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铸不凡——《经济日报》聚焦青岛港“人民工匠”许振超

凌青开心趣事 2025-01-19 00:39:22

齐鲁网·闪电新闻1月12日讯今天出版的《经济日报》在第10版刊文《天道酬勤铸不凡》,聚焦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高级经理许振超。文章称:从业几十年,从“金牌工人”到“改革先锋”,从“最美奋斗者”到“人民工匠”,许振超的“前缀”越来越多,但唯有匠心不变。这位只有初中文化的码头工人,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展现了港口工人的卓越风采。

  以下为报道全文:

  “我们每位港口工人都应该有‘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才能与时代同步,与时代共进。”站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上,去年刚获评“人民工匠”称号的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高级经理许振超说。不远处,正在作业的大型自动化集装箱桥吊,正精确、高效地吊运来自海内外的集装箱。

  从业几十年,从“金牌工人”到“改革先锋”,从“最美奋斗者”到“人民工匠”,许振超的“前缀”越来越多,但唯有匠心不变。这位只有初中文化的码头工人,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展现了港口工人的卓越风采。

  破解技术难题

  许振超出生于山东荣成一个工人家庭,1974年,他进入青岛港当码头工人。1984年,34岁的许振超被选为青岛港第一批集装箱桥吊司机。

  从踏入桥吊驾驶室的那刻起,许振超就有了一个远大的想法:“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做个能工巧匠,同样无愧于时代。”正是这个质朴的信念,支撑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追求卓越。从初涉集装箱桥吊操作的普通工人成长为行业领头人,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深刻内涵。

  回望刚刚成为桥吊司机的那一年,有一次,唯一的桥吊出现故障停机了。由于当时桥吊控制板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厂家手里,企业只得高薪聘请外方专家来修理。

  面对大家都没接触过的技术难题,许振超选择迎难而上。他每天下班都会带着备用的控制板,回家后一遍一遍拆卸、组装,仔细观察学习控制板的内部构造并尝试记录下来。

  桥吊的系统语言都是英文,这对只有初中文化、没有学过英语的许振超来说,难度可想而知。但许振超毫不气馁,买来英汉词典,下班后就一边啃单词,一边研究电路图。

  为攻克难题,许振超反复试验,每一道工序、每一步操作,都要问个为什么。前前后后用了4年时间,他一共研究了12块模板,最终根据实物电路板完成了整整两大摞完整详尽的电路图。

  凭着这股劲儿,他逐步掌握了各类桥吊的技术参数和设备性能,成为修复精密部件的行家里手。

  不止于此,从业以来,许振超一直坚持自学,家里与机械、电气有关的书籍、报刊等摆满了书橱,仅高校教材就有50多本。他读过的各类书籍有2000多册,写了近80万字的读书笔记。

  功夫不负有心人,许振超学出了名堂。2006年,他和团队在进行了两年的技术攻关后,成功实施集装箱轮胎吊“油改电”技术改造,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年节约生产成本2000万元,实现了大气污染零排放,在行业内引起强烈反响,国内外其他港口和码头纷纷效仿。

  成就金牌工人

  为了树立码头工人的新形象,许振超给大伙儿定下了“人人练技术、人人有绝活”的规矩,自己也在岗位上当标杆、作表率,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基本功。

  有了绝活就敢于向世界纪录叫板,2003年4月27日,在“地中海法米娅”轮的装卸作业中,许振超带领团队以每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成绩,首次打破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此后的数十年里,许振超团队的脚步从没有停歇。

  执着追求,不断自我突破,许振超团队先后8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成为港航界的一块“金字招牌”。“有一次,一艘外轮认为装卸时间会很长,没做好离港准备。结果出乎他们预料,我们很快装卸完毕,通知他们可以离港时他们非常惊讶。”许振超说,“码头工人必须想尽办法提高装卸作业速度,这是我们的职责。”

  自许振超大师技能工作室成立之后,许振超更有了无限的奋斗激情,他带领团队围绕码头安全生产需求,开展科技攻关,持续破解安全生产难题。

  过去,在集装箱被桥吊吊具抓起上船前,必须把连接集装箱与拖车的锁解开,也就是进行摘锁垫作业。这项工作需要码头工人站在集装箱拖车旁边,为经过的车辆拆装锁垫,3米高、10米长的拖车来回穿梭,工人安全风险很高。

  “我们能不能做一个更显眼、更独立的锁垫区域?这样拖车运行也更有序,摘锁垫的工人们工作起来也更放心。”许振超说。

  有了想法就立刻行动,许振超与几位同事开始了头脑风暴:“首先要显眼,让拖车司机一眼看得到。”“最好做个类似‘站点’的装置,人、垫子筐都有更加规范的位置。”“兼顾些遮风挡雨吧,夏天阳光那么强,大家都辛苦。”工友们你一言我一语,构想出了隔离亭的原型。

  自主设计组装的隔离亭正式使用后,得到了现场职工的一致好评,并在生产实际中逐渐形成了统一的作业位置、摆放模式,与拖车定位、LED提示器等多个环节共同构成了集装箱智能操作系统的重要一环。

  这仅仅是许振超带领团队精益求精、钻研琢磨的一个缩影。如今,许振超已带领团队申报108项国家专利,完成998项技术革新项目,为提升港口装卸效率贡献了更多科技力量。

  培育能工巧匠

  许振超不仅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当标杆、作表率,更致力于团队建设和技艺传承。他培育了一批优秀的码头工人,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工人挑战极限、追求卓越。

  蹤浩然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如今已是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操作三大队机械队长的他,1995年刚参加工作时,就被分配到了许振超负责的团队里,当时的岗位是轮胎吊操作工。

  “那时,我就跟许队长保证,工作绝对没问题,肯定能干好这个活儿。但许队长当场就批评了我,他说没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安全问题要时刻铭记于心。”蹤浩然说,这句话印刻在他的心里,直到现在还很受用。他还将这一理念经常讲给团队里的职工,并希望他们引以为戒。

  蹤浩然回忆,在2003年团队第一次破纪录之前,许振超带领他和其他成员反复练习一些关键技术环节。当时他被安排在一个很重要的岗位,许振超经常关心鼓励他。“许队长当时经常叮嘱我一些关键的技术要领,还嘱咐我不要紧张。”蹤浩然说。

  “我常常告诫年轻学生,只有踏踏实实做实事,立足于现实才能有所收获,否则一切都如空中楼阁。”许振超说,他从港口最普通的工人做起,在港口基层的磨炼,为他的成长积累了丰富经验。

  “从肩扛手抬到实现机械化再到自动化,我见证了青岛港几十年的变化,这既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也离不开码头工人的努力。”许振超说,“我们要继续加大对技术工人的培训投入,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为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贡献力量。”

  许振超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他用实际行动证明,无论起点如何,只要勇于追求、敢于创新、不懈奋斗,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非凡的业绩。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