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春节前后出游德国,正好游览巴伐利亚,就可以在那里一个名叫“迪特福特”的小镇过上一个“德国春节”。
这样的话,你在这一年里就可以过两个春节了。是不是一个奇特的体验呢?
在节日到来之前,他们会用“砸金蛋”的方式选出一位“皇帝”。这位皇帝陛下会在节日庆典上登上“御车”巡视,随后宣读赐福诏书。
在节日当天,这里的居民坚称“今天我们都是中国人”!大家把脸涂成黄色,都穿上“中国传统服饰”,男子多半穿着大褂,女子多穿旗袍和富有中式民族风的裙装。
你甚至能在游街的队伍中看到“熊猫套装”方阵。
街道两侧房屋上挂满大红灯笼。一应大小物件上都印着汉字。盛装出游的人们非常兴奋,对着游客们大声喊“你好”。
从1928年开始,迪特福特居民已经度过了94个春节。
近100年以来,小镇上的居民将中文作为官方语言,与中国人同步过春节。在小镇中心的灰色石碑上,刻有迪特福特与天安门的距离——7698KM。
那这座掩藏在巴伐利亚的“小中国”,到底有着怎样的由来和故事?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01 是为创收还是整蛊搞怪?每年大斋节前的最后一个星期四(2月10日前后,每年略有不同),迪特福特都会举办“中国狂欢节”。
久而久之,这个节日成了小镇上半年最重要的节日,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
狂欢节到来之际,镇上的旅馆和民宿都提前几天客满,往往一房难求。2月的这一周时间里,镇上的商户们都会赚上一笔。
有人肯定会问,他们办这个节到底是为了创收还是整蛊搞怪?
关于创收,笔者以为——或许90多年前,当地人第一次办这个节日的时候,没想到会带来不错的经济效益;但后来发生“意外之喜”,大家也就更有干劲了,将这个节日逐年延续下来。
为什么会有中国游客认为这个“节”在整蛊搞怪呢?
狂欢者穿的服装多以清代和民国服饰为主,街上飘扬的旗帜也多为那个时期的样式,乍一看还以为当地人对中国的观感还停留在一百多年之前;印刷的汉字字形奇怪,大多数用错了地方,其中有很多错别字,词不达意,不伦不类。用“砸金蛋”方式选出的“皇帝”,穿着明黄色龙袍,戴着清朝样式“帝冕”,在“妃子”们的陪伴下登台,当众宣读“诏书”,为了惩罚上一年度不称职的“大臣”,他们的脸会被刷上红粉。这些举动看起来更像是一场COSPLAY。
02 到底是不是华裔2月的“狂欢节”期间,走在迪特福特街头,你会以为到了某条唐人街;但仔细一看,除了少数远道而来的亚洲游客,这里少有真正的中国人。
在巴伐利亚官方的记载中,我们找不到迪特福特人是华裔的证据,但在民间一些零散的传记中,可以找到类似的说法。例如,在1869年的一本神父日志里,提到过迪特福特是“中国人区”。
可以肯定的是,迪特福特人不是华裔。而关于他们“过春节”的由来,当地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在一百年之前,这里的人们承担不起苛捐杂税,于是假扮成中国人,坚称他们是外来百姓,没有纳税的义务。也不知道最后具体发生了什么,他们果真如愿以偿!为了纪念此事,当地人开始举办这个节日。
第二种说法与第一种有点相似,说是当地的粮官前去迪特福特催缴,镇民提前得到消息,关闭了大门,拒绝任何人入内。粮官没有完成任务,只好打道回府,向上级汇报说:“他们就像中国人一样,把自己关在城内。”
从此,迪特福特人就获得了“中国人”的称号。
第三种说法听起来更为可信:早在几百年前,当地人就与遥远的中国通商,他们深爱丝绸、瓷器和茶叶,随着对中国的了解逐渐加深,迷上了中国文化,常以“中国人”自居。
03 似是而非的中国元素迪特福特位于纽伦堡和慕尼黑之间,坐落在一处幽深的河谷中央,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迪特福特”意为“民众的溪道”。
