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外,今年春节,将出现4大“怪现象”,农村会尤为明显

办公室孟姐 2025-01-06 22:08:11

春节还没到,你有没有感觉到年味似乎淡了点?小时候热闹的返乡潮、烟火气十足的年货大集和“满眼都是人”的年夜饭盛况,如今却仿佛一夜之间大变样——酒店冷清了,腊肉少了,就连村边的年货摊也不见几个人影。猎奇地说,像是岁月给春节按了个“减量键”。可这背后,真的只是偶然嘛?

现实一点讲,你会发现,今年的种种“冷清场景”都融进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返乡的人少了,市场没那么挤了,就连那顿看似必不可少的年夜饭,现在也讲究“随缘”或者“能省就省”。2024年的春节像是打了喷嚏,留下了那么点“冷飕飕”的味道,而这一切,细数下来,都有其背后的道理。

每年腊月,火车站、机场甚至高速公路上一片熙熙攘攘的景象,总会让人心头一热,这,就是“过年的信号”。可今年,你会发现,车站人没那么多了,路也没以前堵了。一些农民工今年压根没等春节到就提前回了家,还有一些索性不回了。这可不是因为大家“不想家”了,而是日子有点“捉襟见肘”。

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不少企业今年提前停工或者干脆减少招工需求,导致失业人群数量增加。没了工作,谁还留在城里烤冻人儿?与其拖着行李狼狈回去,不如早早认个清闲。

江西的一位朋友告诉我,村里一些打工的年轻人去年年底就回来了,问他们为啥回来得早,答得特别无奈:“工厂裁员了,呆着也没事,早点儿回家省点钱。”这些话听得人五味杂陈,虽然没那么戏剧化,但也让人意识到经济环境的波动正在直接影响这个传统节日的氛围。

如果说返乡潮是年味的第一站,那年夜饭就是春节最难以抗拒的一道重头戏。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厨房忙得热火朝天,后来大家都图省事,年夜饭纷纷搬到了饭店里吃,但今年怎么着连饭店也冷清下来?有些小饭店年夜饭包厢还没过腊月十号就取消了好几桌预订。尤其是小县城和农村,很多家庭回复到了“最初的模样”,自己动手包饺子。饺子能比剁椒鱼头好吃?不是这个道理,而是饭店的消费对普通人而言实在成了“奢侈品”,荷包里的钱正负责提醒大家:“省着点花吧,年后还得过日子呢。”

这还没算上外卖文化的侵袭呢!不少城里人开始下单“年夜饭外卖套餐”,什么热菜、凉菜、小酱肘子、八宝饭一应俱全,拆开微波炉一热,直接开饭。就连农村地区,也因为物流的发达,逐渐开始跟上这个“新潮流”。方便是方便了,但你不得不承认,热菜装在塑料盒子里端上桌,比起家里蒸腾的烟火气,总是少了点儿味道。

说到这几天的天气,你在家穿短袖了吗?别嫌我夸张,今年南方真就这么暖和,尤其像江西南昌这样的地方,白天全然用不上空调取暖,最高温甚至逼近20度。天气暖和本来是件好事,可春节嘛,别怪人多事,总觉得大雪纷飞更能带出过节的氛围。

没了压耳朵的寒风、亮晶晶的冰面,少了大家窝在炕头吃火锅的氛围,好像整个热闹劲儿都散开了一半。

再加上现在很多年轻人对春节习俗越来越冷淡,很多80后、90后甚至是00后,宁可选择飞去旅游,也不愿意守着祖辈那些老传统。走亲戚、敬祖祭祀这些活动要么被压缩到了一天内完成,要么就被直接“跳过”。长辈们时常感叹:“现在过个年啊,像个走过场。”只不过,谁也拉不住时代的脚步。

说起小时候,那红火的年货集市可比过年还让人期待!拉着妈妈的衣角挑花挑糖买肉串的兴奋劲,至今难忘。然而现在,农村的大集慢慢成了“冷清摊”,人家摊主自己都不愿出了。

江西某村的老商户李师傅唉声叹气:“记得前些年,光春联一天能卖二三百副。今年倒好,摆一天摊儿卖了不到二十副,还都是人家图便宜挑的便宜货。”

为什么没人逛集了?一来,咱们的消费习惯变了,手机点几下,年货从天上掉下来,省事儿又方便。但电商的兴起无形中打垮了底层市场,村里的批发商和小摊主们无奈撤场。二来,现在人买年货可讲究多了,甭管家里消费情况如何,超市货架上“包装大气”的礼盒就是首选,这些不就全是“大都市带来的新习惯”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辈人的过年仪式,被年轻人用“更便捷的消费主义”巧妙取代了。

曾几何时,春节期间的乡村旅游可是相当红火。一些依托自然景观、特色菜或者民俗活动起家的农村小镇,春节期间往往会吸引一批“看热闹”的城市游客——文艺感的窑洞房、火辣辣的农家菜,再加上当地自带的“年味”背景板,那叫一个风靡。然而今年,这股风似乎哑了。江西某村春节民宿的负责人小张无奈地说道:“往年腊月十几号开始订不到房,今年退订的比住客还多。”经济压力和年轻人的消费模式转变,让乡村旅游热度骤降,想靠节日赚笔好钱的乡镇经济,只能徒呼奈何。

如果说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仪式感,那么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改变正在“一点一点”稀释这一份年味。返乡人数减少、年夜饭凋零、天气反常、传统市场没落、乡村旅游降温……它们就像一盘“年味大餐”里的每一道菜,逐渐被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经济压力折腾到变了味。

但不管怎么说,传统终究是生活的根,年味不会真的消失。它只是换了种方式,等待着和这个“数字化”的时代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毕竟,我们不会忘记,大红灯笼挂起的那个瞬间,一股跨越千年的幸福,还是真真切切的留在心底。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