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问:永康什么最出名?县委书记回答生姜,毛主席摇头:不对

史海任我行 2024-07-03 19:06:51

生姜不仅是一种家家厨房必备的调味品,更有很高的医用价值。生姜具有温中散寒,温肺止咳,保护胃粘膜的功能,在应对风寒感冒、头痛、恶心等症状时有奇效。

如果要问哪里的生姜最出名?毫无疑问是浙江永康。永康地处浙江中部,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方,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度适宜、降水充足。

由于永康的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再加上适宜的气候,这让永康从宋代开始就成为了全国最重要的生姜生产基地。永康生产的五指岩生姜倾销全国,备受好评。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来到了永康视察,他询问永康县委书记马蕴山:“永康地区什么东西最出名?”马蕴山思索了片刻说道:“五指岩生姜。”

没想到毛主席果断的说了一声:“不对!”

要做个敢说实话的地方干部

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的项目纷纷落成,中国成功渡过了过渡时期,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6年9月,我党在北京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新中国的经济发展进行了规划。在会议上,毛主席总结了“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八大召开之后,全国人民铆足干劲,想要大踏步的朝着共产主义社会迈进。但是毛主席很快察觉到了地方经济建设已经偏离了方向,在1958年的南宁会议和成都会议中,比较委婉的批评了经济建设中的错误。

1959年庐山会议结束后,毛主席在返回北京的途中,临时提出到浙江金华进行视察。

自古以来浙江就是中国的经济大省,毛主席此行的目的就是想亲眼看一看这些年来,金华经济建设的成就,其中永康就是毛主席此次金华之行的一个重要视察地区。

毛主席的专列抵达永康时,正好是下午五点,永康县委书记马蕴山带着县委的干部早早就来到了车站等候。

在与马蕴山交谈的过程中,毛主席频繁的问到农业生产的问题。在过去的两年里,永康农业生产停滞不前,但马蕴山在回答毛主席的问题时支支吾吾,总是刻意隐瞒一些问题。

毛主席似乎看出了马蕴山话里有话,于是严肃的说道:“讲问题时一定要实事求是,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有什么问题一定要大胆说出来。”

在毛主席的鼓励下,马蕴山总算说出了一些实际问题。当马蕴山提到上级的指标后,毛主席打断了他:“指标要留有余地,不能讲大话,更不要吹牛,地方要量力而行,不要光看上级那一套。”

毛主席还补充道:“群众不愿意办集体食堂,那就应该解散,集体的东西不能随意调拨,要按劳分配,等价交换,互通有无。大家从集体食堂打完饭,回家还要自己烧,费时又费力。”

听完毛主席的话,马蕴山连连点头,声称:“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会实事求是,多为百姓们着想。”

突然,毛主席话锋一转,面带微笑的问马蕴山:“你们永康什么东西最出名啊?”毛主席的这个问题让马蕴山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年轻的时候,毛主席云游四海,尤其是对中国东南各省的情况,可谓是了如指掌。

在中央苏区工作时,毛主席时常感染风寒,有些永康的干部特地将家乡的土特产交给贺子珍,让她给毛主席熬点姜汤去寒。全国人民都知道,生姜是永康的代名词,更何况是毛主席。

马蕴山的大脑急速运转,片刻过后,他还是给出了大多数人心中的那个答案:“永康最出名的当然是生姜。”

毛主席摆了摆手说道:“不对!不是什么生姜最出名,而是方岩山上的胡公大帝,香火长盛不衰,因此他最为出名。胡公不是佛,也不是神,而是人,他是一位清官,所以百姓们会纪念他。”

听完毛主席的这番话后,马蕴山恍然大悟,原来毛主席是希望地方的干部能够以胡公为榜样,当一个造福百姓的清官。

“胡公”何许人也?

说道“胡公”,很多人都会想到周总理,早年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时,为了掩盖身份,周总理习惯留一腮帮浓密的胡须,因此被同志们尊称为“胡公”。

但是,毛主席口中的这个胡公并非周总理,但他却与周总理有几分相似之处,他便是北宋名臣胡则。

胡则原名胡厕,出生于963年,很早之前,永康隶属于吴越国管辖,由于吴越国没有实施科举制度,所以永康地区读书人比较少。

好在胡家在当地颇具声望,胡厕从小就通读古今,27岁时,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成为了当地的第一个进士。

胡厕在参加殿试时,经皇帝御笔,去掉了“厕”字的“厂”字旁,从此之后,胡厕便改名为胡则。

胡则为官四十余年,先后侍奉过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位皇帝,最高曾担任过权三司使,地位相当于今天的副总理。

胡则大部分时间都在地方做官,由于主张轻徭薄税,勤政为民,所以深受百姓爱戴。

其实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大部分干部都心系百姓,但毛主席之所以在马蕴山面前提起胡则,主要是因为胡则敢于向国家反映地方的真实情况,哪怕丢了自己的乌纱帽,也在所不惜。