全镇占地不到80平方公里,比我们国内一个普通乡镇的面积还小。但要拿人均占地面积来比,当地人是相当富裕的,毕竟全镇只有6000人口。
这里的“中国元素”无处不在,但又似是而非,充满着“异域”特征。
在市政厅门口,有一座著名的泉水雕塑——“中国人泉”,它是小镇的地标。镇民将地下的泉水引入一座中年男性塑像腹内,让泉水从他的肚脐眼喷薄而出。
塑像始立于1962年,应该是以一位旧社会官员为蓝本,只见他留着八字胡,大腹便便,方脸大耳,很有“官样子”。只是不知道与这处泉眼有什么关联,又想要表达什么意义,竟然被塑立在这里做了“喷头”,看起来颇为滑稽可笑。
一旁的石碑上赫然刻有一行汉字——“迪特福特--巴伐利亚的中国”。
在不远处的路口,立着一块更加显眼的石碑,用德文和中文注明着:“116°25',39°55',距离北京天安门7698公里。”
让人难以相信的是,当地居然有一条名叫“气功”的街道。
街道两旁的商铺很多都悬挂着中文条幅或招牌,“中国面包店”、“中国肉店”随处可见。走进去细看,店内一般都用中国结、大红灯笼作为装饰,橱窗里摆放着椒盐卷饼和中式甜甜圈。
店主会热情地用汉语招呼:“你好!”
到了晚上,商铺门口的龙形灯箱亮起黄色的光晕,反而让街道显得愈发安静。
整个二月,迪特福特的居民们都在为“狂欢节”忙碌。
他们提前将家里装点一新,换上新的中国结、红灯笼、窗花。更讲究一些的人家,还要贴上春联。
到了正日子这天的凌晨2点,孩子们穿上唐装,拎着锣鼓一边奔走一边敲打,把全镇人都叫醒。
于是,早就准备妥当的男男女女都走出家门,汇入到主街道的人流中来。
舞龙舞狮队走在队伍最前面,高跷表演者紧随其后。仔细一看,人群中央有财神、有画了脸谱的“票友”……鞭炮声此起彼伏,有老农村过年的滋味。硝烟的薄雾里,人们用中文互相问好。
这一天,镇上的商铺都关门歇业,只有为数不多的饭馆会开门迎客。
到了下午时分,重量级人物“福高皇帝”乘着御车,出现在“臣民”们的面前。
人们欢呼过后,开始聆听“福高皇帝”宣读《告臣民书》,大致意思就是祷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说起这位“福高皇帝”,他的真实职业是一名医院职员。
2015年,小镇“皇帝”换届,“福高帝”在砸金蛋活动中当选为第11任“皇帝”。
平日里,他都在医院安心工作。只有到了每年2月,他才会穿上那身特制的皇帝行头,神气活现地登高一呼。
在活动期间,就连镇长都要听从他的指挥。
游行的人们跟随“福高皇帝”的御驾前行,乐队会全程反复演奏《巴伐利亚中国国歌》。
这是一支全球独一无二的曲子——由福高帝亲自创作,据他本人透露,其灵感来自德国流行歌后海伦·菲斯尔的某首作品。
人们奏乐欢呼,载歌载舞,舞累了跳乏了,就都涌进城内的中餐馆,就着中国饺子开怀畅饮一番,让整个狂欢更有中式风味。直到深夜,人们才散去。
近年来,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迪特福特的中国狂欢节也越来越精彩纷呈,每一年都能吸引近两万名游客前来。
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游客们都参与到狂欢中来,共同领略中国文化。
04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美食之所以成就美味,在于其能够调和各种不同的滋味。
中德二国之间存在着迥异的文化,只有通过良好的交流才能做到彼此包容、和谐共处。这就如同制作一道美味的羹汤,就需要各种滋味的调和。
迪特福特与南京市早就结为友好城市,小镇与雨花区常年保持着密切的来往。
南京“心连心”工人艺术团等团体曾多次到访迪特福特,为镇民和游客表演正宗的中国歌曲、舞蹈、杂技和小品等节目,刮起了一阵阵中国文化旋风。
2018年6月,中德双方共同举办了“巴伐利亚州——中国之夏”艺术节。
30日晚,在迪特福特市政厅门前广场上,“心连心”工人艺术团为居民们带去了一台极富中国韵味、江南特色的精彩演出。
