抻筋拔骨,绕不开的入门之路

顺江聊武术 2024-08-09 17:26:49

“抻筋拔骨”在传统拳术中,是必须要修炼的“练形”之术,太极拳虽然注重神意气的修炼,“抻筋拔骨”的入门功夫却也不能忽略。练拳为什么要“抻筋拔骨”呢?

传统拳术尤其是太极拳讲究内外兼修,谚云: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抻筋拔骨”就是修炼筋骨皮的方法。

《拳经》云:“肌肤骨节,处处开张”。这是从拳术较技角度立论“抻筋拔骨”的效果。必能使自身筋骨处处开张,才是外形最大之动变“蓄势”状态,体现在太极拳上就是有了掤劲。

《易筋经》云:“内清虚,外脱换”。其中,“外脱换”就是指“易筋、易骨”而说的,而易筋、易骨是需要从抻筋拔骨入手的。只有用“易筋、易骨”的方法,才能使自身筋骨从根本上转变,才能达到“脱胎换骨、脱壳换相”的不同功夫艺境,从养生上来看,筋骨健,寿命长。

老子曰:“骨弱筋柔则握固”,孙禄堂说:“形体应当似水流”,这些境界都是在抻筋拔骨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的。

为什么筋要抻,骨要拔?而抻筋拔骨又同时说?

前贤云: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与骨配合。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周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

练习太极拳如能“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则能使骨密度增大,这也是太极拳“敛气入骨”的入门功夫。

其实传统武术体系中,都存在类似易筋经的锻炼功法,其核心原则也极其类似,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些通用的原则,在练太极拳时,也可以把这些原则用到单式练习上,以达到“抻筋拔骨”的效果。

一.外形修炼为主的抻筋拔骨

由于初始习拳,崇尚筋劲骨力的运用,于此相适应的方法就是以一般外形体的修炼为主,如踢腿法、劈叉法、活腰涮腰法、活臂八法,肩胯、手足的对拉拔长法等等。这种外练法,每一个习拳者都要练习,拳决云:“练拳先练形。”即外练法的抻筋拔骨之目的是为了“整形”。只有抻筋拔骨,才能将拳形作的正确。

在这种练法的后期,当自身有了一定的内气周身运行的能力时,就要及时转向“以内气濡养筋骨”的抻筋拔骨练习方法。由外练转向内练,向着“柔弱无骨”的方向前进,这是一次质的变化,即由外形为主转化到以内气为主的练法,完成这个过程,对于习拳者来说越早越好,转化的时间越快越好。

二.以内气运行的抻筋拔骨

正如拳论所讲“意气君来骨肉臣”,开始时,有意导引内气在筋膜、骨膜、骨关节间隙中运行,而外形要由轻微的“拉伸”之动作意识以配合,乃属“有为”。

待能达到心到意到,意到气到,气到则筋抻骨关节自然伸展拔长,自己又不觉用力,只感到是内气运行自然使筋骨有“对拉拔长”的感觉时,应继续转向“无为法”修炼。

所谓“无为法”就是只专注于“内气”在自身体内运行,如能“意敛内劲入骨”者,就是专注于内劲在骨中运行,而形体不作任何拉伸的配合。

“无为法”的抻筋拔骨之艺境,是内气运行于自身各个部位时,骨段本身都有节节对拉拔长之内景象,这是内劲运行时骨膜的膜起、膜张的景象。只有达到此功夫艺境时,才达到了“抻筋拔骨”的目的。此时有筋肉与骨膜脱开的内景象,术名“脱骨力”即指此而说的。

功夫到此,则自身内外无牵扯、无障碍。要达到自身拳势“神、意、气、劲、形、中”六合一统的艺境,这种是“无为法”修炼是必须经过的阶段。只有经过这个功夫阶段修炼成功,外形才有柔弱无骨,才能真正做到“以柔用刚”的真艺境。

太极拳的各种拳术套路中都有“催僵求柔”的练法,皆有“抻筋拔骨”的修炼存在其中了,任何一个拳招姿势,反复修炼,都具有“抻筋拔骨”功夫的修炼。

抻筋拔骨的练习中,不论是上肢、下肢还是躯干,都要求有较充分的屈伸、外展内收、扭转身体等运动。

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拔骨”的运动达到“伸筋”,牵拉人体各部位的大小肌群和筋膜,以及大小关节处的肌腱、韧带、关节囊等结缔组织,促进活动部位软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软组织的营养代谢过程,提高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柔韧性、灵活性,以及骨骼、关节、肌肉等组织的活动功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能够改善练习者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功能,对提高平衡能力、柔韧性和肌肉力量有很好的效果;除此,还对锻炼者的情绪产生积极影响,可以降低焦虑和抑郁程度;对中老年疾病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34 阅读:2075
评论列表
  • 2024-09-12 16:37

    福生无量天尊,愿一切安好

  • 2024-10-05 09:39

    升級版洗筋伐髓。😁

  • 2024-10-06 14:50

    打拳前拉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