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一百零九讲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2024-10-19 01:48:30

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一百零九讲

第二册 宋朝、金朝书法批评

第三章 北宋后期其他各家的书法批评

三、有关古代书法历史的判断

上文于笔法、技巧以及布置等方面探讨了米芾的审美趣味,其对自然率真的追求,左右了米芾针对历史上各时期书法的价值评判。具体而言,米芾把书法艺术美划分为两大时段,其一为篆书阶段,其二为隶变之后的书法。

《海岳名言》记载:书至隶兴,大篆古法大坏矣。篆箍随字形大小各异,故而可知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自圆满。隶始有展促之势,而三代之法消亡。实际上,米芾本人篆书水平欠佳,不过他意识到书法意境以大篆最为自然,因而心向往之。

近人黄宾虹讲道:“就字而言,大篆外表不齐,然骨子里具精神,齐在骨子里。自秦始皇往后,一变而成小篆,外表齐整,却丧失了骨子里的精神。西汉的无波隶,外表亦不齐,却存有一种内在之美;经王莽之后,东汉时改成了有波隶,又只注重外表的整齐。”黄宾虹的看法与米芾相同,只是米芾尚未总结得这般清晰,而黄宾虹则将整个历史中的此现象予以归纳。自北宋米芾至黄宾虹,文人脑海中的形式问题与工匠化形成对立,他们所追求的是“内在的美”“骨子里的精神”,也就是不齐之中的整齐。

对于隶变之后的书法,米芾同样分成两个阶段,其一是以锺繇“字之八面”为特点的魏晋南朝书法,其二是以“一笔书”为特征的唐朝书法。当然,这是以楷书为主线的一种认知。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前文已有引用。依据米芾的相关文字,具备“八面”的书家有锺繇、王献之、王僧虔、萧子云、智永等。在列举的书家中,米芾未提及王羲之,尽管他曾言“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但从宏观来说,米芾对王羲之甚为尊崇,这从他所收藏的王羲之法帖及跋语能够看出端倪。所以王羲之也应在“八面”之列。

自隋朝丁道护起始,楷书逐渐趋于标准化,唐朝欧、虞、颜、柳这些具有标志性的书家皆在米芾贬斥之列,此论着实开创了论书以唐为界的先例。后继者如包世臣、康有为等进一步扩展论述,其基本观点均源自米芾。其间也有部分书家不在此列,如前文提到的唐朝后期书家裴休,还有前期的段季展等,因为前者率意,后者具八面。对于唐朝书法,米芾亦有一个分期,即以唐玄宗开元时期为界限,文中写道:唐官诰在世为褚、陆、徐娇之体,殊有不俗者。开元以来,缘明皇字体肥俗,始有徐浩,以合时君所好,经生字亦自此肥。开元以前古气, 不复存在。

据米芾所言,唐朝开元以前的楷书,总体状况虽不尽如人意,不过仍存有古气。开元之后,由于唐明皇的喜好以及臣工的迎合,“肥俗”之风盛行,其中徐浩乃是跟风的典型代表。米芾还表示:“唐人将徐浩与僧虔相比,极为不当。徐浩的字无论大小都一个样,仍属吏楷。僧虔、萧子云传承了锺法,与子敬没有差别,大小各有分别,并非一致。”(全文共计:1151字)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

2024年10月16日星期三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