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与峨眉山老大娘

熹然说历史 2023-03-30 01:19:08

四川被誉为“天府之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底蕴。

带领我们开展改革开放,让人民真正富裕起来的邓小平同志,就出生在四川。

邓小平对家乡魂牵梦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十次回到四川,考察指导四川人民发展方向。

正是邓小平同志对农村人民点点滴滴的关注,才使得改革的脚步能够快速而稳健地前行。

邓小平对峨眉山这方净土更是有很特殊的情感,邓小平数次回川,就有两次登上峨眉山。

在第二次登峨眉山时,被当地人民称为“活菩萨”,这位邂逅的峨眉山老大娘因何如此激动?

情牵巴蜀:两登峨眉山

虽然四川是邓小平同志的家乡,但国事繁忙,也不能经常回去。

1965年11月,邓小平与夫人一起到四川考察。

那次来到四川,对西南三线的考察,邓小平针对化工、气田和攀枝花钢基地的建设给出明确的指导建议。

在考察期间,邓小平登上峨眉山,并顺路参观了报国寺,邓小平说峨眉山是珍贵的文化宝库,要发掘它的优势,考虑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

邓小平有着非凡的远见,了解人民在物质逐步得到满足后,便会追求精神层面的丰富,而旅游业必将在未来的某个阶段繁荣发展。

1980年7月,邓小平再一次考察四川,并第二次攀登峨眉山。

那时,他已经七十多岁高龄,却依然坚持自己步行上山。

邓小平非常喜欢峨眉山文化中散发的佛家独特风格。

峨眉山作为佛教的四大圣山,从内而外散发着佛教包容而宽厚的品质,心灵沉浸其中,会得到无与伦比的平静。

1980年7月6日,那天的天空格外蔚蓝,天气格外晴朗,仿佛也在用绝好的天气来表达对“带领我们走向改革开放,人民致富之路的小巨人”邓小平的到来,表示欢喜。

这位朴素的老人,穿着普通的布鞋,手里拄着一根木棍,缓步而稳健地,一步步向峨眉山金顶走去。

他们一行人的目的地,是佛教名寺之一的万年寺。

一路上,邓小平看着美丽的景色,却没忘记关注当地百姓的民生情况。

看着山脚下各种梯田的播种情况,得知粮食收成不是特别理想时,给出中肯的建议,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种植中药、茶叶等经济性作物,带动经济后,基本生活依然会有保障。

同时还指出,四川地势复杂,要保护绿化,个别地方要退耕还林,避免水土流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抛弃那些长势不好,又收成薄弱的作物,改种适应气候,能够带来收益的作物。

邓小平对于人民的切身利益,反复咀嚼思考,用自己所有全部的心思来为人民谋幸福。

这份认真而真诚的情谊,是我国人民如此崇拜和爱戴他的原因之一。

在下山途中,邓小平感到劳累,便坐在一块石头上休息。

这时,也有一位年迈的老太也到石头边坐下休息。

邓小平看老太衣着朴素但精神很好,便和她了解生活情况。

老太是四川眉山县人,她也很多年没有来登山拜菩萨了,以前吃不饱穿不暖,没有精力来拜佛,而且家里粮食人都不够吃,更没有多余的粮食来喂食登山途中,来讨要食物的猴子。

现在人民生活好了,能吃饱饭了,便想着来拜祭菩萨保佑一家人平安。

老太说现在的好生活要感谢我们四川老乡,为民着想的邓小平,是他带领我们富起来,家里装粮食的罐子都是满满的。

老太说话的神情,满足而崇拜,那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笑容,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人员,都不自觉地点头表示同意。

在场的一名工作人员,当即告诉老太,坐你身边的就是邓小平同志喽。

老太当场惊愕不已,没想到刚刚念叨的人就在自己面前。

待反应过来后,连忙跪地叩谢,嘴里一直激动地喊道:“遇见活菩萨喽,拜见活菩萨哟!”

邓小平同志连忙双手扶起老人家。

和蔼地说道,你们过得好我就开心喽!

改革需有规划:人民温饱是基础

小举动展现大情怀,只有发自内心的情感,才会身体力行地体会民意,制定有益于人民的发展策略。

四川是我国腹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唯一的净土。

川军对抗日战争作出的贡献,被国人铭记,英勇的气节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流传后世。

由于参军人数过多,四川青壮力一度匮乏,所以四川的发展也格外艰辛。

这也是邓小平尤其关注四川发展的一个原因。

80年代初期,提出改革开放的邓小平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农业的发展。

而四川也紧随着邓小平的步伐,在80年代初期便实行农业综合改革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果。

邓小平两次到峨眉山考察,都表示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有规划,旅游业农业要同步开展和推进,率先取得成功,对其他地区也是一个带动。

邓小平与峨眉山老太的相遇,简简单单的谈话,你一句我一句闲聊的家常,但就是这样一件不起眼但平凡小事,却真正表达出来人民对党的追随和满意,更是反映了农业改革经济改革这几年所取得的成效。

所谓的改革,都是以保障民生为基本,任何时代,人民的温饱都是大事。

只有以这个目的来规划,改革才会更有动力,推进的路上才会更有激情。

四川在农村改革上一直走在前列,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地,必须为全国各地树立榜样。

