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王阳明齐名,为一冤妇硬刚大宦官王振,后因于谦之死心灰意冷

南松聊过去历史 2024-10-11 15:53:10

1441年明英宗正统年间,满朝文武大臣都在向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行跪拜礼,独有一人屹立不跪,只是拱了拱手,旁人都劝他别和王振硬来,他却说:

“拜爵公朝,谢恩私室,吾不为也。”

这个在权势滔天的王振面前唯一站着的人,就是明朝著名的大学问家,薛瑄薛德温,时任正四品的大理寺少卿一职。

一、无意仕途,被逼着参加高考,却一路中榜

薛瑄的父亲薛贞干了近四十年的县城教谕,就是教导主任,所以薛瑄从小就不愁没书念,而且嗜书如命,不愿考取功名,只想闷头做学问。

直到1419年家中碰上事儿了,30岁的薛瑄才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参加高考。

原来,薛贞担任教谕的河南许昌鄢陵县,好几年没出过举人和贡生了,如果今年再考个光头,那负责教育的薛贞,按律就得被发配边疆!

为了让老爸考核通过,薛瑄只好参加了高考。这一考不打紧,连中解元、进士,酷爱读书的薛瑄是无奈之下走出书房,步入政坛的。

这种被迫营业的书生,古往今来可能只有薛瑄一人吧。

但薛瑄绝对是个干一行是一行的优异人才,既然当官了,就要真正做实事。他做官正直不阿,两袖清风,经常为民请命,平反了很多冤案,是明宣宗、英宗、代宗时期口碑极佳的清官。

同时,薛瑄的学问也没耽误,他开创的河东学派被称为“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意思是和比他晚了100年的王阳明可以各占明朝文化界的半壁江山。

明朝后期的东林党领袖高攀龙更是直接说,明朝的学问思想,南方都是出自王阳明,北方都是出自薛瑄。

二、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冤妇,与王振硬刚,差点被砍头

1442年,张太后去世,内阁大臣“三杨”组合也相继去世或老去,明朝的朝堂从此进入了大宦官王振一手遮天的时期。

当时朝廷大臣当中管王振叫爸爸的不在少数,他的党羽遍布各个角落,其中也有不少“聪明”的正直人士。

薛瑄则是凤毛麟角的“不聪明”的正直人士之一,他选择了与王振全方位硬刚。

1442年,王振的侄子王山看中一名已故的锦衣卫军官的小老婆,但这名军官的原配贺氏说,三年孝期未满,小老婆不能与王山成婚。王山于是诬陷贺氏害死了丈夫,贺氏被判死刑。

时任大理寺少卿的薛瑄看到这个案卷后,感觉里面有冤情,就发回重审,王振一党虽多方阻挠,但薛瑄坚决顶住了压力,让那个素昧平生的贺氏得以冤情昭雪。

明朝的最高审判机构是大理寺,设正卿一名,少卿两名,薛瑄就是其中的一名少卿,相当于最高法院的副院长吧。

贺氏平反后,薛瑄仍然没完,继续追究审案过程中的渎职行为,这下子彻底把王振惹火了。于是,锦衣卫统领马顺(王振绝对的死党)、都察院都御史王文(上文说的那种“聪明”的正直人士)诬陷薛瑄受贿,薛瑄被打入死牢候斩。

含冤入狱后,来探望薛瑄的官员络绎不绝,见到薛瑄仍在坚持研读《周易》,无不钦服。薛瑄的三个儿子愿意一个代死,两个充军,来换取父亲的性命。

这一切,王振都看在眼里,但仍不为所动。《明史》记载:

系狱待决,瑄读《易》自如。子三人,愿一子代死,二子充军,不允。及当行刑,振苍头忽泣于爨下。问故,泣益悲,曰:“闻今日薛夫子将刑也。”振大感动。会刑科三覆奏,兵部侍郎王伟亦申救,乃免。

薛瑄即将被行刑的当天,王振突然看到身边的一个老仆人在抹眼泪,就问他为什么哭啊?老仆人哭得更伤心了,回答说:“我听说今天薛瑄大人要被处斩了。”

这下子王振彻底震惊了,他没想到薛瑄的名声会如此之大和深入民心。

于是,大快人心的正气压倒邪气出现了:

王振立刻宣布将薛瑄的案子进行重审。

恰好当时的兵部尚书王伟正在不停地上书替薛瑄求情,王振就坡下驴,把薛瑄贬为平民,释放了事。

三、救不得于谦,让薛瑄彻底心灰意冷

1449年,王振倒台,已经60岁的薛瑄得以平反,重新复出做官,继续不改刚正清廉的一贯作风,终于在68岁高龄时,被复辟的明英宗招入内阁。但是史载:

王文、于谦下狱,下群臣议,石亨等将置之极刑。瑄力言于帝,后二日文、谦死,获减一等。帝数见瑄,所陈皆关君德事。已,见石亨、曹吉祥乱政,疏乞骸骨。帝心重瑄,微嫌其老,乃许之归。

明英宗重新上位后,竟然杀害了明朝国之栋梁式的人物于谦,薛瑄力劝数次,试图挽救,却最终没有成功。这下子让薛瑄彻底失去了继续做官的动力,万念俱灰之余,选择了告老还乡。

1464年7月19日,盛夏,山西运城。薛瑄在家中感到大限已到,于是起身整理了一遍他的书稿后,趴在书桌前写下人生最后一首诗:

土炕羊褥纸屏风,

睡觉东窗日影红。

七十六年无一事,

此心唯觉性天通。

最后一个“通”字尚未写完,75岁的薛瑄已停止了呼吸。

这位学问与为官都令人肃然起敬的一代大家,起于书香,止于墨笔。

后记:明朝有“四大太监”之说,王振居首,其他是汪直、刘瑾和魏忠贤。这四人当中,汪直有点冤枉了,竟然和其他三个坏蛋齐名。

另外三个大坏蛋当中,王振其实相对来说,人品还算好一点的,毕竟没有特别特别的滥杀。

但他对明朝的危害性却稳居第一,“土木堡事变”让明朝的武将体系受到了致命的摧毁。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