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于美国的基督教家庭,却从小对中国文化和佛教感兴趣,于是在硕士毕业后放弃大好的前程毅然剃度出家。
家人朋友不理解,甚至母亲扬言他不再是自己的儿子,但是这都没能影响他的内心。
剃度之后没有多久,他更是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不理解的决定,三步一拜走2600里地,只为了祈求和平。
48年过去了,如今的他生活的怎么样了?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了吗?
文本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章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请注意甄别。
恒实法师出生于一个普通的美国基督教家庭,他的原名叫克洛威利,父亲是一位资深律师,母亲是家庭主妇。
虽然出生在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家庭,但克洛威利从小就对汉语和中华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家里买了一台电视机,通过电视节目,克洛威利第一次接触到了汉字和中国的文化。
尽管年纪尚小,但他对汉字的书写方式和中国文化的神秘色彩产生了莫名的亲切感。
每当电视上出现汉字时,小克洛威利就会专注地看着,试图去理解和记忆那些奇特的方块字形。
有时候他甚至会拿起笔和纸,临摹电视上出现的汉字。尽管家人并不理解他对汉字的迷恋,但小克洛威利对此乐此不疲。
除了电视节目,小克洛威利还从图书馆借阅了一些关于中国的书籍,像《道德经》和《六祖坛经》就是他儿时阅读过的典籍。
尽管年纪尚小,克洛威利依然能从中获得某种独特的感悟。他觉得中国的文字和文化似乎与自己有种奇妙的缘分,给他一种"早已相识"的感觉。
这种对汉文化的好奇心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相反它变得更加浓厚了。
13岁那年,克洛威利开始自学汉语。每当课余时间,他就会钻研汉语的发音、语法和词汇。
尽管当时的学习资料并不丰富,但克洛威利却乐在其中,对汉语的热爱越来越深。
上了大学后,克洛威利的汉语水平逐渐提高。他先后在米德贝利学院学习东方文化、密歇根州奥克兰大学学习中文,最后到了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攻读东方语言系的硕士学位。
大学期间,克洛威利更是完全沉浸在对中华文化的学习之中,阅读大量的典籍,探究中国哲学的精髓。
大学毕业后,克洛威利本来有机会继续深造和从事研究工作,前程似锦。
然而,就在这个重要的人生关头,一个突如其来的事件,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71年,克洛威利的父亲因病去世。父亲的离世给克洛威利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他开始反思起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迷惘于生命的存在意义。
尽管母亲和家人给予了他极大的安慰,但他内心的困惑却迟迟无法解开。
就在克洛威利陷入迷惘之际,一个令他终身难忘的机缘出现了。
有一天,他和大学的室友联系上了,室友早已经在金山寺出家当了和尚,他指引克洛威利可以来金山寺见见自己的师傅。
佛寺内的庄严气氛让克洛威利心生向往,不久之后,他鼓起勇气去了一趟。
进入佛寺后,克洛威利被眼前的场景深深吸引住了。香火缭绕,佛像庄严,信众虔诚。一位身着袈裟的中年和尚在那里讲解佛法,语气亲切自然。
这位和尚就是宣化上人,金山寺的住持。
宣化上人接见了好奇心切的克洛威利,并为他做了一场开示。宣化上人循循善诱,详细解说人生的本质、快乐与痛苦的根源等哲理,启发他对生命及宇宙本体的理解。
克洛威利仔细聆听,慢慢放下心中的困惑和迷茫。
一碗简单的斋饭,让当时正陷入困境的克洛威利受到极大触动。斋饭虽朴素无奇,但其蕴含的智慧和理念,却如一盏明灯般照亮了他黑暗和迷惘的心灵。
从这一餐斋饭开始,克洛威利对佛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萌生了皈依佛门的想法。
从此,克洛威利开始追随宣化上人,亲近佛门,研习佛法。他阅读了大量的佛经典籍,并向宣化上人虚心请教。
在漫长的思考和准备后,克洛威利终于下定决心皈依佛门,开启人生的另一种崭新模式。
决心皈依佛门后,克洛威利遭到了家人的极力反对,尤其是母亲。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母亲无法理解儿子为何要放弃美好的前程,选择剃度出家。
克洛威利试图向母亲解释,佛法绝非迷信,而是一种深邃的人生智慧和修行之道。
但母亲由于固有的宗教观念,根本无法听进去。她哭诉着,希望克洛威利三思而行,不要做这种"糊涂事"。
除了母亲,克洛威利的亲朋好友们也都在劝阻。有的说他受了什么邪教的蛊惑,有的说他疯了,还有的说他将来会后悔的。但无论如何,克洛威利内心的决心从未动摇过。
"我已找到了人生的正道,佛法就是我一生的追求。" 克洛威利坚定地说,"我会放下一切,全身心地皈依佛门,修行解脱。"
看着眼前固执的儿子,母亲痛哭流涕,可是,克洛威利的决心已是坚若磐石,任何说辞都无法动摇他对佛法的虔诚信仰。
