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唐代牛李党争、北宋朋党之争,在东汉有没有出现过?

高旭评历史 2024-12-12 05:22:47

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有斗争就必定有派系,唐朝的牛李党争、北宋的朋党之争无不如此。

东汉看上去都是皇帝、外戚、宦官这三者争斗,其实在开国初期外戚、宦官势力不盛时,党争依然存在,甚至极其惨烈!

元和二年冬,南匈奴大举进攻北匈奴,劫掠大批牲畜。

武威太守孟云上奏:北匈奴原本已同汉朝和解,这次南匈奴又抢掠北匈奴,如果我们坐视不管不问,北匈奴会认为我们故意作弄他们,必会侵犯边塞,如今之计唯有让南匈奴单于把抢掠的人和牲畜归还北匈奴,以消解其敌意。

章帝刘炟召集百官商议,朝臣分为两派:

司徒桓虞极力支持太仆袁安(汝南袁氏的领路人),要求南匈奴归还北匈奴人口和牲畜。

郑弘、第五伦强烈反对桓虞的主张,如果南匈奴归还,北匈奴必狂妄自大,这是姑息养奸。

这里面郑弘和第五伦是铁杆联盟。

郑弘是第五伦亲自举的孝廉,由他一手提拔进入官场。之后郑弘官运亨通,接连四次升官,历淮阳太守,累迁尚书令,拜太尉。

因第五伦有恩于郑弘,郑弘反过来又举荐会稽太守的第五伦担任司空

每日早朝,郑弘都要向第五伦郑重行礼,弄的第五伦很不安。刘炟问明原委,特令设云母屏风一面,把两人隔开来,免得二人为难。

二人关系之紧密,显而易见。

当然需要声明的是这次大争论的四人都是当时公认的贤臣。

第五伦:所举吏多至九卿、二千石,时以为知人。

桓虞:依法断事,细密公正

袁安:查办楚王刘英谋逆案时,顶住压力,没有将案件扩大化,因此被释放出狱的人有四百多家(明帝时为楚郡太守,治楚王狱,所申理者四百余家,皆蒙全济),面对外戚窦宪专权,屡次谏诤朝廷,刚正不阿,仗义执言。

郑弘:在平原相的职位上,大力推行减租、减息,减税等利民错失。农忙季节更是多次微服私访,调查民间疾苦,救济贫困农户。在大司农(专掌国家仓库和劝课农桑之官)任上干了仅两年,就为国家节省亿万经费。靠的不是横征暴敛,而是现代国家常用的大基建!

当时南方诸郡向洛阳运输粮食,一般先运到东冶(今泉州),然后再用船从海路北上。海上风暴雨急,波高涛险,船沉的悲剧经常发生。

在郑弘的主持下,朝廷下令修建一条从零陵、桂阳二郡连接江陵的“高速公路”,从此南方的大量物资可以安全输送到洛阳,避免大量的路损。

四位重臣都是贤人,然而遇到观点不统一时,马上就站队互喷。

郑弘叫嚣凡是主张归还的,都是不忠不孝之徒!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

桓虞也不惯着他:当中叱之,伦及大鸿胪韦彪各作色变容。

下朝后,桓虞继续安排司隶校尉上书弹劾郑弘失礼。郑弘的反击更强硬,直接上缴印绶,皇帝你看着办!

只是讨论一个议题,就要引得三公辞职,这让刘炟十分无奈,只能选择和稀泥,下诏劝和二人:

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事以议从,策由众定,得礼之容,寝嘿抑心,更非朝廷之福。君何尤而深谢?其各冠履。

一件事情,反复讨论迟迟不能决定,只不过是因为每个人的意见不同而已,然而重大问题,需要集思广益,忠正温和应为大臣本色,如果都不说话,决非是国家之福。你们有什么罪?请大家共图大计。

你看即便在比较清明的东汉前期,依然有极其强烈的党争,和唐朝的牛李党争、北宋的朋党之争相比,毫不逊色。

以至于开国功臣之首太傅邓禹的同宗兄弟邓彪因为受不了党争,被迫请辞太尉。

邓彪家世好,背景硬,更有贤名(让国给异母弟荆凤), 官当的又清白,为百官表率,仍然受不了!!!

文臣集团的内斗也让窦家看的一清二楚,未来他们会很好的利用这个弱点。

- 更多文章推荐 -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