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节气到了,标志着秋天快要过去冬天快要来了,于是天气开始转凉,万物都被寒意包裹着。
古时人们通过“露”的变化作为季节的划分,要是到了此时“寒露”还能变得凝结成霜,说明冬天也离来了,秋天的尾巴也过去了一大半,因此这时候寒意是最浓郁的。
既然凉意渐浓,自然就要吃点热乎的东西了,北方这边是吃饺子的主场,而南方那边则习惯吃米糕,从小就长在北方的我,自然对北方吃饺子的习惯十分了解,而关于南方米糕,我还是从朋友那里听来的。
于是就好奇了,这米糕在南方变成了节日的主食,不知有什么寓意。
米糕与饺子的地域差异。中国地域辽阔,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其中饮食方面就有着很大的不同,北方人爱吃面,它筋道且饱腹,因此在饮食方面,面基本上可以说是主角。
饺子是北方人节庆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在过年、冬至、春节、招待客人等场合常会看见家家户户包饺子,将饺子放入锅中煮熟,开吃前再蘸上点酱油,以及调和好的酱油醋、辣椒油等,用作沾料将味道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无论是喜庆的节庆,还是大办酒席的日子,只要是北方都少不了饺子的身影,都说女子嫁人要入洞房,在北方这事没有传统的喜糖袋装品,有的是一大盆饺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这些传统也逐渐淡忘,年味变得越来越淡,但作为乡村孩子长大的我,从小听到大的山那边的爷爷奶奶们依然十分重视这件事,因此每年过年都会包很多很多的饺子。
熊孩子一般都是有多远滚多远,过年的氛围再怎么喜庆,我也宁可呆在自己的小屋中安静地乱七八糟地玩一些小东西,所以对包饺子的流程也不是很熟悉,但偶尔也会在爷爷奶奶包完饺子后偷摸去捡一些边边角角,拿来煮给自己吃。
自从有了冰箱,家里的子女大多都出去打工挣钱了,每年回家过年的日子能有几天,为了避免这么多饺子坏掉,每年过年前必做的一件事就是给这些饺子都冷冻起来,这样在后面的日子慢慢拿出来吃就行。
而南方同样存在着节日的必吃食物,在江南地区,人们习惯用米制作食物,在米粒中用水发酵出的白色泡泡泡沫形成了一种食物,它看上去像是蛋糕,但口感却没那么甜腻,它就是米糕。
米糕和蛋糕虽然名字相似,也是用发酵后膨胀了做成的,看上去和模样长得很像,但口味却完全不一样,因为蒸制米糕的时候什么糖尿都不会加,因此米糕看上去朴实无华,但却有着别样的香气。
有人说它香气来自于长久发酵后的米粒,有人说它香气来自于蒸制时放入的花生,那又是谁呢?
其实并不是什么,而是什么也代表着它不是什么,因为当地人制作米糕的时候不会在米粉中加入太多花生,主要是通过长久发酵后,米香、花生香、空气中的微生物共同作用形成了一种混合香气,就像它本该有的样子一样天然。
米糕这个东西类似于广东人的肠粉和全国各地的各种米制品,有的地方叫做“米饭团”,配上各种各样的调料和配菜一起吃,是一种既香气四溢又别有风味的小食物。
北方那边也对米制食品有自己的看法,除了东北大米粥以外,还流行一种叫做“驴打滚”的东西,它流行于北京地区,起源于清末,主要是将黄豆中的豆沙包裹在麻团里面,然后将它蘸上一层非常细腻的米面儿,再将其蒸熟,其外表粘腻,但内里的红色豆沙甜腻又细腻,与外面的粘腻形成了奇妙的风味组合。
但即使北方有自己的米制食品,也依旧对米糕非常好奇,在我问朋友关于南方人过寒露的时候吃不吃米糕时,她说自己小的时候没少吃过米糕呢,因为饭团他外婆每到节气的时候都会做来吃。
这种过节吃米糕的习俗很早就有了,当时的人们仅仅因为单纯将白色发酵美味的小饼作为节喜庆之用,并没有更多别的意思,如今这样顺带有着“好运好事”的意思保留下来,更加凸显出先民们的智慧。
米糕寓意好事成双。虽然我身为北方人但对自己家乡周边的南方传统还是有着些许了解的,这“白色饼”最原始最古老的模样可能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新郑地带,在南北朝时期再往南传播,在唐朝传遍整个江南。
直到如今,在江苏、上海等地仍旧可以见到它甜蜜可口的身影,但是虽然因为时代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等因素影响,其当年最初的味道已经消失很多了,但如今的新式做法都别具风味,也说不上去坏话。
例如宁波人的米糕就可以用白糖替代红糖,还可以加入其他口感不同颜色不同风味的配料,而最特别的是常州人的“梅干菜扣肉”,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道菜有多奇葩了,他将腌制好的梅干菜和扣肉放入其它食材一同蒸制,可以看到的是通体盛青花瓷器内盘中的肉菜,但实际上则是一块里头香气四溢,口感酸咸适口而又肉质软烂不油腻,非常独特而值得推荐。
