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亲丢人?实际上没实力,连和亲的资格都没有

悠然修 2023-07-07 17:29:52

在一些人的印象里,“和亲”是非常丢人的一项策略。他们认为这是朝廷因害怕或者打不赢外敌,用送女人的方式来摇尾乞怜、以求苟安。

但若详细统计历史上的和亲事件,却又能得出一个不一样的结论。“虽远必诛”的强汉和“万国来朝”的盛唐,恰恰是“和亲”的爱好者。而频繁纳贡求和的两宋,被“南倭北虏”折腾得死去活来的大明,反而是“拒不和亲”的典范。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因对匈奴的实力评估不足,贸然发起远征遭遇“白登之围”。后续如何处理汉匈关系就成了朝廷的当务之急,刘敬(建信侯)遂向刘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 “和亲”。

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 …… ”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这是实力卑微下的屈辱选择么?

首先,“白登之围”汉军在战术上并未失败。只是刘邦轻敌脱离主力率先锋冒进,中了匈奴的埋伏,最终不得不靠陈平之计脱困罢兵。

其次,在被围七天里,匈奴主力也拿这支汉军没有办法,这也说明汉军的战斗力并不弱。而且陈平的贿赂、忽悠之所以能成功,主要原因也是匈奴有些畏惧汉军的实力。

此战之后汉朝无意再起征伐,其原因并不是汉军打不过匈奴。是考虑到北征消耗巨大,而此时缺乏机动力(战马)的汉军又难以捕捉到有利战机。与其徒劳无功、浪费钱粮,不如议和罢兵,先休养生息壮大自己。

所以和亲对于此时的汉朝来说虽然憋屈,却谈不上屈辱,算得上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项。但不久后汉廷又改变这一看法。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的整体实力相对于汉初上了几个台阶,汉军在战斗力上也甩开匈奴很远 – “一汉当五胡”。国力和军力的上升,让武帝抛弃了和亲政策,改以武力征讨不臣。

然而汉军虽然获取“封狼居胥”和“漠南无王庭”等巨大战果,但汉朝也陷入了征伐的“泥潭”。

由于无法彻底消灭匈奴,汉朝也没有完全控制草原的能力。所以汉军即便大胜,只要向南撤退,北逃的匈奴就会南返休养生息,积攒实力后再战。而频繁北征的巨大消耗,让汉朝也难以支撑,搞得海内民怨四起,最终武帝不得不以《轮台罪己诏》的形式罢兵息战。

此后不再愿意频繁远征的汉朝,为稳定汉匈之间的关系,重新启用了“和亲”这一政策。而且实力上的差异,也让汉朝在和亲上的主动权更大。

和亲的方式成了匈奴向汉廷“求和讨亲”,汉朝根据自身的利益需求来决定是否“赐亲”,而且出嫁的女子须成为单于的“阏氏”(类中原王后、皇后)。即便是匈奴单于屈尊“自请为婿”,皇帝以宫女来敷衍也成了常态,王昭君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

虽然以牺牲女子幸福换和平的方式存在道德上的硬伤,但这更多源自我们现代平等思维构建的价值观。在“君臣父子、以男为尊”的皇朝时期,一个女子别说听从君父的婚配,即便是将她作为礼物送出,对于皇朝上下来说不也是天经地义的么?

而且和平意味着,数万将士不需要浴血沙场,也不需要成为无人问津的铺路白骨。意味着北虏南侵劫掠的次数、规模会大幅度缩减,无数家庭将免于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在无法实现以战止战的情况下,这对于天下黎民来说是莫大的幸事。

唐朝在获取对周边势力的战略优势并奠定霸主地位后,也与汉朝一样将“和亲”作为对外策略之一。其主要原因其实和汉朝大致相当,皇朝没有能力完全消灭或控制周边各势力。与其频繁征战不如在双方都能接受的情况下握手言和,而联姻就成了维系和平的最佳手段。

唐朝的众邻居纷纷主动求亲并不是唐朝的公主们艳绝天下或者嫁妆丰厚可敌国(反而得事先给出高额聘礼),而是畏惧唐朝的实力。各外藩即便偶尔能战胜唐军,他们也不愿意和唐朝长期保持敌对关系,特别是自己的邻居已和唐朝联姻的情况下。

贞观年间,吐蕃松赞干布遣使向唐朝求亲。被太宗拒绝后,松赞干布发兵进犯唐朝。唐军在松州之战大败吐蕃,松赞干布不得不向朝廷谢罪称臣并退出党项、白兰羌、青海吐谷浑等地。唐太宗这才同意联姻之请,让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

唐中宗时期,唐休璟、陈大慈分别率唐军两次击败吐蕃。吐蕃摄政太后没禄氏遣使再次向唐朝称臣进贡,并为自己孙子求亲,中宗遂让金城公主嫁于赤德祖赞。

这两个公主都不是唐朝皇室的真公主(均为宗室女,出嫁前临时册封),但在吐蕃都享受着最高待遇。不是吐蕃不知道实情,吐蕃不在乎她们的真实身份,在乎的是她们从何处嫁来。

所以“和亲”就是打不赢外敌的摇尾乞怜么?

唐朝后期由于自身衰弱以及持续的内乱,唐廷倒是开始主动向外送起公主来。只要愿意向唐廷提供援助(主要是军事方面),甚至可以先发出众公主的画像让对方挑选。

不过此时唐朝的邻居们也还是不在意嫁来的公主美丑、是不是真公主,他们在意的是“嫁妆”丰厚不丰厚。这已不是和亲,而是赤果果的买卖和金钱交易了。

宋朝的“拒不和亲”确实是受了这段历史的影响,但真正的原因并不是宋朝认为“和亲”有摇尾乞怜之嫌。

认为宋朝“拒不和亲”硬气的人,怎么解释两宋屡屡以“岁币”求和?怎么解释徽钦二帝献都投降,金国将宋廷女性集体带回北方?

宋朝“拒不和亲”是因为皇帝和朝廷很清楚,没有实力别说对方提不提和亲,即便自己提出对方会接受么?就算主动送出公主、就算她们国色天香,就能满足辽、西夏、金、蒙古对中原财富的渴求么?所以还不如送岁币实际有效。

明朝承接宋统,不仅“不和亲”还“不纳贡”,但是否真的就更硬气呢?

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不仅北虏破边墙南下劫掠数不胜数,连京师也多次被外敌包围,洗劫京畿的时间短则数月,长则越年。皇朝是不和亲,但眼睁睁看着无数臣民妻女被掳掠;皇朝是不纳贡,但漠视无数家庭被洗劫一空。所谓的硬气又在哪里呢?

和亲到底丢不丢人,夹在宋明之间的蒙元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人,不仅不觉得和周边势力和亲丢人,还很喜欢做这事儿。特别是和身边的小国高丽之间,互相频繁嫁娶,两国皇室真的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因为“和亲”本身没什么丢人或不丢人的,实力强横的认为这只是普通的的外交手段。实力不济的才会刻意强调“拒不和亲”,以遮掩自身的孱弱,为那所剩无几的脸面找补。

4 阅读:468
评论列表
  • 2023-07-11 19:15

    耿恭守城无粮,汉公主所嫁之国资粮。

  • 2023-07-10 11:42

    一汉当五胡说的是乌孙不是匈奴[横脸笑]

  • 2023-07-26 00:07

    和亲并不丢人,举国之力去征伐,就算打赢了还会有连绵不断的消耗战,有可能引发自身短板和矛盾导致内乱灭亡,隋朝短命就是个例子,况且嫁过去的女子都是正宫皇后,不算辱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