1025年,胡则被任命为福州知州,当时的福州贫穷落后,人们靠海吃海,大多数人口都聚集在沿海。再加上五代十国时期连年战乱,福州地区人口稀疏,因此有空地比较多。

大宋王朝建立以后,中央将这些空地国有化,地方政府将它们租给了百姓们耕种。宋太宗继位之后,为了振兴福州的经济建设,一道圣旨将这些“官田”划分给了百姓,从此之后,百姓们再也不需要向地方政府缴纳租金。

但是,当时的北宋经常与北方的辽国发生战争,朝廷急需粮草。无奈之下,北宋朝廷只能加大了对百姓的剥削,地方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征税压力。

为了完成朝廷的任务,地方政府私自将原本划分给百姓的农田收了回去,以此为由加征税金,更有甚者,将土地出售给当地豪绅。

胡则得知情况后,立刻上奏朝廷,说明了福州的情况。但是,胡则一连上奏了三次,始终没有收到朝廷的答复。

身边的一些副官提醒他:“不回复,或许这就是朝廷的态度,如果你继续上奏,很有可能会影响自己的前途。”

胡则却说道:“我是知州,我存在的作用就是为百姓办事,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这个官不做也罢。”

之后的日子里,胡则坚持上奏,同僚们见他如此“执拗”,也就没再劝他,只是做好了失去这个同事的准备。

好在当时的北宋朝廷并不腐朽,马上派遣专员来到了福州,专门对私收田地的风气进行了整顿,在胡则的努力下,百姓们重新拿回了属于自己的土地。

由于在福州做官业绩突出,五年后胡则被调进了中央担任权三司使,主管中央财政。胡则接管这一职位时,北宋早已因为战争国库空虚。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胡则提出了“通商五利之法”,将盐、铁等销售权授予商贩,然后向商贩征税。

胡则的这一提议遭到了朝廷大多数官员的反对,地方官员更是对他恨之入骨,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禁止私人贩卖盐、铁,地方执掌这类买卖的官员油水很足,经过几代人的垄断,他们都凭借手中的特权笼络了巨额财富。

如今把盐、铁的销售权授予私人,也就意味着这些地方官员的特权被稀释了。由于急需解决财政赤字问题,皇上不顾众人反对,批准了胡则的提议,“通商五利之法”实施之后,颇具成效,第一年就为朝廷筹集了金钱十五万贯。

但是,古代的官场历来如此,真正为国为民的好官,未必会在仕途上一帆风顺。皇帝急需解决问题时,便会倚仗能人,问题解决完之后,能人往往会成为皇帝的“背锅侠”,还美其名曰“顾全大局”。

由于胡则的“通商五利之法”触及了个别世家大族的利益,于是他们联合朝廷官员参倒了胡则,最终导致他被贬到了陈郑州担任知州。

胡则对此并没有抱怨,到了陈州之后,他依然不忘初心,始终想着为百姓们谋求福祉,在陈州工作时,胡则遇到了一位通判,两人一见如故,都有着为国为民的远大抱负,他们很快成为了知己。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通判就是岳阳楼上的那个才子——范仲淹。对于范仲淹所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胡则深感认同。

多年之后,胡则病逝,范仲淹亲自为其撰写了墓志铭:“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朽百年之为兮千载后。”

胡则为官多年,却两袖清风。72岁时,胡则告老还乡,他把多年的积蓄都用在了在家乡永康修建书舍,从此之后,永康的读书人不再是凤毛麟角。

有一次,一位朋友升官,胡则受邀赴宴,临走时却拿不出礼钱,无奈只能将家里祖传的一个银器送给了朋友。在场的人大吃一惊,好歹也是执掌中央财政的大员,家境竟然如此清贫。

晚年时,胡则与其弟胡赈创立了《胡氏家训》,将自己的为官之道写进了家规之中,从此之后,胡家后人便把《胡氏家训》当成了自己的行为准则,行善积德,为国为民,尽忠尽责。

1266年,为了纪念胡则的贡献,朝廷委托永康地方官府为其修建一座寺庙,这便是毛主席口中的胡公庙。

结语

官场几千年来的顽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抹除的,理论上来说,官职越高,责任越大。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官职越高,越是蹑手蹑脚,甚至“逢人只说三分话”成为了官场上的潜规则。

但是,如果当官者人人都只想着自己头顶的乌纱帽,那么谁还敢为底层百姓说话?中央又怎么能了解到地方的真实情况?胡公庙自古以来香火不断,但那些走上仕途之路的人,能够成为胡公这样的人的却少之又少。

我们推崇胡公的同时,更应该从那段历史中吸取教训,社会要给予那些敢于说真话的人足够的包容,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赞美的声音,造成的后果将会是灾难性的。

16 阅读: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