚固。所以汉军很多官兵虽然中了匈奴人的冷箭,但只是伤及皮肉而已,所谓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进医院,现在这关头,随便包扎一下就算了,不参加战斗可不行。
李陵命令:伤最重的躺车里,勉强能行动的管控车辆,轻伤者持兵刃继续战斗。不抛弃,不放弃,撑过这段山区,南边儿就是边塞了,故乡在等着我们,荣耀在等着我们,兄弟们,不要懈气,坚持就是胜利!
士卒们已经满身创病疲惫不堪,听到李陵的加油打气声,也只能没精打采的应两声,敷衍敷衍罢了
李陵急坏了,此危急存亡之刻,军队却士气如此,这可如何是好!
于是,李陵在气急败坏之下,做了一件非常残忍的事情,此事自古争议、疑点颇大,作者详细来讲。
原来,自征西域以来,关东地区民不聊生,有人铤而走险,也就成了“关东群盗”,这些农民起义被镇压后,他们的女人往往被流放到边关分配给士兵们为随军妻妇,李陵大军出征前,这些血气方刚的年轻士兵们难忍寂寞,竟偷偷把女人藏在大车里,白天腥风血雨的打仗,夜晚温柔旖旎的欢好(真有体力),死也要死做一个风流鬼。
所以当李陵发现兵士没精打采变娘后,就怀疑大车里面真藏有娘们儿,一搜,果然如此,而且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堆!好家伙,李陵可气坏了,难怪士气这么低,原来晚上都在搞这些明堂,身体都被掏空了,白天还怎么打仗?于是他搜出一个,斩杀一个,也不知多少可怜女子,就这样香消玉殒了。
一时间,山谷中弥漫了女人尖利的惨叫声,传震四野,士兵们面无表情的看着这一切,听着这一切,夜色沉静,天地无言
真好狠心的李陵,将士们苦战沙场,生死只在朝夕,所以临死前欲与妻子度过片刻欢愉,难道李陵这样也不成全?就算不加成全,给她们分发些盘缠让她们赶紧逃跑不行么?你李陵连一个伤兵都不肯拉下,可称不抛弃不放弃,却为何一定要杀了这些可怜的弱女子?女人的命难道就这么不值钱么?
古有吴起杀妻求将,今有李陵杀军中女子而振奋军心,所以人常言,将军们往往不知怜香惜玉,狼虎心肠,即得功名亦为人所不齿也。
但是且慢,《汉书》的这段记载里有几大疑点,需要分析一下再做结论。
第一:据台湾李敖先生以古代文献《万物原始》考证,这些军中女子恐怕并非士卒妻妇那么简单,她们其实是因丈夫有罪而被收孥为官奴营妓,也就是给军队提供性服务的妓女。《汉书》所谓“妻妇”只是隐晦之言,这种肮脏事情总不好明说的。
我认为李敖先生的这个见解还是有道理的。首先,将士们就算出征也要带着妻子,这是不是太恩爱了一点儿?好,就算他们当真如此恩爱,那李陵当众杀了这些女人,难道就不怕会激起兵变?从历史上来看,中国古代军队配有营妓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倒是携家眷出征闻所未闻,这不合情理。
第二:李陵的军队不过五千,大家又吃住在一起,很难相信装辎重的车里藏有女人李陵事先竟会毫不知情。那可是大活人啊,而且又不是一两个,这怎么可能藏的天衣无缝一点迹象都没有。所以依我看李陵本是默认这种行为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家心照不宣罢了,不到生死时刻,他也不会拿这些女人开刀,毕竟她们给了将士们沙场下难得的温存。
第三:从后面事情的发展来看,将士们并没有因此而怨恨李陵,反而士气大增战斗力更强,这更加说明这些女人只是供享乐的营妓而已,李陵斩杀她们,就是为了表明破釜沉舟拼死一战的决心,反正这些弱女子逃出去不是饿冻迷途而死,就是被匈奴人抓了去当女奴,不如早死早超生,也断了将士们的想头与后顾之忧,然后不留余地、心无旁骛、冷血无情的打仗(注1)。
当然,这些可怜的女人们生前漂流边塞,衣食无着,无奈随军奉献肉体,最后却又被当成拖垮士气的累赘随意处死,这样的事情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很不人道,但有时候这就是一个统帅必须要做的选择。后面我们会发现,车里如果没有偷藏这些女子,而是装满了箭矢,李陵军团将很有可能顺利撤回塞内。足见一时的仁慈,足以导致灭顶之灾。
总之李陵只能以此告诉士兵们:战争不是儿戏,战争是你死我活,是箭射完了用刀砍,刀砍断了用手撕,手撕断了用牙咬,牙咬坏了用头撞,头破血流也不罢休,死了都要拉两个垫背的!现在可是我们五千人在对抗着匈奴整个国家的军队,你们明不明白!
