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中,除了布衣皇帝朱元璋之外,就要数汉高祖刘邦的出身卑微了。他以一个不入流的小小亭长,仅用几年时间就当上了九五之尊的皇帝。对于他是如何成功的,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争相讨论的话题,其中知人善用历来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一项能力。而且刘邦也承认自己之所以能打败项羽、赢得天下,就是得力于汉初三杰的辅佐。
虽然,刘邦始终赞扬开国功臣的卓越贡献,但是为了自己的地位牢固,他也走上了诛杀功臣的老路,采用各种手段解决掉了大部分功臣,其中就包括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但是,在这其中出现了一个例外,也就是同为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他巧妙躲过了兔死狗烹的定数,得以善终。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张良的身份,他并不是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将,而只是一位谋士,也就是刘邦所说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这种身份正是源于他的出身,张良并不像刘邦手下那些混混出身的人,而是出身韩国贵族。他之所以相帮刘邦,就是希望刘邦能帮自己恢复韩国。可以说,开始的张良并不是刘邦的手下,而是以朋友的身份相互合作,两个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只不过,刘邦的实力太强,没几年就打败了项羽,赢得了天下,张良此时才知道天下一统已是必然,自己恢复故国的梦想遥遥无期了,于是就想功成身退。因而,当刘邦大肆分封功臣,并许诺张良可以任意挑选时,只是象征性地要了一万户的封赏,而且要的地方还是他和刘邦君臣相遇的地方——留地。
要知道,这个做法可是太聪明了,皇帝要赐给你领地,你要是直接拒绝,那是不给皇帝面子,可你要是直接接受了,那必然也会招致皇帝的猜疑。可张良这样做就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既保全了皇帝的面子,也用自己感念君臣相遇之情来打动刘邦,可以说做的是相当到位了。
接下来,张良的所作所为就更能体现他深谙君臣之道了,等刘邦坐稳皇位之后,张良就一直称病不出,不再为刘邦献计献策。这也正是他作为一个合格谋士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了,要知道同患难容易,共富贵难,更何况是和当今皇帝共富贵呢?张良这么做无疑就是为了减少自己在刘邦眼前晃悠的次数,也是在为明哲保身做准备。事实证明,张良的这一做法确实有用,那些四处蹦跶的开国功臣大都被刘邦和吕后杀害了,而张良却幸运地得以善终。
我们无法知道张良在汉朝建国后所作所为的内心想法,但是我们不难推断出,他肯定是想到了以往那些兔死狗烹的悲惨故事,早早地就开始为自己的退路所谋划,可以说他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了保全自己和家族而努力,而最终的结果也确实如他所料,他真正做到了在复杂的开国斗争中得以保全,这一切都和他心思缜密和不恋名利脱不开关系,而这也是一个合格谋士的基本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