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父做客女婿家,提起埋在家乡一烈士名字,女婿吃惊:那是我爷爷

友鸿阅览趣事 2024-11-13 05:47:21

在湖北红安县,一位村民在春节做客女婿家时,偶然聊到家乡的烈士墓,并提起了一位名叫“高德福”的烈士,没想到女婿却突然愣住了。

高德福这个名字对女婿家族来说并不陌生,因为高德福正是他们几十年来一直苦苦寻找的先辈,曾经为革命献身的“细爷爷”。

几十年的找寻,竟然以如此意外的方式收获结果,这种巧合让人不禁唏嘘感叹。

这场家族重逢不仅揭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更让人思考,像高德福这样的烈士,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有多少未被记起?

意外寻亲,家族相遇在烈士墓

1994年春节,红安县姜家港村村民程如松前往河南新县女婿高定新的家中做客,饭桌上,大家一边吃着年夜饭,一边聊起家乡的事情。

程如松说起家乡烈士墓的故事,提到了一位有名有姓的烈士——高德福,没想到,这个名字让高定新和他的父亲高厚学神色一变。

高厚学放下碗筷,连忙追问:“高德福?你确定他是葬在红安县的烈士?”

程如松点点头,说高德福是当地烈士墓群中为数不多的有名烈士之一,他牺牲在1932年,生前是红军的一名营长。

高厚学听罢,激动地站起身,转头对高定新说:“赶紧去把奶奶叫出来,这可是大事!”

不一会儿,高定新的奶奶伍汉清被搀扶出来,听到这个消息,老人家双手颤抖着说道:“高德福是你们的细爷爷,他的名字家里人从未忘记。他当年去参军时,家里人还专门为他送了一双新鞋。”

她缓缓讲起当年的往事,1929年,高德福告别年幼的两个孩子和家人,毅然投身红军队伍,当时家人曾试图挽留,但高德福去意已决,最终还是离开了家。

1932年,家人得知高德福在黄安战役中受了重伤,立即赶赴七里坪战地医院,想接他回家养伤。

然而,家人四处打听,却始终没有他的消息,后来,他们又多次前往黄安一带寻找,依然没有任何线索,几十年来,高家人对高德福的下落耿耿于怀。

如今,听到高德福的墓地就在红安县,家族中埋藏多年的疑问终于有了答案,几天后,高厚学一家驱车赶往红安县,在姜家岗的烈士陵园中找到了高德福的墓地。

墓碑上“红军烈士高德福之墓”的字样让他们泪流满面,他们在墓前失声痛哭,多年来未曾相见的亲情终于在这里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团聚。

高厚学一家还拜祭了陵园中所有的无名烈士,向为烈士守墓六十余年的姜能山表达了感谢之情。

尽管姜能山家庭并不富裕,但他拒绝了高家人提出的经济资助,坚称为烈士守墓是他应尽的责任。

这次寻亲的经历让高家人铭记在心,从此,他们每年都会前往烈士陵园祭拜。

这种跨越半个世纪的家族寻亲,因一次春节闲谈而意外完成,既解开了高家多年的心结,也让红安县烈士陵园再次被人们铭记。

姜能山的守墓岁月

1950年代初,红安县姜家港村的一座烈士陵园悄然多了个守墓人,他就是姜能山。

当时,他还是村里的年轻人,没什么壮烈的宣言,只是默默地拔草、添土,把一块块烈士墓地打理得干干净净。

年复一年,他的脚步在这里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长,烈士陵园偏僻,鲜有人问津,但他觉得,不能让这些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们就这样成为孤魂。

姜能山心里清楚,这片墓地埋葬的是1931年至1932年间在红安县战斗中牺牲的红军烈士们,其中许多烈士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最初,村民们在烈士墓前立了木牌,写上牺牲者的姓名,但在后来的战乱和民团的破坏中,这些木牌几乎全毁,烈士的名字也逐渐变得模糊。

姜能山决定为烈士守墓——哪怕是几十年、哪怕没人知晓他的行动,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姜能山守墓从未间断。

1960年代,一度有人认为扫墓是“封建迷信”,他不敢声张,但始终没有放弃,依旧抽空来到墓地,悄悄拔草、修缮坟头。

后来,改革开放,社会气氛宽松了,他开始更多地修缮墓地,用黄土垒坟,栽种松柏,重新立上墓碑,把那些无法辨认名字的统统写成“红军烈士墓”。

他一人守护着70余座烈士墓,只为不让烈士们的英魂无依无靠,每当春节、清明,姜能山都会带着酒菜来墓地祭拜。

有一年大年三十,雪下得很大,他和儿子带着年饭去祭扫,路滑难行,姜能山一不小心摔倒在坑里,饭菜撒了一地。

他扶着墓碑站起来,简单拍了拍身上的雪,儿子忙问他要不要回去,姜能山只是摇摇头,依旧坚持走完了祭拜的每一个墓碑,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

