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再过五百年,河南人民也会记住卢书记!”
这句话,在2013年的河南,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共鸣。
那一年,卢展工即将离开工作多年的河南,面对前来送别的百姓,他只说了一句话:“我还做的不够!”,没有豪言壮语,却掷地有声,也为他在河南的故事画上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句号。
信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012年3月7日,“卢展工连续三年义务推销河南特产”
时间回到2009年,彼时的河南,经济发展势头正劲,但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上,却还差点意思。如何破局?新上任的省委书记卢展工,给出的答案却有些“不走寻常路”——他要当河南的“推销员”。
“推销员”,这个词放在一省之长的身上,多少有些违和感。但卢展工却毫不在意,他深知,酒香也怕巷子深,河南的好东西,得让更多人知道。
于是,在全国两会的休息间隙,他端着一杯热气腾腾的信阳红茶,走到记者们中间,热情地推荐:“各位,这可是咱河南的骄傲,信阳红,香气扑鼻,喝上一口,暖心又暖身!”那份热情,仿佛要把整个河南都装进这杯茶里。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各种公开场合,他也毫不避讳地为河南白酒“代言”。在他看来,省委书记的身份不是束缚,而是责任。
只要能让河南发展得更好,他愿意放下身段,当好这个“代言人”。
当然,卢展工的“推销”,可不是简单的“吆喝”。他知道,要让河南品牌真正走出去,还得靠实力说话。
2009年底,他在信阳调研时,敏锐地发现了当地茶产业的潜力,当即拍板,要打造河南自己的红茶品牌——“信阳红”。这个决定,不仅体现了他对地方特色产业的重视,更展现了他雷厉风行的作风。
事实证明,卢展工的眼光独到,“信阳红”品牌一经推出,便迅速打开了市场,甚至被香港媒体誉为“茶界传奇”。
“能官干吏,人民的好公仆”,这是卢展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看来,当官不是为了“作威作福”,而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
2010年的夏天,郑州酷暑难耐,很多市民为了省一块钱,宁愿挤在闷热的公交车上,也不愿乘坐空调车。这一幕,让卢展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决定“微服私访”,亲自体验了一把普通市民的公交出行。在拥挤的车厢里,他感受到了市民的无奈,也更坚定了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决心。
回到办公室,他立即召集相关部门开会,要求降低空调公交车的票价,让市民在炎炎夏日也能享受到清凉。
这件事,看似微不足道,却体现了卢展工“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他深知,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同年冬天,他又做了一件“出格”的事——以普通求职者的身份,到郑州一家广告公司“应聘”。
这一次,他的目标是“40、50”群体。他知道,这部分人群正面临着就业的困境,而他要做的,就是身临其境地去了解他们的难处,才能制定出更有效的政策。
在“应聘”过程中,他与求职者亲切交流,详细询问他们的工作经历和求职意向。这次特殊的经历,让他对“40、50”群体的就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回到省里,他立即召开会议,要求相关部门降低“40、50”群体的就业门槛,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卢展工的“实干”精神,不仅体现在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上,也体现在他对待工作的态度上。
2009年,卢展工在漯河市视察时,得知几位闽商正在当地考察投资环境。他二话不说,放下手头的工作,亲自赶去与他们见面。
更让人意外的是,在合影留念时,他主动让客商坐在前排,自己站在后面。
这一举动,让在场的企业家们深受感动。他们没想到,堂堂一省之长,竟然如此平易近人,如此重视他们的到来。
“我是你们的硬靠山,我该站后边,你们到前边坐吧!”这句话,不仅是卢展工对企业家们的承诺,更是他“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写照。
卢展工深知,“推销”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想让河南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必须发展经济,做大蛋糕。
他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将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稳步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工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为河南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他的带领下,河南的GDP增速一路高歌猛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老百姓的腰包也越来越鼓。
然而,卢展工并没有沉迷于眼前的成绩,他深知,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他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加快中原崛起”的发展战略,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河南经济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
他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加大科技投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河南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
2013年,卢展工离开了工作多年的河南,但他对这片土地的爱,却从未改变。
“河南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永远是河南人民的儿子!”这句话,道出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
离开河南后,他依然心系河南的发展,时刻关注着河南的点点滴滴。他曾多次表示,希望河南能够实现更大发展,为全国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卢展工的故事,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写照。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才能带领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卢展工的“推销员”身份,让人们看到了他平易近人、务实肯干的一面。然而,这只是他领导风格的一个侧面,在他身上,还有着更加鲜明的特质:务实与创新。
“能吃亏、肯吃亏、长吃亏、多吃亏”,这是卢展工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在很多人看来,“吃亏”意味着损失、妥协,但在卢展工眼中,“吃亏”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
他认为,干部只有“能吃亏”,才能放下架子,真正沉下心来为百姓做事;只有“肯吃亏”,才能赢得民心,凝聚人心;只有“长吃亏”,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只有“多吃亏”,才能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他的“吃亏”哲学,在工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招商引资时,他总是把优惠政策留给企业,把困难留给自己;在解决群众困难时,他总是把功劳推给基层干部,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
他常说:“干部就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只要对老百姓有利的事,就要大胆去做,即使自己吃亏,也要把好事办好。”
这种“吃亏”精神,看似“傻”,却赢得了民心,也为河南的发展赢得了先机。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卢展工深谙此道,他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鼓励创新,支持创新,为河南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他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要敢于打破常规,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他的倡导下,河南涌现出了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和科技成果,为河南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卢展工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奉献、担当和创新的故事。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学习他“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敢于担当”的政治勇气、“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