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作者冯德祥
《杂诗》作者: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首诗,让我妻子想起她的第二故乡的兴凯湖,那是1969年的8月从北京到兴凯湖即黑龙江生产建没兵团四十三团即今天的兴凯湖农场。
兴凯湖因湖形如“月琴”,故金代有“北琴海”之称,清代后改为兴凯湖,是中俄边境的浅水湖。
当我们在五十五年后的今年夏天,我们又踏入了那青春时代的故乡,湖岗的两旁青青翠草映衬着多彩的小花,引来了美丽蝴蝶翩翩起舞。湖边的沙滩软软的,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五颜六色的小石头像是在诉说着美丽的传说。
盛夏时节,我陪同妻子这位曾经四十三团的老垦荒战士一路向前,经历舟车劳顿,我们踏上了兴凯湖新开流那片神奇而美丽的黑土地。
晨曦微露,我迫不及待地扑进北大荒之海——兴凯湖的怀抱。徜徉在湿地之中,一种生态大美、界湖大美、湿地大美的敬畏感油然而生。
远远望去,湖面浪花积聚着丰满的水珠,你追着我,我追着你,嬉戏着向前奔涌。一段波涛从高处跌落了,另一段波涛又卷起来,彼此呼唤着,牵扯着,或迎着旭日,或驮着晓月,一排排扑向岸边。
湖水之上,栈道曲径通幽,莫名的鸟儿啁啾跳跃,空气清新,沁人心脾。望湖亭、将军亭掩映在芦苇荡中,微风过处,时隐时现。蘑菇状亭子在湖中亭亭玉立,可与北海红树林的亭子相媲美,它们根植南北,远眺西东,风韵犹存。睡莲科的莲花泊在水面上,如同娴静的淑女,在水一方,把五彩斑斓的夏日装点得更加美丽。水面上,鹳鹤齐飞,翩翩起舞,虫卿鸟鸣,鱼翔浅底,真可谓万类霜天竞自由。
仿佛一首北大荒人的歌依旧响彻在耳畔,绵长悦耳,久久不愿散去。我眼前妻子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垦荒战士。乐观豁达、谈笑风生,让我为之动容。他们献了青春,献出青春的大爱情怀,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他们平凡的就像这兴凯湖水:时而水平如镜,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时而惊涛拍岸,后浪逐前浪,薪火相承、宠辱不惊。他们在四十三团兴凯湖时青春~像湖水中冲刷的贝壳,闪烁着大海金色的光芒;他们像湖水中冲涤的砂砾,甘当铺路石。他们誓言旦旦,振聋发聩。
有过辛酸的想家时眼泪,受委屈时的伤心,有过城市里的孩子受不了辛苦劳作,那时是一群十六.七岁的(今日称未成年)孩子,光阴荏苒,时光穿梭,你是否看到他们两鬓如霜的丝丝白发?你是否看到他们被岁月打磨的眼角那深深的鱼尾纹?你是否看到他们被工作和生活的重荷压弯的脊背?他们就是可敬可爱的一代北大荒垦的兵团战士,垦荒人。
王震将军开发北大荒纪念馆里,我看到了李准的那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亿吨粮、千吨汗、百吨泪、十吨歌,这是对北大荒开发建设史的最好得诠释和褒奖。耕作在广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现代化的城镇里,是他们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披荆斩棘,才有农场今天的繁荣与富裕、文明与和谐。他们把洪河农场从往昔的萧索变成今天的繁华,把昔日的涝洼塘变成今天的米粮仓。
兴凯湖水涛声依旧,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湖水作证,北大荒精神薪火代代相传。无论走到哪里,兴凯湖都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你的明天必将更加灿烂辉煌。
今日来到这妻子曾经的兴凯湖四十三团,兴凯湖浩渺无边,鱼跃鸟翔,这里有太多景致让人回味。但静下心来品味,面积达4380平方公里的兴凯湖给我的终极印象就四个字:水阔天高。
而我是第一次见到兴凯湖,惊讶发现其辽阔、浩瀚。这不就是海吗?鸥鸟在飞,白帆在动,波涛似雪,无边无际。汽车在大、小兴凯湖之间的湖岗上行驶,密林空隙处不时闪现出波光粼粼的湖面,好像总也走不到尽头。站在湖岗上眺望大湖,远处的地平线云水相接。天是蓝色时,水也是蓝色的;水是青色时,天也是青色的,让人很难辨清湖水与天空的分界线在哪里?人在此时,精神容易变得恍惚:仿佛自己也是一只有翅膀的鸟儿,在浩荡的大湖上空翱翔,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夏日兴凯湖之行,虽然返回北京但难忘的一代垦荒人的情怀。
老屋,池塘,青石板小路,在这一季的绵绵微风中,显得那么温馨,那么怀旧。
微风轻轻穿过红尘俗世,相遇的风花雪月,或真或假,都迷乱了曾经的纯真。
无论是苦心找寻,还是途中偶遇,那些美好的人与事,都要倍加珍惜,别奢望下一站还有原样的风景,错过的东西或许就是无期。
我们垦荒人的心仍然没有离开兴凯湖四十三团那片土地。
我们又来了,五十五周年的八月二十五日,当年我们这一代垦荒人,当年的兵团战士又聚到了一起,北京天坛公园。
五十五周年……
晨曦微露,天边初染云霞,似是古人遗落的胭脂,轻轻一抹,便醉了这凡尘俗世。古道上,青石板上还残留着昨夜的露珠,晶莹剔透。一缕轻风拂过,带起衣袂飘飘,也吹散了心中的尘埃,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去聆听那些被岁月遗忘的低语。
文章作者介绍
冯德祥,1953年生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年青时就酷爱文学创作,并发表过很多文学作品,而且涉猎颇广,对中国画、西洋画、文学创作、美学方面理论研究均有一定造诣,尤其书法及绘画功底扎实,能够表现多种语境与题材。受过书协秘书长及欧阳中石老师指教。绘画受过大写意画家陈硕石,刘冠廷,白石先生后人及孙菊生和山水画家周元亮等多位大师的指教。后因工作关系放笔三十年,近年来退休又重新拾笔,坚持“取法传统,外师造化”的创作理念,经过长期艺术实践,提出了“真性情、善表意、美与共”三位一体的做人为艺主张。
现为文化旅游部中国文化研究会会员,北京中国书画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