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草原上的鬣狗和花豹是“仇家”,花豹捕到的猎物经常被鬣狗抢走。如果一对一,母鬣狗打得过花豹,公鬣狗打不过花豹;母鬣狗的体型比公鬣狗大。花豹是独居动物,独来独往独自捕猎;鬣狗是群居动物,是母系社会,母鬣狗说了算,公鬣狗在“狗社会”里地位很低,经常吃不上饭。
有个鬣狗群,捕捉到猎物,鬣狗女王和其他鬣狗大快朵颐;一只公鬣狗在旁边看着,希望母鬣狗们吃完后,自己能吃点残羹冷炙。鬣狗们进食完了,都吃得饱撑;那只公鬣狗上前,想吃点。可是,鬣狗女王不喜欢这只公鬣狗,就扑过去把它赶开。公鬣狗只得饿肚子,一连几次,母鬣狗都不让那只公鬣狗进食。最后,那只公鬣狗只得离开鬣狗群。
公鬣狗四处流浪,鬣狗的捕猎特点,群体作战才能捕到猎物;一只流浪鬣狗是很难捕捉到猎物的。公鬣狗只得捡的吃点腐肉。
有一天,公鬣狗望见一只花豹悄悄靠近羚羊群,准备捕食羚羊。花豹的捕食成功率为60%,捕食策略是靠近、潜伏、扑上去、追击;如果羚羊反应快、速度快,花豹往往无功而返。鬣狗知道这点,就绕过去,发出怪叫,把羚羊群赶到花豹的埋伏地。羚羊群跑过去,花豹跃起,轻松捕住一只羚羊。
公鬣狗跑过去,想吃点;但花豹不知道是鬣狗帮了它;而且,一只公鬣狗不是花豹的对手。花豹把猎物拖到树上,公鬣狗就站在树下。
花豹又一次捕猎,鬣狗继续帮忙,把羚羊赶到花豹潜伏地;花豹又轻松捕到猎物。这次,花豹明白了:是鬣狗的功劳。鬣狗过去吃点肉时,花豹没有把羚羊拖到树上,允许鬣狗吃。公鬣狗一个多月没有吃饭了,就饱餐一顿。
之后,花豹和鬣狗继续合作捕猎,捕猎成功率达100%。花豹和鬣狗成了好朋友,卧在一起。有一次,野狗群袭击花豹,公狗拼命赶跑野狗,身上多处被咬伤。花豹和鬣狗不仅仅是好朋友了,竟成了生死战友。
本来,鬣狗和花豹是仇敌,可现在成了好朋友;原因是合作捕猎,是合作伙伴,有一致的利益,所以成了朋友。印证了《孙子兵法》的那个说法:吴国人和越国人是敌人,一个吴国人和一个越国人乘船,遇到风浪,就一起合力划船,抗击风浪,同舟共济。鬣狗和花豹的情况,和《孙子兵法》说的一样。当一对敌人,有了一致的利益,完全可以化敌为友,成为朋友、战友。就像毛泽东和蒋介石,国共两党本是“仇敌”,日本人打进来后,有了一致的利益,又成了朋友。
罗斯福说的,“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唯一不变的,是我们的利益。”有的国家与国家,是敌国;可当他们有了共同的利益,就能成为盟国。就像越南与美国;这两个国家曾爆发战争,打的不可开交。而现在,好的不得了;因为他们有了一致的利益。
不仅国家和国家是这样,人和人也一样;互为仇敌的两个人,如果有了共同的利益,就有可能成为朋友了。比如说,他们的子女结为夫妻,就成儿女亲家了;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
相反,即使是好朋友,如果利益冲突,会反目成仇。有个乐队,两个男人争夺一个女人,成了仇敌,乐队也解散了。
所以说,“利益”太重要了;利益决定是朋友还是敌人。主观上的喜好,往往不是主要因素;利益是“敌对”,还是“一致”,构成了人与人、国家与国家关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