邓小平同志在农村改革上提出“两个飞跃”理论。

打破人民公社,消灭“大锅饭”中浑水摸鱼,不劳而获的懒惰人群。

以承包制为制度,激发人民劳动激情,多劳多得,自劳自得,不劳不得,这种“公平”才能根本减少人民的怨言。

坛坛罐罐粮食都装满了,吃都吃不完,质朴的语言,简单的两句话,却是几代人奋斗的目标。

温饱是基础,也是发展一切国力和经济的前提。

邓小平此次峨眉山之行当是欣慰的,听到人民群众满意的声音,欣喜的表情,对党的赞叹,说明当地政府有作为,他提出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

邓小平结束峨眉山之旅,回到下榻的酒店,晚饭依然简单,泡菜和豆腐花,邓小平同志却吃得津津有味,说这是四川人民的当家菜。

这简单的家乡菜,是群众对他的真诚,更是一位家乡人的“不当外人”。

衣食住行的简单,是老一辈人优良的品德,更是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决心。

农村改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万事开头难,四川在率先开展农村改革时也是困难重重,没有成功案例参考,只能自己依照党的政策和方向,适应性开展。

改革初期,邓小平给予四川很大的帮助,亲自为农村改革引路。

如今,看到四川地区顺畅地发展,农村旧貌换新颜,农民吃饱穿暖,这美好而幸福的一切,无需言语,便是对国家对党对改革最大的肯定。

美好生活观:建设幸福中国

1978年至1984 年,是改革开放的萌芽阶段,是探索“中国式市场化改革模式”的试验阶段。

在当时经济落后、政治和文化都不丰盈的环境中,蹚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不说难于上青天也无异于徒手攀爬了。

所以对国情对把握和发展方向的把控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正是邓小平理性而睿智的表现,渐进式改变便是邓小平所坚持的发展理念,不会一蹴而就,所以不能操之过急,要给社会和国家反应的时间。

大胆试,大胆闯,勤总结,推创新,只有胆大心细,才更能在实践中获得经验,找到方法。

事实证明,邓小平改革开放的举措是正确的,是伟大的,是我国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牢固根基。

以民生为基础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优秀的改革思想。

每个人都希望过得幸福,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也不一样。

吃一顿饱饭,赢得一场比赛,享受一段感情,完整和谐的家庭等等,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会让人感到幸福。

这是我们普通人的幸福,是人民与社会融入后的种种情感的表现。

而我们的这些幸福,便是伟大的人心心念念的,为之不懈努力的动力。

人民享受生活,国家繁荣强大,这便是邓小平同志幸福观吧!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民之幸也,国之幸也。民为国之根本,国为民之靠山。

正是这种觉悟,才会时时刻刻所想所做所为皆思民意。

1980年,邓小平二度攀登峨眉山时,相较于第一次时,心态是有所改变的。

当时是国力恢复阶段,国家的社会主义形态刚刚建立。

而第二次来,是改革刚刚起步的重要时期,所见所闻是改革的初见成效,但邓小平依旧要求当地脚踏实地,并且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

他言语之间,在肯定农业改革和发展的同时,也提出要重视教育,要让人民精神文明补充起来。

物质享受的幸福观是短暂的,只有精神文明的充沛,才是人民身心幸福的延续。

行走间,几次驻足的谈话,寥寥数语却蕴含着智慧。

这是千锤百炼才摸索出的精华,是摸石头过河无数次地摔倒和爬起才总结的经验。

邓小平美好生活的幸福观,就是国富民强,建设幸福中国。

我国解放后,邓小平先后十次考察四川,四川是我国的农业大省,还身处我国腹地,是供给东南西北都很便利的中心地带。

所以,四川的发展是保障我国发展的大后方大根据地。

1980年峨眉山之行,与老太的邂逅和交谈,被争相报道。

但对邓小平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地赞扬,只是这个事件的表面。

邓小平和峨眉山老太,简短的家常聊天,其中所透露的信息是很正面,也可以说是很正能量的。

这一年是改革开始也是激烈碰撞的一年,以彻底改革为方向,用分步走的工作方法逐步推进,从农村到城市,并在城市中逐步扩散到各行业。

人们只看到峨眉山老太太的笑颜,却忘记了这一路走来的磕磕绊绊,人们只看到了民生中满钵满盆的粮食,却看不到提出改革开放思想的领路人的彻夜未眠和殚精竭虑。

从因贫穷没空上山,不敢上山,到喜悦的登山拜佛,兜里还装着粮食喂食山上的猴子,这一过程我们走了数十年,有泪水有坎坷同样也有欢笑和欣慰。

年迈的邓小平还依然坚持自己爬山,到处考察,正是想亲眼见证祖国的发展,人民的现状,与峨眉山老太的邂逅,是当时人民幸福的写照和缩影,也是对邓小平改革之路最大的肯定,对他经历种种辛酸的最有效的安慰。

参考文献:

期刊:中国西部《邓小平与峨眉山老大娘》2014-8-14;

中国西部《从邓小平两登峨眉山看中国西部旅游发展》2014-8-14;

农村经济《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改革和发展“两个飞跃”的理论与四川的实践》1996年第七期;

四川党的建设《心系百姓 情牵巴蜀——邓小平十次回四川》2004-8-1;

党的文献《永远地怀念--记邓小平峨眉山之行》1991年第1期;

四川党史《论邓小平引导四川带头农村改革的特殊贡献》1988-11-20

论文:西南大学硕士论文《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渐进式改革思想》2022年5月;

贵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邓小平幸福观研究》2021年6月

0 阅读: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