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包子等于半个馒头,跌落神坛的“狗不理”,为啥不火了?

诗翠的手记 2024-03-02 20:42:37

从火遍大江南北,日销60000+的“狗不理”包子,到如今真的名副其实,连狗都不理,这个传统小吃品牌到底经历了什么?为啥就连天津人自己都不会去吃?有人说,它被改为国企捧上铁饭碗之后,就彻底变味儿了;也有人说,老字号混成了败家富二代,总店的大众评分只有2.8,排在倒数第一,名声败坏成这样,当初的创始人得知之后会不会被气死?从第一跌落成倒一,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老字号的败家之路。

前不久有个知名吃播博主,想要做踩雷探店测试,在外卖网站上专门找北京王府井一带评分倒数的店铺去测评,顺便试试这些店铺是否真的有那么难吃。然而,他一打开搜索评分,就立即傻眼了,因为最后一名实在出人意料,你肯定也猜不到!

以2.8这个最低分排在倒数第一的,竟然是曾经红透海内外的狗不理包子总店!

再看看上面精彩的餐后评价,谁都想不到,一个小小的包子竟然汇聚了那么多缺点:

价格贵:100块钱才能买两屉,平均12.5元一小个,这么贵莫不是龙肉做的?偷工减料:一个包子等于半个馒头,肉馅少得也就只能尝尝味。不好吃:里面全是肥肉,刚入口就腻了

这还是大家印象里作为“中华小吃美食代表”的狗不理包子吗?他们是有多努力,让2076条评论中出现了1266条差评的?

最离谱的是,由于网友的负评太过真情实感,狗不理在后台看到这些差评之后,竟然报警了!

你敢信?偌大的一个品牌,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的疏漏,尽量参考消费者的意见,而是一言不合就报!警!了!

这番骚操作,更加把大家推向了对面。别的百年老字号都在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取悦消费者,狗不理倒好,把曾经的好名声作得一干二净,直接成了真正的“狗都不理”。

从上市到主动退出新三板,这期间不过才5年,退市之后的狗不理毛利润连续下滑,口碑也一落千丈。

如今的消费者都不傻,服务好不好,东西好不好吃,他们尝过之后都会用嘴来投票,而狗不理就光荣的拿到了史上最低的2.8分,在北京王府井地区一众高评分店铺中鹤立鸡群。口碑的下滑、利润的减少,投射到企业品牌本身就变成了关店,而且是连续的关店。

从2020-2023年,北京的“狗不理”包子,连续关掉了11家门店,仅存的独苗苗,就是王府井那家评分2.8的总店,到了现在,他们已经被解除了加盟店的资格。

鱼哭了水知道,狗不理哭了,谁知道?

谁还记得他们是如何从小小的包子铺,变成日销60000+、年赚1.5亿的“中华名小吃”的?

这一切还要从创始人高贵友说起。

这哥们儿有个花名,叫“狗子”,从小就特别爱吃,自己做包子的手艺也很绝。所以后来他在天津街头谋生的时候,就开了家小小的包子铺,还起了一个特别高大上的名字,叫“德聚号”,和狗一点关系都没有。

那么后来为啥要叫“狗不理”呢?

因为高贵友做的包子太好吃了,价格又很公道,街坊邻里都很买账,日子久了,这名声也就传出去了,到了后来哪怕外地远道而来的朋友,也慕名上门,哪怕排队也要尝尝高贵友的手艺。

客人多了之后,高贵友忙不过来,人家跟他搭话,他一心都扑在包包子和看火候上,根本无暇他顾。久而久之,知道他外号的熟客,就会开玩笑说他“狗子卖包子,不爱理人”。最后,原本“德聚号”这个店名都没人说了,大家来这都说要吃“狗不理包子”。

到了这会儿,包子的名声只不过在天津一带流传,还没红透大江南北。那是什么时候真正火起来的呢?

那还得归功于带货达人慈禧太后。

有一次,袁世凯途径天津,吃到了狗不理包子,也知道了当地人对它的喜爱,于是就想着将其献给慈禧太后,美其名曰“体察民情,与民同乐”。

慈溪她老人家吃了之后,果然很高兴,连连称赞其味道好,这一赞,直接让狗不理这道民间小吃,成了“天津三绝”的榜首。当时的贵族跟风抢着要吃,带动着民间也更加喜爱这道美食。

“狗不理”包子的地位,就这样奠定了下来,流传了上百年,成了家喻户晓的传统小吃。到了近现代,直接成了连锁品牌,逼格是越来越往上走了。春晚小品上郭冬临的一句“它薄皮大馅十八个褶 ”,直接让它闻名海内外。在巅峰时期,狗不理包子几乎每天都能卖掉6万多个,几乎每家门店都排队爆满。

百年老字号“狗不理包子”,被国企竞拍收购之后,为何突然不火了?

