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玉明:端午节的一天

凉州文化 2024-06-13 13:21:01



端午节的一天

文/把玉明

九点的时候,我在家门前广场上,几乎一个人。

广场是有归属的,有主人,主人们都没来,我就暂时成了广场的主人。

如果要描写这个广场,就一个字,大。广场四周种了些花花草草,中间圆圆的空地上,花纹石条铺装,颜色搭配成图。没有人的广场上,一个人傻乎乎的坐着,愣生生地看了老半天石条铺就的图案。最终还是没看懂,大概就是那种不让人看懂,却又能凸显艺术造型,涵盖完美意象的图示吧!也好,懂了,就不敢上踩了,比如猫呀,狗了的那种动物拼图。

平时,这三人坐的长凳上,也许能坐六个人。而此刻,我在面向阳光的长凳上,四平八稳的,或者懒懒散散的坐着。热了,就到对面靠树背阳的长凳上,想怎么坐,就怎么坐,够舒服了,还有心想躺在上面,又觉得不妥,毕竟还有那么一丝公德廉耻之心,不像是在自家的炕上。

手机是不离手的,有关端午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纷至沓来,挡都挡不住,因为一个人,有了一个节日,这一切,都是屈原的功劳。

之前,只知道屈原写过《离骚》,比诗还美的文字,也知道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之后,才知道屈原屈大夫忠贞爱国,修法强政,联齐抗秦,在职在位时,做了许多为国为民的大事。他太爱他的楚国了,以致于秦破楚都后,郁积忧愤之下,随汨罗江走了。

楚国有多大?屈原年几何?我没去格外关注,但就一片爱国忧民之心,在无奈之余,以身殉国之举,就足以光耀万年了。如果不查阅资料,单凭记忆能列举出的爱国之士,除了霍去病、岳飞等诸多武将之外,文人不屈不挠,赴汤蹈火者,我首先能想起的便是屈原,辛弃疾了。

他们都走了,却留下了名。历史那么长,朝代那么多,来来去去走掉的人不计其数。而能留下名,又能随名说出些历史功绩的,还真说不上几位,尤其是让广大民众熟知能详的,更是少之又少。

端午就是屈原,屈原等于端午。

这一概念,打小就有,过去如此,当下也一样。中国的每一个节日都有缘由,端午节也一样,一代代传承传诵着。这个节与人有关系,与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

正是如此,读屈原,是缘于他懂民生,求如实,不计个人得失。知屈原,是缘于他走的离奇,走的纯粹,走的伟大,走在了人们的心里。屈原走了,不仅仅是留名千古,还留下了一种风俗,演变成了一个节日。

于是,每每端午,一边游山涉水聚餐多,一边遥忆屈原思爱国。

一个普通人怎么才爱国?我把端午与爱国联系起来,并且往深里想了一下,这样想的时候,才感觉题目太大,人太渺小,屈原,不容易,也不简单。不过,不忘初心,坚守使命的那句誓言安抚了我。

十点了,我不能一直当广场的主人,尽管今天的广场有些冷落,缺乏人气。

新华中学周边的玫瑰花,打苞初开了,香香的,老远闻得着,为什么不能更香一些哩!感觉使然,意念促使,来到花香的地方,才发现,和玫瑰花一并簇放的还有马兰花,它们各开各的,各香各味。

看到花开,闻过花香,总觉得这些精心养护着的花儿,虽艳丽簇放,却少了那种浩浩荡荡的气势,单调也委曲了些。忽然想起了石门沟,那遍山的香柴花,正是风清气香,浓艳惹人的时候。香柴花另一个名字叫高山杜鹃,“杜鹃花发杜鹃啼,似血如朱一抹齐。”诗人们把杜鹃花的忧伤、魂魄都已经写尽说透了。我只是想说:杜鹃这种花,偏偏就开在端午,人与花,花与节,有没有直接的关联,在理论上,或者说冥冥之中神奇着的因果关联上。

我宁愿相信,杜鹃花就是为屈原而绽放的。

一种花,为一个人独独的开放,开了两千年,还在继续开着,是意外巧合,还是天缘地赐呢?

其实,当我看到玫瑰花开的那一时刻,我就有了去石门沟的想法,去看为一个人而开的杜鹃花,去看一种播撒自如、浩浩荡荡的气势,去看一样胸怀坦荡、大气凌然的气魄。

因为端午,因了杜鹃,沟沟岔岔里都是车。我相信,今天山里的人要比城里多,一年里,总会有这么一次,把半个吃饭的家当,搬到山里心仪的地方:老、妇、幼齐到,蒸、煮、烤全上,吃一顿,山野里的露天大餐。

这让我想起人类原初时代,群居野处,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艰难。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开创发展,山河锦绣,得来不易。常存一份敬畏之心,常怀一丝感恩之念。把端午习俗,名人气节,精神实质传承传长。把历史底蕴,文化自信,优良传统发扬光大。让端午民俗文化浸润人心,时代相传。让端午习俗氛围,多彩活动,浓缩成一种风尚,一场思念,一抹乡愁,源远流长。

初稿:2024年6月10日

定稿:2024年6月12日

作者简介

把玉明,甘肃永登人,中师生,在天祝工作,喜欢读书写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