1984年,姜能山从村支书的位置上退了下来,这反倒给了他更多时间在烈士墓地守护,他每次看到草长高了,心里就放不下,总要来清理一番。

哪怕腿脚渐渐不便,他也拄着拐杖走来,有时候遇到刮风下雨,甚至更放心不下,怕墓地的树被刮倒,墓碑被损坏。

多年来,姜能山的行动渐渐感染了家人。每当他准备去烈士墓,他的老伴儿总会提前备好饭菜,让他带上;儿子也时常陪他一起去墓地,听父亲讲烈士的故事。

受此影响,姜能山的儿子后来参了军,成了一名解放军战士。亲人们虽不言,但他们懂得姜能山的坚持。

在2011年,经过村民和爱心人士的努力,这片烈士墓群终于得以重新修缮,建立了围墙、纪念碑,让烈士们有了更体面的安息之地。

这段路姜能山走了近60年,从当初那个无人知晓的守墓人,到如今被人们知晓和尊敬,姜能山依旧拄着拐杖,继续守护在烈士们身边。

烈士的名字与荣誉,村民的执着与寻访

姜家岗的烈士陵园虽不大,却埋葬着73位为革命牺牲的红军烈士,多年过去,原先简易的木牌在风雨摧残中早已腐朽,烈士们的名字随之湮灭。

村民们从来没有忘记这些牺牲的英雄,但想找回他们的身份却并非易事,特别是那些无名的墓碑,总让村民心中多了一份遗憾。

2011年,村民们自发组织,决定试着寻找烈士的后人,也好让英魂归乡,当时的姜家岗村,不少人都义务加入了寻访队伍。

村民们依靠稀少的线索,抱着微弱的希望四处打听,心里明白大海捞针般的难度,毕竟,烈士们早已离去多年,且多为无名英雄。

村民中有一位老红军陈明志,多年来他一直守护着“红军营长”高德福的墓。

他早年曾听老人们讲过,高德福牺牲在黄安战役,最后被群众用门板抬到姜家岗救治,却终因伤重不治。陈明志和村民们把高德福埋葬在湾头的坟山。

多年来,他们念叨着高德福的名字,总想着有朝一日能找到他的后人,这个心愿,成了村民们久久放不下的牵挂。

尽管陈明志和村里人多次试图寻找高德福的后代,但几十年过去依旧没有消息,村民们心里有些失落,但并没有放弃。

直到1994年春节,程如松到河南女婿高定新家做客,聊到姜家岗的烈士墓时,随口提到高德福的名字。

这无意间的谈话,让高家人终于意识到,姜家岗的这位无名英雄正是他们寻找多年的“细爷爷”。

确认消息后,高厚学一家立刻赶到红安县,在烈士陵园的高德福墓前失声痛哭,多年来,家族苦苦寻觅,而英雄的遗骨却一直静静长眠在红安县的土地上。

高厚学一家在烈士墓前祭拜了许久,心中百感交集,随后,他们又一一拜访了每一座无名墓,向这些英勇牺牲的烈士致敬。

高家人深知姜家岗村民们对烈士的执着守护,带来了2000元想表达心意,但姜能山却婉拒了,他说,“烈士们守护了我们,我们就要守护他们。”

他的话让高家人既感动又钦佩,姜能山和村民们的无私行动让高家人真正体会到了姜家岗村民对烈士的敬重。

在村民们的持续努力下,2012年,姜家岗的村民们又找到了另一位烈士黄民进的家人,得知亲人安息之地,黄民进的家属不远千里赶来,泪洒墓前。

自此,姜家岗的烈士陵园不再只是村庄的共同记忆,更成了英雄家属心灵的归宿。

村民们明白,大多数烈士可能永远无人认领,但他们还是会继续打听消息,因为只要烈士的名字还在,他们的荣誉就不会消失。

追忆英烈,延续不息的革命精神

姜家岗的烈士陵园原本只是一片荒凉的墓地,坟包简单,几乎无人问津,然而,随着姜能山几十年如一日地守护,这里逐渐成为村民们心中神圣的地方。

2011年,在村民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努力下,陵园终于得到了全面修缮,立起了门楼和围墙,树起了大理石的纪念碑。

整齐的墓碑列在松柏之间,寄托着人们对这些无名烈士的敬仰,姜能山走在熟悉的墓碑前,看到这些变化,仿佛放下了心中一块石头。

姜家岗的烈士陵园修缮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来到这里祭奠英烈。

清明节前夕,中小学生们也会被组织来祭拜,孩子们在墓碑前低头默哀,听老师讲述那些为新中国献出生命的烈士们的故事。

许多孩子默默地将自己折的小白花放在无名烈士墓前,姜能山看到这些情景,仿佛看到了陵园的未来,不由得心头一暖。

每年春节和清明节,姜能山都会带着酒菜来到烈士陵园,一一祭拜这些墓碑,仿佛他们就是自己的亲人。

烈士的墓地虽在偏僻的山头,但几十年来,姜能山从不因为路远或天气恶劣而中断祭拜。

2012年,一场大雪过后,姜能山早早地拄着拐杖赶到陵园,扶正被风雪吹歪的松柏,挨个擦拭墓碑。

祭拜完毕,他静静地坐在烈士墓旁边,缓缓说道:“你们安息吧,国家和家乡的变化会一直传到你们耳中。”

不久后,村民们通过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黄民进烈士的家人,家属们从湖北孝感赶来祭拜,当看到烈士的墓碑,家属们忍不住失声痛哭,久久不愿离开。

英烈的后人们千里迢迢而来,与埋葬在此的亲人跨越时空团聚,画面中是烈士家属对先辈的崇敬,也是村民和烈士精神的延续。

渐渐地,姜家岗的烈士陵园不仅是村民和烈士家属的纪念地,也成了人们学习革命历史的地方。

附近的村民、学校和志愿者们自发前来整理墓地,拔草清理,每到节假日,志愿者们还会组织孩子们来这里宣誓、缅怀英雄,给这片寂静的山头带来了生气。

姜能山已年过八旬,腿脚愈发不便,但他依旧坚持拄着拐杖守护着这片烈士陵园,他深知,有一天自己也会离开,但他相信,烈士们的名字不会随着岁月被抹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