灵动、优美的女子群舞《茉莉花开》惊艳全场,二胡独奏《赛马》独领风骚,京剧《贵妃醉酒》技惊四座。
巴伐利亚州的州议员、县长,南京市文广局官员、中国驻慕尼黑总领馆和孔子学院代表等人一起出席了活动。
最近几年,迪特福特新建了中国博物馆、中文学校,当地居民可以报名参加培训班,系统性学习正宗地道的中文了。
不少国家因为有华人聚居而形成了唐人街,聚居着一定数量的华人。但像迪特福特这样的“中国城”,全球绝无仅有。
近年来,国外最火爆的纹身图案不是别的,正是汉字。遗憾的是,他们对汉字和中国文化不够了解,往往“词不达意”,纹上去的内容既好笑又有趣。
迪特福特人本想在礼帽上印上“恭喜发财”,不想张冠李戴,印的却是“中国邮政”!
不仅是在文字方面,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和食物,迪特福特人也特别喜爱。或许是入乡随俗的缘故,在这里,大蒜和香肠都成了饺子馅。
如今,除了“中国狂欢节”外,每一年夏天还会举办一个“中国周末”活动。
2022年,因为新冠疫情,迪特福特遗憾地取消了本届“中国狂欢节”。
05 请问走多久才到唐人街“请问走多久才到唐人街,墙上刻八千里路云和月。”(歌曲《唐人街》歌词)
早在宋代时,“唐”就已经成了东南海外诸国对中国的代称。众所周知,这自然是因为唐朝对海外的巨大影响。
旅居国外的华人因此自称“唐人”,将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中国姓氏为“唐姓”,中国衣饰为“唐衣”,中国商船为“唐舶”或“唐船”,中国货物则被称为“唐货”。
1673年,纳兰性德在《渌水亭杂识》记载:“日本,唐时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谓之‘大唐街’,今且长十里矣。”可见唐人街在1200年前就出现了。
张德彝在《欧美环游记》中将唐人街称为“唐人城”,并用英语译为Chinatown。总体来看,“唐人街”要比“中国城”更常用到。
旧金山有美国最大的“唐人街”。大约在1850年前后,大批华工抵达美国西海岸。因为人生地疏,言语不通,大家需要团结互助、休戚与共,自然而然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中国镇”。
千禧年以后,旧金山唐人街的形象正在发生着喜人变化——兴建起了一批高档公寓,华埠的边界也正在模糊化。
当我们步入旧金山唐人街,街道上空挂满中国大红灯笼,到处都是中文招牌,所听到的都是汉语,所见的都十分有中国传统风格的装饰。
街道长宽约1公里,有16个街口。这里有一座显眼的牌楼,上方刻有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这里沉淀了华人100多年来在美国的奋斗史。
结语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正是有了迪特福特、唐人街这样的展示窗口,才增进了我们与别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多一些了解,少一些误解,大家求同存异,方能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中国江苏网 南京市工人艺术团惊艳德国迪特福特 2018-07-06中国新闻网 看了这个德国小城,感觉自己过了个假年? 2022-02-06潇湘晨报 这个德国小镇居民自称“中国人”,春节过了90多年 2022-02-07中国山东网 迪特福特市举办中国狂欢节 2017-2-26人民网-人民视频 “中国人狂欢节”在德国小镇迪特福特举行 2019-3-1新民晚报 风情篇:德国每年的『中国狂欢节』 199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