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衍智/文
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沿着津浦路南犯,国民党政府最高统帅部决定江苏绥靖主任兼第五十一军军长于学忠率全军进驻青岛,防止日军由海上登陆。当时,军长于学忠率全军经新安镇(今新沂县)、临沂,沿台潍公路进抵胶县和青岛地区,军部驻在四方车站附近,所属第一一三师则进驻市区,沿青岛、崂山之线布防,构筑工事,第一一四师率一个团驻胶县城里,其余三个团推进至兰村、城阳一带,以便随时策应青岛方面的我军作战。
后来,因为山东省主席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不战而退,擅自撤出山东省会济南。津浦北线济南、泰安相继沦陷,南线方面又因南京失守,日军从南北两面夹击,打通津浦铁路的野心更加明显,当时,统帅部以为孤军保卫青岛,已失去了战略意义,于是在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中旬,又命令第五十一军由青岛撤回新安镇地区集结待命。第五十一军撤出青岛后,青岛市长沈鸿烈不久也率市政府机关人员和海军陆战队撤离青岛,转移到鲁南山区。
十二月下旬,津浦南线日军已由滁县附近开始北犯,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电令第五十一军车运南调,接替第三十一军在明光、临淮关、蚌埠一带之防务。一九三八年一月十一日,全军到达指定地点,接防任务完毕,一月十三日又奉李宗仁电令:“着第五十一军速开砀山黄口附近,归入第三集团军之序列。”并任命于学忠继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
二月二日,李宗仁电召于学忠到徐州面谕,着第五十一军全部南调,于蚌埠五河间淮河北岸布防固守,阻敌北犯。这天早晨,临淮关的日军七、八百人,在飞机、大炮掩护下,企图强渡淮河。我第一一四师第三四〇旅八六〇团将士沉着应战,激战四小时,敌终未得逞。到下午,敌仍退返河南堤下。
第二天,日军二万五千余人攻陷蚌埠、凤阳,我军全部撤回淮河北岸防守,并将淮河铁桥炸毁,阻敌北进。这时,临淮关以西蚌埠以东的日军二千多人乘了民船和橡皮筏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又两次强渡淮河。我第一一四师第三四二旅战士英勇阻击,敌军落水而死者不下三、四百人。二月四日, 我第一一三师将士又车运赶到,共同阻击北犯之敌,将渡过淮河登上北岸之敌三、四百名全部歼灭。
二月五、六、七日三天,临淮关至蚌埠、怀远间全线连日均有激烈炮战。九日,敌七、八百人在飞机大炮掩护下,乘民船和橡皮筏强行渡过淮河,向小蚌埠我军阵地更番猛攻,我守军士气旺盛,沉着应战,军长于学忠亲临前线督战,第三三九旅旅长窦光殿身先士卒,到前线指挥作战,士气为之大振,以白刃和手榴弹与敌冲杀格斗,把敌人坚决彻底消灭在阵地前,计被击毙落水者三百余,弃尸河岸约二百,生伴二百多人,我军大获全胜。
蚌埠大捷的消息,立刻传遍全军、全国,苏联顾问团和美国新闻记者都赶到前线,参观、拍照,对奋勇抗击日军的将士们表示慰问。
敌人不甘心自己的失败,继续疯狂向我军阵地进攻。九日、十日,临准关三千敌军在晏公庙以西强行渡河,攻占了我方黄畈子、王庄、前扳子等庄,师长牟中衍第三四二旅李旅长都亲临前线督战,我军士气旺盛,经过反复冲锋,将上述村庄全部夺回。十一日凌晨,日军又以一个师团以上兵力,在飞机十余架,大炮数十门掩护下,由临淮关强行渡河,向我第一一四师阵地更番猛烈进攻。我军阵地多处被敌突破,预备队已用尽,伤亡奇重。虽经反攻,但无力收复失去阵地,不得已主动转移至沫河口、四铺之线,继续抵抗。经过调整部署,十三日凌晨,乘敌渡河部队立足未稳之际,举行全线反攻,血战四小时,敌我伤亡均重,但敌尤倍于我。经过半天血战,临淮关方面之敌终于被迫退至淮河堤下。这时,我增援部队第五十九军张自忠部赶到,全部接替了第五十一军的防务,继续与敌战斗。第五十一军乃撤离火线,转移到西寺坡车站一带进行休整。
从二月九日到十二日,日军以两个师团以上的兵力,对我第五十一军两个步兵师,不仅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而且在空军、炮兵、坦克车装备方面,则更远远超过我军。经过四昼夜的血战,我军虽未将渡河北犯之敌全部歼灭,但使敌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只好龟缩在淮河堤下,大大推迟了日军北犯的进程。
当时,我全军上下,同仇敌忾,广大农民自觉支援前线,帮助部队送水送饭,运送伤兵。计每天伤亡人数都在千人以上,如仅靠每师一个担架连,每团一个担架排来运送,那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广大人民的积极支援,使前线部队基本上没丢掉一个伤兵;对于阵亡官兵的尸体,也随时抢下火线,予以埋葬。当我军由淮河南岸向北岸撤退时,许多百姓苦苦要求军队不能撤走,政工人员只好婉言劝慰,并表示:“部队不久就会打回来的!”战士们愤恨日军的残暴入侵,都说:“我们憋了多少年的抗日怒火,这回要喷发出来,不消灭日本鬼子,我们决不甘心!”
作者当时系第五十一军第一一四师军需处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