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饭伤害大?做好饭边吃边抱怨伤害大?听听孩子怎么说

红红说育儿TXH 2024-03-18 23:04:50
01

同事小张最近经常约饭局,这不,她又在组局了,大家都调侃她:“这都组3次了,还约?你这是中奖了还是行好运了?”

小张摇摇头,颇有些无奈:“其实,我主要是不想回家吃饭。”

话音刚落,立刻有人教导她:“你就故意凡尔赛吧,你这进门就有热饭吃的人,永远不会知道我们这样回家还要现做饭的人对你有多羡慕。”

“就是就是,你就故意刺激我们吧!”

眼看着评论一面倒,小张急了:“我倒希望自己做饭吃,多清净。”

原来,小张有一个很强势、非常爱抱怨的妈妈,她的抱怨无处不在,无论说什么都会绕回一日三餐上:“说你两句怎么了?我每天天不亮就在考虑做什么、吃什么,你还不满意?”“做这么多年饭,我都做怕了,你还想怎么样?”“我每天挖空心思给你做饭,你就不能体谅体谅我?”

小张说,每天一端碗,她就心慌,因为从来都没有一顿饭是安安静静吃完的,妈妈不是说这个没良心,就是怨那个不体谅,再不然就怪大家不懂感恩,即使家里人一再表示对妈妈的感谢:我们可以自己做饭,您放心歇息。妈妈却不为所动,一边对大家的行为各种挑刺,一边把着厨房不让人进,末了,继续在饭桌上抱怨。

最可怕的是,小张的哥嫂受不了妈妈的吐槽,选择租房出去住,小张的爸爸也有空就往门外跑,就连小侄子都时不时来一句:“什么时候,奶奶可以不在我吃饭的时候骂我呢?”

小张说,虽然她也很感激妈妈的付出,也心疼妈妈的劳累,但是,内心里,她真的觉得太痛苦了,总想着逃离。

辛辛苦苦付出了一辈子,只是在饭桌上随口一说,为什么却遭到全家人的厌恶呢?其实,答案很现实,也很无奈。

02

首先,破坏亲密关系。

研究表明,人类的大脑更喜欢那些正面的、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因为这些情绪倾向会让人感到轻松和愉悦。

当一个人陷在负面情绪里时,她会不断地通过抱怨来宣泄自己的不满和焦虑。可怕的是,越是亲近的人,越容易直面这种负面情绪,成为爱抱怨的人最喜欢倾诉和宣泄的对象。

而,当一个人不知不觉陷入负面情绪中,在对他人抱怨自己的不满时,她很少会说几句就能自己停止,反而会变成越来越不满,越说越来气,这种无意识的抱怨,会在无形消磨掉最亲近的人的耐心和信任。

可是,人的情绪接受能力不是无限的,化解负面情绪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内心忍无可忍时,要么选择逃离,要么选择正面硬刚,无论哪一种,亲密关系都会遭到反噬。

这也是小张一家人,上到她的爸爸、哥嫂,下到小侄子都表现对她妈妈的不满,并试图逃离的原因。

其次,影响个人健康。

相关研究发现,爱抱怨的人,大脑可能更容易遭到损伤,斯坦福学校的Sapolsky教授做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在听完30分钟的抱怨后,不管这种抱怨来自真人还是电视,他们的大脑都会受到物理损伤。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抱怨带来的焦虑或压力之下时,在位于大脑中的海马体中负责问题解决和认知功能的神经将会受到损伤。

这也是,越爱喋喋不休地抱怨的人,记忆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都会有所下降的原因。

除此之外,抱怨还会释放一种叫做皮质醇的压力荷尔蒙,这种荷尔蒙有可能抬高血糖指数,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都说相由心生,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越是爱抱怨、越是容易陷在负面情绪中出不来的人,脸上都会有一种明显的疲惫感:嘴角微压、双眼无神、缺少活力。

可怕的是,即使明知道抱怨不好,也很少有人能主动停止抱怨,反而会越说越来气,越说越不满。这样从身到心的攻击,再健康的人也扛不住。

再次,带来心理压力,给解决问题带来新的挑战。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发现,抱怨越多,事情越无法解决,以小张家为例,小张妈妈喜欢在饭桌上抱怨,可能是因为吃饭的时候一家人才能聚齐,也可能是因为她只是想得到家人的一句应和。

可惜,这个目的好像很难达成,以小张一家人的反应:或逃离或直面争执来看,这份抱怨起到的是反方向的作用,家人都觉得妈妈/老伴/奶奶在骂人,她只是想骂人而已,反而忽略了老人真正的诉求:可能是想引起关注、也许是想有人帮忙。

由此可见,不做饭可能没什么大事,可是做好饭后边吃边抱怨才是问题所在。

那么,遭遇抱怨、无意识抱怨时,怎么逃出这个怪圈呢?

1.说出/引导对方说出诉求

以小张家的情况为例,同事们都建议小张,如果不想家里关系紧张,一定要引导妈妈说出诉求,可以试试这些方式:

“你是不是觉得做饭很辛苦,想要我来帮忙吗?”“你是想要我关心你吗?”

在沟通交流的时候,尽量多用你字,少用我字,用引导性的语言鼓励对方说出诉求,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再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2.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张一直强调:我宁可妈妈不做饭,也不想听她无休无止的无差别攻击。

可是当我们问她,这句话你明确说过吗?她又摇头说没有,说怕妈妈伤心,怕妈妈多想。

其实,妈妈不会因为儿女的明确表态而多想,恰恰会因为儿女的模棱两可而多虑:“她欲言又止,是不是因为我做得不够好?我做得还不好吗?她还想怎么样?”

明确的诉求不会引起误会,而模模糊糊的猜测却会,因此,我们给小张的第二个建议是:找到合适的机会,明确说出自己的诉求。

3.多给老人一点关心

有时候,面对成年的子女,面对越来越无法掌控的家庭发展,老人也会恐慌,感到力不从心力。

面对这样的家人,作为子女,一方面要多给老人一点关心,多说说话;另一方面,也要给孩子做好榜样,毕竟,尊老爱幼本就是一件需要身体力行的事情。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