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出现了“春秋五霸”,但持续时间最长的还是楚国和晋国的霸业。两国前前后后对峙了上百年,直到晋国分裂为止。纵观晋楚争霸的历史,两国对峙的前线基本在黄河一线,而黄河沿岸的郑国、宋国成为了两个重点的争夺对象,两国也备受战争之苦。
一
郑国位于郑州一带,是古代中原的核心地带。在春秋初期,郑国还能够凭借自己土壤肥沃、地势平坦的优势东征西讨,成为了一个小小的霸主。但郑国地处中原,四面邻敌,没有兼并坐大的地理条件。当周边的齐、晋、楚、秦都通过兼并而成为了大国的时候,那郑国也就只能成为大国争霸的棋子了。
郑国第一次成为诸侯争霸的前线是公元前666年。这一年,楚国子元发动战车六百辆,对郑国发动了战争。楚国当时基本已经兼并了江汉诸侯,正想利用郑国这个跳板,进取中原。消息传来,中原霸主齐桓公紧急带领齐、宋、鲁三国军队向郑国挺进。不过,由于郑国采取了“空城计”,楚军不敢贸然进攻,最终解围而去。
不久后,子元被杀,楚成王即位。前656年,齐桓公带领八国之军讨伐蔡国,进入楚国境内。楚成王派遣军队与之对峙,实现了“召陵之盟”,南北对峙的格局基本奠定。
前655年,周王室出现更立太子之事。齐桓公纠集诸侯军队支持原太子郑,这引起了周惠王的不满。于是周王暗中和郑国会盟,并试图联合晋、楚两国对付齐国。郑文公在周王的鼓动下,选择脱离华夏联盟,转而投靠了南方的楚国。楚成王大喜过望,立即带领军队北伐,吞并了齐国的小弟弦国。
齐桓公大怒,立即带领五国军队进攻郑国。郑国被围困,楚成王也不忙于解救,而是继续进攻齐国的另外一个小跟班——许国。许国无法抵御楚国进攻,向齐国求救,齐桓公只好放弃对郑国的进攻。
前653年,为了问罪郑国的背叛,齐桓公带领大军又对郑国发动了进攻。郑国没有多余的选择,直接向齐桓公投降。郑国这个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只能在大国之间摇摆不定。只有摇摆不定,才能生存下去。
二
管仲去世后,齐国霸业一落千丈,而楚文王则不断北上,几乎成为了一个新的霸主,而郑国也投入了楚国的怀抱。但不久后,晋国在重耳的带领下崛起,晋楚两国为了争夺宋国、曹国,爆发了城濮之战。此战,楚国称霸中原的脚步暂时停止,而晋文公成为了新的霸主,郑国也在不久后参加了晋文公主持的“践土之盟”。
但晋文公依然不愿意放过郑国,他想教训一下这个反复无常的小国,并报当年流亡过程中没有被郑国礼遇的旧仇。为了将势力延伸到中原,秦国也派兵参加了这场战争。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危难关头,郑国的老臣烛之武劝说秦穆公退兵,这就是语文课上《烛之武退秦师》。最终,秦穆公不仅没有帮助进攻郑国,还在郑国驻扎了军队,帮助郑国抵御晋军。晋文公得知后,觉得联盟已经破裂,也选择了退兵。
郑国暂时倒向了秦国,可秦穆公也只是向利用郑国作为跳板,争霸中原。前627年,晋文公趋势,秦穆公立即发动进攻郑国,试图里应外合,一举将郑国变成秦国在中原的飞地。秦国行军的消息被走漏,驻扎在郑国的军队损失惨重,而出征的军队在班师的途中又被晋国拦截,全军覆没,史称“殽之战”。此战,标志着秦国称霸中原的梦想破灭。
此战后,郑国又倒向了晋国。后来,晋襄公趋势,赵盾执政,晋国国内矛盾重重。于是楚穆王又开始趁机北伐,对郑国发动了进攻。郑国难以抵抗,损失惨重,立即向晋国求救。赵盾忙于打击政敌,进行大清洗,无暇对外,因而忽视了郑国。郑国见状,又立即向楚国投降。
随后,楚穆王又进攻宋国和陈国,这些小国也见风使舵,投降了。可楚穆王不久就去世了,楚国的北进暂时终止。郑国一看形势发生了变化,又立即投靠了晋国。
