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那些精美、精日,总觉得外国的月亮又圆又大的二鬼子们。
美元,如凤凰涅槃于二战废墟,成为全球贸易的通行证。然而,历史教训我们,权力的集中往往孕育危机。美国的货币政策和国际行为,引发全球质疑,使美元霸主地位岌岌可危。
欧元的诞生,日元、英镑、瑞士法郎等货币的流通,虽在一定程度上挑战美元统治,但它们更像美元霸权的附庸,无法撼动美元核心地位。这些货币的存在,不过是在美元大厦之外,搭建了小亭子,供人歇息。
以日本为例,尽管是美债最大外国持有者,但其金融策略无法复制中国的美债平替之路。日本金融体系,缺乏主权国家的独立性,只能做为棋子任人摆布。
然而,今天的中国,凭借经济实力和金融策略的独到,正在向美元霸权发起前所未有的挑战。苏联在冷战时期未能撼动美元地位,但中国的复兴会改变这一格局。
1999年,新生的欧元在北约对南斯拉夫的空袭中遭受重创,投资者纷纷撤离欧元区,涌向美国这个避风港,导致欧元汇率从1.16美元跌至0.74美元,贬值幅度高达37%。
历史似乎在重演。俄乌冲突爆发后,欧元再次面临压力,汇率大幅下滑,跌破了1.30的心理关口。尽管这次并未有大规模的资本流入美国,但美元似乎再次在金融战场上“收割”了欧元,削弱了其地位。
在乌克兰危机中,美国被视为幕后推手,而泽连斯基被认为是美国的代言人。欧洲制造业在失去廉价能源后,成本飞涨,同时还要承担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欧元区的福利水平因此下降,尤其是法国,新的社会动荡正在酝酿之中。
2022年,在俄乌冲突中,美国迫不及待地将俄罗斯十家主要银行逐出SWIFT系统,冻结了俄罗斯超过1万亿美元的海外资产和3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是对俄罗斯的一场精心策划的金融绞杀。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讽刺。美西方构建的金融绞索,意图将俄罗斯置于死地,却未料到俄罗斯的经济韧性远超预期。俄罗斯不仅没有衰落,反而活得更好。
在这场金融战中,卢布的汇率经历了一场过山车般的旅程。从最初的83.2:1,跌至150:1的低谷,再反弹至64.2:1,卢布不仅收复了失地,甚至比之前更加强势。
美国本想借此来削弱俄罗斯,但是适得其反。泰铢、埃及镑、日元等货币都曾经历过美国的金融蹂躏。世界各国对美元的依赖和苦楚已久,但现在,随着各国力量的觉醒和积蓄,一个新的金融秩序正在悄然兴起。
美元加息潮被视为美国的自救策略,但这种做法却以全球为垫脚石,寻求自身稳定。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们,曾是全球资本的智囊团和操盘手,现在却成了公然的掠夺者,赤裸裸地攫取财富。
美国的忠诚盟友也开始反水。2010年,如果没有美国的干预,中日韩货币联盟差点重塑了亚洲金融版图。中国,作为联盟的关键力量,最终选择投入到亚投行的建设中,以此反击美元霸权。
亚投行的成立,被众多国家视为开始摆脱美元霸权,探索新的金融合作模式的信号。甚至欧元区的主要国家,也纷纷加入这一行列。
中美经济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的全产业链工业体系,是我们在国际贸易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石。这一点,在中美贸易关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不仅是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且在全球贸易网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墨西哥和东盟的崛起为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实际上是中国通过转口贸易和加工贸易与这些国家的合作,推动了商品的全球流通,为这些发展中地区带来了经济利益。
2023年,中国对越南的出口额高达2297亿美元,对东盟的出口额更是达到了5236亿美元。这都是中国商品在本地装配后再运往美国的,也是中国对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质支持。
墨西哥利用其地理优势,成为了中美贸易冲突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中国对墨西哥的出口量在短短几年内翻了近一倍。
美国想要与中国脱钩都难。美国对中国商品的依赖并未减少。通过越南和墨西哥等国家的转口贸易,中国商品继续在美国市场上流通,这一过程也在间接地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中国速度”和“人民币国际化”已成为美国政界人士的关注焦点。他们对中国的复兴感到不安,甚至试图通过贸易战和科技战来遏制这一势头,但这些行动反而可能损害美国自身的利益。
美国政客面临一个两难选择:如果选择与中国彻底脱钩,可能会在短期内重塑全球力量格局,但也可能导致美国经济的混乱和不稳定。尽管他们口头上强调与中国脱钩,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口号,而非真正的行动计划。
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和持续的高速增长,使美国无法轻易摆脱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全球去美元化的趋势正在加速,60多个国家已经开始使用本币结算,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俄罗斯、德国、英国、阿根廷、加拿大在内的28个国家已经开始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这直接挑战了美国的金融霸权。
中国的复兴教给了美国一个道理:实体经济的力量远胜于金融工具。当美国强大时,美元、美债、美股等金融产品可以左右全球经济;但当美国的影响力开始减弱时,这些金融工具反而可能成为其经济的负担。
实体经济的稳健发展才是最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