于是,这场惨无人道的杀戮,最终让李陵这支部队变身成了真正的铁血兵团,他们没有感情,没有理智,甚至没有了思维,他们只剩了李陵一个疯狂的大脑,指引他们一剑向南,杀出一条血路,生死有命,胜败由天!
兵法曰:“激人之心,励士之气。发号施令,使人乐闻;兴师动众,使人乐战;交兵接刃,使人乐死;其在以战劝战,以赏劝赏,以士励士,木石无心,犹可危而动、安而静,况于励士乎!”李陵真是一把激励士气的好手,可惜手段太残忍了,让人从心底生出寒意,这,大概就是战争的本来面目吧,我们很难理解,却必须理解,否则史书就没办法读下去了。
次日清晨,匈奴追至,李陵振臂一呼,将士们疲兵再战,以一当百,虽扶病创痛,干戈难举,仍顽强而起,举刃指虏,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很多士兵盔甲上插满了箭矢,好似刺猬一般,却依然保持阵型,持弩狂射。匈奴万没想到汉军此时还有如此战力,狼狈奔走,一战被斩首三千余。
且鞮侯被李陵铁血兵团的疯狂反扑打懵了。怎么回事儿,我的战术应该没有问题啊,汉军怎么越拖越强了,这没道理啊!想不通,实在想不通。
此役后,匈奴稍却,汉军复振,李陵又率部沿着龙城旧道折向东南方撤退,之所以不就近往正南方向撤,是因为李陵知道沿着龙勒水往东南方走有片大湖,可以躲进芦苇丛中摆脱匈奴骑兵的追踪。
五日后,汉军顺利来到大泽,但见白白的野芦花开在湖边,风吹向它们,吹起它们微白的花朵在天空里飞,飞的自由自在如梦似幻。李陵长长舒了口气,带领疲惫的将士们遁入了茫茫芦苇之中。
李陵以为自己暂时安全了,湖边无边无际齐腰高的芦苇荒草,也是汉军步卒隐藏自己行踪的最好掩护。
但是李陵错了,匈奴人比他想象的还要狡猾多智,他们根本不进大泽,而是绕到上风处放起火来,时值正午,天干物燥,朔风飞扬,卷起蒸天炽焰,浓烟滚滚,朝汉军猛扑而来。且鞮侯在泽边狂笑不止,他仿佛已经闻到了烤肉的香味。
——你能啊,老子追了你几百里搞不死你,搞不死你我还叫大单于吗?
但正在这时,稀奇的事情的发生了。匈奴用火攻,这不稀奇,稀奇的是李陵居然也帮忙放起火来,难道他还嫌火不够大,烧不死自己么?
当然不是这样,李陵绝对是个实战派将军,他不仅熟读兵书,而且非常熟悉塞外的地形与气候。他放火,是迎着匈奴的火烧,把身边的草烧光,烧出一条断裂带来,这样匈奴的火自然也就烧不过来了。所以汉军拍拍手,打个唿哨,唱着歌儿,从容消失了在茫茫芦苇丛中。
然而李陵与单于的斗法并没有就此宣告结束,大单于毕竟是大单于,这里的地形他不会比李陵知道的少。他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即亲率一支轻骑部队,快马加鞭,绕到大泽南面的一座山上,埋伏起来,等李陵前来送死。同时为了防止李陵往东退往受降城,单于在大泽东面也安排了一支部队。如果李陵没有往南而是往东,这支部队就负责拖住李陵,直到各路骑兵聚集过来将其围歼。
没办法,马就是比人跑得快,这场斗法单于一开始就占尽优势,李陵必须斗智斗勇,极尽一切可能扭转战术劣势,就差那么一点点,只差那么一点点,他就成功了。可惜,他最终还差那么一点运气,所以最终功亏一篑。
所以我说,这真是被命运诅咒了的一家子,从李信到李广,从李蔡到李敢,再到李陵,一个比一个倒霉,青出于蓝而衰于蓝,这还有啥好说的呢
注1:无独有偶,在欧洲中世纪,也有类似的记述:1342年,德意志雇佣兵队长沃斯林格的军队有3500人,其中随营妇女就不少于1000人。还有“1570年,法国统帅斯特拉齐准备率军直趋意大利,但军队中来了许多风尘女子,导致大军行进费力。这位统帅摆脱这困境的手段特别残忍。据布朗当记述,他把这些可怜的妓女们溺死了至少有八百人。”((德)爱德华·傅克斯《欧洲风化史 文艺复兴时代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