前610年,晋国召开了会盟,但晋国却拒绝郑国参加。赵盾给出的理由是郑国反复无常,多次和楚国勾搭在一起。郑国的政治家子产见状,立即给赵盾写了一封信,信中主要解释郑国处于大国之间,为了活命只能摇摆不定。子产的话直接了当,赵盾也只能承认这种局面。其实对于郑国来说,晋国也是反复无常的国家,因此郑穆公说“晋不足与也”,反而是南边的楚国还多少有些道义。因此不久,郑国又倒向了楚国。
前608年,晋国纠集几个国家的军队对郑国开战,试图狠狠教训下这个反复无常的小国。但楚国的军队也到达了郑国,双方在北林交战,晋国惨败。郑国有了楚国的支持后,又大力进攻宋国,宋国惨败。此后晋国又纠集军队进攻郑国,但依然不敢和楚军交战,无果而终。
前606年,楚庄王带领大军进攻陆浑戎,问鼎中原,标志着霸业基本建立起来。但晋成公也带领大军进攻了郑国,郑国无法抵御,投降了晋国。楚庄王没有发兵救郑国,因为楚国爆发了斗椒之乱,楚庄王回去镇压叛乱了。镇压叛乱后,楚庄王以孙叔敖为宰相,楚国国力继续上升。此后,楚庄王连续几年对郑国发动了进攻,郑国也是故技重施,直接投降。
前602年,晋国主持黑壤会盟,并要求郑国参加。郑国认为自己两边都不敢得罪,于是去会盟了。楚庄王大怒,对郑国发动战争。但这一次,晋国和郑国联手,击败了楚国的军队。郑国的老百姓那是一个兴高采烈,因为这几乎就是有史以来郑国第一次击溃大国的军队,郑国的国际地位迅速飙升了。但郑襄公十分冷静,他觉得楚国后面肯定要报复,于是在楚国大军还没有开动就直接对楚国投降了。
新郑
可郑襄公刚和楚国和解,晋国又带领大军杀了过来。没办法,晋国只能又归附晋国。反正,谁的军队先到,就先向谁投降。要是双方的军队都到了,那就等双方决战后再看投降于谁。
决战很快也到来了,也就是前597年,楚国和晋国的大军在郑国对峙,最终楚国大军取得了胜利,楚庄王正式称霸中原。楚庄王又趁胜吞并了萧国,并对宋国进行了灭国战争。还好这次宋国坚持下来了,不然中原大半就被楚国吞并了。
三
晋国和楚国来回在郑国打来打来,这样的历史还会再不断重复,如果一直说下去,那就真的没有意思了。所以,后面同样的故事,我就不用重复了。不管郑国、宋国等国家如何摇摆不定,最终吃亏的都是这些小国。长期的交战,导致百姓死亡,农业生产被破坏。宋国和郑国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
与此同时,晋国和楚国长期争霸,基本都是围绕着郑、宋两国展开,实质上也没有取得什么利益。相反战争还消耗了两国的国力。到了春秋后期,晋国内部卿大夫的倾轧越发严重,而楚国则面临吴国的威胁。于是,两国就开始进行了和平谈判。
第一次谈判是前546年,宋国的执政向戌请求各国到宋国结盟,实现了“弭兵之会”。这次会议的结果就是晋楚和平,而郑、宋、鲁等夹在两国中间的小国必须同时向两国缴纳贡赋,而齐、秦等较大的国家则不用缴纳贡赋。如此,两国相当于平分了霸权。
“弭兵之会”暂时停止了中原的战争,使得郑宋等国暂时免除了战争的威胁,是有利于北方的稳定的。但郑宋等国必须同时给晋、楚缴纳贡赋,加重了小国的负担。但这也没有办法,相比于战争,缴纳贡赋已经是最佳的选择了。
不过,第一次“弭兵之会”没有几年,晋楚就爆发了鄢陵之战。此战楚国失败,并两国的国际国内环境都没有发生改变,于是“弭兵之会”还是继续得实行。前546年,双方在宋国结盟,有14个国家参与,这是第二次“弭兵之会”。从此之后,中原地区在春秋时代基本没有发生战争了,战争转移到了晋国内部有以及东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