照理说,品牌越老越吃香,老一辈传下来的东西,最能勾动人们的情怀,狗不理包子有着百年历史,寄托着几代人幼时的记忆,无论如何也不该混得这么差才是,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他们败退回老家,关闭所有门店,从此除了天津之外再无狗不理包子铺了呢?

这和他们之前被收购有关。

2005年2月,一则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通知被下发,而“狗不理”作为有着近150年的老字号餐饮品牌,一时之间站到了国营老字号改制大背景的风口浪尖之上。

其实他们的做法本意是好的。要知道自从改开之后,各种个体餐厅和部分国有餐饮企业一起竞争,活力四射、敢于创新的小户,也能在市场中把豪门干掉。特别是进入2000年之后,许多国营餐饮企业的管理观念严重落后,整体经营不善,存活还得靠当地政府,久而久之就成了包袱。

在这种形势下,国营老字号的股份制改革开始得到推行,从不放到半放,从试点到全面推行,都交给了市场来决定。而“狗不理”也愿意响应号召,引入新的机制,让企业和市场焕发出新的活力。

当时摆在他们面前有两条路:

一是由企业管理层进行收购,让专业人来管理专业事,不再让外行指手画脚。但这样做有很大的弊端,有的人为了能“下海”买股份,就在私下里“买断工龄”,从而出现了很多混乱情况,而拿到了股份的个人,有的也不愿意继续经营下去,而是通过倒卖来赚快钱。

此路不通,还第二条路,那就是将品牌直接卖给愿意接手的外地私人老板或外资企业。

“狗不理”选择了第二条路。

2005年3月1日,同样是老字号的天津“同仁堂”,以1.06亿的高价,拍下了“狗不理”的整体资产,实际控制人成了控股占比60.99%张姓老板。

神奇的是,张老板原本是天津某杂技团的演员,后来才下海经商的。他在2002年同仁堂改制的时候,就通过增资和转入股权,拿下了这家国企,转型成了股份制私企。

从此,原本的地方特色美食虽然还穿着旧衣服,但内里早就换了芯,无论是用料做法、生产线和经营模式,都成了彻头彻尾的现代企业。

他们的主营业务,也变成了财报里白纸黑字叙述的“速冻包子、速冻面点礼盒、酱卤肉制品”,除此之外,还有中式快餐和高档酒店。到了2015年,张氏名下的狗不理集团还拿到了澳洲最大咖啡品牌“高乐雅”在中国的经销权。

想象一下狗不理肉包配咖啡的滋味,那一定“美妙”极了。

这样盲目的扩张,并没有丰富老字号的内涵,反而弱化了他们赖以传承的底色,让他们从原本接地气的民间美食,变成了一家冷冰冰、公式化的又贵又难吃的网红快餐店。

原本的真材实料和好手艺,都变成了铺天盖地的营销宣传。病毒式的营销确实可以骗来源源不断的流浪,但吃过的人,都不会再回头吃第二次。

从地方美食名片到“一次性”网红店,这一路,“狗不理”走得并不长久。

连续关闭所有在外门店,老字号天津“狗不理”包子到底做错了什么?

其实很简单,老字号要想长久不衰!良心,才是最好的“秘方”!然而,成了网红店之后,狗不理却丢掉了最开始的雏形。

从一笼5块,到一屉50块,普通的包子涨到了老百姓吃不起的价格。除了包子,店里其他的菜也不是普通家庭能消费的:

一碟炒羊肉卖118,一小碗石墨豆腐要58,什么家庭条件敢经常这么吃?

更何况,除了价格不接地气,他们的品控也一言难尽。曾经的皮薄馅大,皮还在,馅料基本看不着了,网友吐槽连面皮里的空气都比肉馅多。

品控不好就算了,他们的服务也是没眼看,经常磨磨蹭蹭爱答不理,无视客人的反馈,被人打了差评之后,居然还反过来报警。

曾经靠百姓口口相传,靠群众捧起来的“名小吃”,摒弃了地气和根基,想要做餐饮界的“爱马仕”,但品质、服务却没有跟上,也难怪大家越来越不买账了。

对于跌落神坛的“狗不理”,你觉得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欢迎在评论里和大家一起讨论。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