就这样,在家人的哀号声中,1976年,克洛威利在宣化上人的引导下剃度出家,法名恒实,正式皈依佛门,成为宣化上人的弟子。
剃度出家后,恒实法师彻底放下了过去的一切,开始了佛门的修行生活。
母亲因他出家而生他的气一直持续了很多年。每次回家,恒实法师都会劝母亲打开心胸,但她总是哭着说:"你已经不是我的儿子了。"
但是,时间终于冲淡了一切芥蒂。看着儿子坚韧不拔的修行,以及宣化上人对他的器重和赏识,母亲终于慢慢接受了现状,也渐渐理解了佛法的博大精深。
出家后的恒实法师,每天都在宣化上人的引导下勤修佛法。虽然生活清苦,但内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与喜悦。
随着对佛法理解的加深,恒实法师发愿要通过一次艰辛的朝拜之行,来锤炼自己的定力、忍辱和决心。
1979年,恒实法师向宣化上人提出了朝拜万佛圣城的愿望。万佛圣城是佛教徒朝拜的圣地,离旧金山相距约2600多里外。
恒实法师发愿要三步一拜的方式,徒步朝拜万佛圣城,用以修行。
虽然宣化上人劝阻说这条路太过艰辛,但恒实法师坚持要亲身体验一次,用来磨练自己的定力。最终宣化上人无奈地同意了,只嘱咐他当心保重。
就这样,恒实法师和恒朝法师从旧金山出发,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朝拜之旅。
一路上,他们三步一叩首,每天只能行走几里路的距离。炎热的沙漠,寒冷的山川,他都足足体会了一遍。
旅途中遇到许多艰难险阻,比如狂风暴雨、炎热酷暑、蛇虫横行等,但恒实法师都咬紧牙关,一一挺了过去。
而且,他还要忍受身体的疲累和路人的奇异目光,甚至嘲笑声一路相伴。然而,他从未动摇过。
就这样,恒实法师一路上跪拜、磕头,用自己的血淋淋的膝盖和手掌,一寸一寸地朝拜前行。一个多月过去,他已被曝晒得黝黑如煤渣。但内心的决心却愈发坚定执着。
两年多时间里,恒实法师走遍了美国西部大半个地区,从洛杉矶到拉斯维加斯,再到大峡谷,一路跪拜而行。
他时常受尽诽谤辱骂,但从未言退。偶尔也有善心人施舍食物,但都被他谢绝了。
任何语言都难以形容恒实法师当时的艰辛。但正是通过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修行,他在另一种层面上领悟了佛法的精髓。
这次漫长而艰辛的朝拜之行,不仅是恒实法师改造自己的一个重要契机,也让世人看到了佛门精神中难能可贵的忍辱品质。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佛教所倡导的"忍辱度"修行之道。
1995年,宣化上人圆寂离世,恒实法师被指定为万佛圣城的新任住持,正式继承了师父的衣钵。
这一重任不仅考验着他对佛法的理解和修为,更需要他有智慧和勇气,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佛法生动地弘扬开来。
接任住持后,恒实法师开始致力于推广佛法教育,让更多人能够系统地学习佛法智慧。为此,他自己攻读了佛学博士学位,全面研习佛教经典和教义。
毕业后,他开办了很多讲经法会,深入浅出地解说佛陀的教诲,广受教众欢迎。
但恒实法师最大的创新,是将音乐元素融入到佛法弘扬中来。他自己不仅学会弹吉他,还鼓励青年教徒们用流行乐曲来表达对佛法的理解和体会。
有一次,恒实法师邀请了几位年轻的吉他手到寺院做了一场音乐会。
通过抒情的吉他手法和歌词,他们生动地描绘了佛法的博大精深,以及修行者追求解脱的艰辛历程。现场掌声不断,很多年轻人被深深打动了。
他的宗旨就是要打破佛教被人误解为古板守旧的刻板印象,让更多现代人能真正体会到佛法的亲和力和人性化。
凭借智慧和创新的胆识,恒实法师让佛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前所未有的平衡。
在恒实法师的带领下,万佛圣城日渐兴盛,成为西方社会学习佛法的重要中心。无数人因为这里而走上了修行之路,从而让自己的生命获得新的价值和意义。
这一切,都源于恒实法师对佛法的虔诚追求,以及他勇于创新的胆识。正是有了他这样的传承者,佛法才得以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不断传播发扬光大。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传播佛法的精髓,他还多次远渡重洋,来到中国进行交流访问。
在北京、云南、四川等地,恒实法师参加过多次佛教论坛和研讨会,与中国高僧大德们进行深入交流。
这种中外佛教文化的交流,不仅加深了恒实法师对佛法的理解,也为两岸佛教界搭建了相互了解的桥梁。
而恒实法师终极的理想,是希望通过佛法来促进世界和平。他多次在公开场合呼吁,只有当世人互相尊重、包容,才能真正消除战争和冲突的根源。
在他看来,战争暴力根源于人们内心的贪嗔痴,而佛法的精髓就是帮助世人突破这些烦恼,以智慧慈悲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为了实现这一终极愿景,恒实法师可谓孜孜不倦。除了广传佛法以外,他还发起过多次和平请愿,号召不同文明、不同民族的人们共同参与。
无论是在美国本土,还是在世界各地,他都积极宣扬着互相理解、互相宽容的理念。
他希望通过佛法的智慧,帮助更多人突破对立和成见,真正做到"乐于同甘共苦"。
只要人人都怀揣着慈悲和智慧,这个世界就一定能够走向和平。这也正是恒实法师数次远赴中土,与佛教界同仁交流的终极目标所在。
参考资料:
采访视频:佛法到西方:恒实法师说姻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