假设我们从全国各地看汉族人的饮食习惯,可以发现每个地方都有类似于这两种食物配合着过节庆祝节节高升好事双全的传统,在中国这个“国人情绪较重情感较淡”的国家,不止家乡习俗,各个地方都各自为自己的故土创作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祝愿方式。
其实并不是我们这样新人类才能理解先民们对白色双饼美好的寓意那种执拗,他们未必能理解后全球传播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给中国带来的西化前进发展的蹉跎感,以及因为流行而变得独特化甚至文化侵蚀化。
这一路走来,我们在欧元美元大力去潮批流行化中更加认可自己独特美好的传统,这段时间很多地方衰退,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因青年人慢慢重新接受历史学科逐渐变得热门起来,让我们的传统美食重新回到大众视野,这种发自内心秉持和执着让我们觉得很开心。
此时寒露节气,各地在慢慢认识南方人的传统,认为那种质朴没有复杂工序和调料多余改变来为美味加分,就靠白色双饼骨子里就要好的品质而广受欢迎的它们很像我北方这边极具民族特色的饺子,也纷纷趁机了解一下饺子与米糕之间有什么联系。
如你所猜测但是想不到的是,中间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只不过中国各土发展出来的不一样地方传统与文化刚好很像而已。
既然没有直接联系,那偏偏很像不就是浪漫景象中,有些人开始换着花样尝试结合这两种地方特色最著名食品进行创新开发融合出新口味?
例如南方人在包饺子的时候在虾仁里头放一些香肠丁,北方人们遇见米糕之后会在其里面放点咸蛋黄等配料,一种新风味横空出世。
如今各地青年人已经开始探索自己土特产与其他地方食物之间结合出的新奇成果,这样一方面可以迎合潮流发展,而另一方面却依旧借助当地特色进行开发研究,更加符合当地人口味,也更加契合当地文化。
利用这样一种类似于各地休闲食品文化节又集市集群的新型地区特色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的流量,让更多年轻人在参与其中的时候重拾当年那些经典又富有意义的传统,更是把整个中国推向美味遗产保存更好美味更全新美丽风景更广阔的大路上。
传统饮食文化依旧重要。由于我是北方人,对于当地流行的这种习俗自然非常熟悉,而南方人评委也同样对于事物特点极其清楚,因此这样的地方特点和流行习俗相结合才产生了这些独特的新式食品。
通常情况下,以地域代表性的传统美食为一地代言,更兼具代表性与地域特色,把它们推广到更远境地更广阔视野,就是我们新一代青年人文化传承的重要责任与义务。
饺子明明就是北方地区传统特色,却也会出现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餐厅甚至一些菜市场中,它虽然是出名后被带动形成了这种浪潮,但本来的面孔可不仅仅是为了在节日中抢占市场,这样也在进一步促进着全国各地之间以及各地内部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让彼此间时时刻刻都有新的火花点燃新的风潮蔓延。
不仅如此,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色拉油是无比珍贵的液体,可到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这个曾经像金子一样贵重物品如今变得比水还便宜。
虽然生产数量变多带动经济让商品本身变得便宜降价令人直呼爽快舒心,但是随之而来的油污染现象却成为社会难以解决又令人困惑的一道难题,可谓痛并快乐着。
白色双饼从来不会放弃别致造型,因为这白色双色是当地人的信仰,如果想改良味道就只能在形状上做文章,但这样一来也演示就变得极其复杂。
想要各种馅料以及造型形成一个完整并且美观精致可食用的小食品,同时又兼顾当初意义和传统,那他们就不得不一步一步通过各种经验摸索不断繁琐循环起来。
像这样具有代表性的目的性强烈的民族传统,对我而言无比珍贵且重要,因此当我要成为父母之后,他们的传承自然也要继续发扬光大,将那段定格在记忆中的扭出来脂肪变化发生前的一切保留下来。
从条件来说,提高家庭条件让我们能接触到更多东西解锁更多可能性从而做出来更多改良,不只是粮油筛选,还有其他材料选择以及工艺选择都会随着时代变得更加丰富起来,并且我们影响下的小朋友们未来会和别处不一样,更会经过她们传承去影响更多小朋友们!
我觉得这样的儿童教育方法很可取,尤其是亲手做出来还有收获感,能够让他们以后回忆起来觉得温暖以及收获幸福感十足。
然后是家庭凝聚力,这种古老又现代化继承下来的传统能让家庭成员一起聚集一起用心参与并一起收获快乐,对家庭亲情感情的促进作用惊人。
写在最后传统饮食文化对于我们不仅仅是物质,更是一种精神力量,是它们支撑着我们走进接下来的全新时代,是他们让我们在现代科技面前坚定自己的脚步,是他们让我们觉得无数科技成果只能是繁华景象,而他们才是我们真正想要让世界了解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