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八旗“都统”是多大官?“都统衙门”是干啥的?

清浩谈军事 2024-07-30 21:43:32

北京西城区(原宣武区)新文化街137号,有一个“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遗址。就在新文化街西口不远路北街旁,并不起眼,不过大门看着挺气派,不开放,里面就是一个大杂院。门边墙上挂有文物保护牌和说明标牌,从这路过的人也都不注意。

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

文物保护牌

文物说明牌

精致的雕花门楼,依稀看到当年的气派

屋脊上还有蹲脊兽

大门开着,门口没人。一辆破三轮,一堆杂物盖上张塑料布。感觉就像过去破落户地主家似的。咱往里进去看看——哎,里面本来应该挺宽敞的地方,两侧都是各种临时搭建的建筑,成了窄窄的夹道了,地上堆放不少快递。一看这光景,我也没再往里走。

门口有点乱

里面可够窄的,对面来人都得侧身

都统衙门是干啥的?说明牌写着“给旗人分发钱粮等”。写的人看来不太了解八旗制度,这都统是干什么的恐怕都不清楚。下面咱把这“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分解为四个词来看看:

1.镶红旗——清八旗之一。八旗是满清独特的兵民合一组织,最大单位为“固山”。最初一个固山的兵力约为7500人。为了便于识别,每个固山的旗帜颜色不同,最初为黄、白、红、蓝四种颜色。随着女真各部的统一,人口兵源的增加,最主要是军事上的需要,努尔哈赤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又增编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满语固山译成汉语为“旗”,因此称为“八旗”,即: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

2.满洲——镶红旗下的满洲。随着满洲的实力不断扩大,皇太极时,又增编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旗色、建制与满洲八旗相同。这样,八旗每一旗下都包括满洲、蒙古、汉军三个部分。

3.都统——八旗固山的首领(统领)为“固山额真”,汉译为“都统”(dū tǒng)。

4.衙门——旧时官署,即政权机构的办事场所。清代八旗都统在京师的公署。

那么“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就是清代管理京师镶红旗满洲事务的办事机构。雍正元年(1723),清廷在京师设立八旗都统公所衙门,统辖京城各地八旗军民政务。其中,镶红旗满洲、蒙古、汉军都统衙门,最初在石驸马街(今新文化街)南侧,满、蒙、汉的都统衙门同址。雍正六年(1728),迁至北侧,即今天新文化街137号。光绪中期,蒙古和汉军衙门迁出,只留下满洲衙门。

作为八旗军事组织的统领,都统首先是军事长官,他不仅负责民事,更重要的是负责旗兵的平时编练,战时征召出战。都统衙门就是都统的办事机构,也是指挥机关。古代的办事机构都比较精干,不像现在机构繁杂人浮于事,一个足协就能有30多个正处级处室。不过即便如此,据史料载这镶红旗都统衙门有房屋104间,有相当规模了,也说明其职责和权限之大。如果光是分发钱粮,那不成了街道办事处或居委会了吗?你真把都统当成街道办事处主任了!

实际上,这都统和驻防将军(八旗官名,与都统职权相当)都是八旗武职,品阶极高,与绿营提督都为从一品,与总督同阶,而各省巡抚和各镇总兵才是正二品。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新军官制改革,实行新的军阶等级,上等第一级为“正都统”,当时清军提督、都统、将军等职都为正都统。这一官阶后来演变几易其名,民国元年(1912年)正式定名“上将”。你说哪有上将街道办事处主任呀?

辛亥革命后,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废置。民国初年,此处曾为“八旗王公世爵清理京兆旗产代办处”,后改为文兴小学。据有关资料介绍,在上世纪30年代,“镶红旗满洲都统衙门”2000多件档案文物流入民间,后辗转流落至日本,进入东洋文库。新中国成立后文兴小学并入新文化街一小,现为民居大杂院。1995年和2004年,曾对部分文物建筑进行过翻新修缮。2007年公布为北京市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侧面看更乱

镶红旗铠甲

当年满洲镶红旗部队进京后,驻地就在今天的闹市口一带。清朝初年八旗军队正是春风得意,趾高气昂的时候,三日一小操,五日一大练,演练前都要整队经过都统衙门检阅,然后向西出宣武门,进校场口操练。当先一杆大旗,上挂镶红旗,旗兵个个生龙活虎,人腾马跃。这都统衙门想必也是冠盖云集、威风八面。想起辛弃疾那句词:“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吐万里如虎。”而如今,咋破烂成了这个样子?真是时过境迁,不复当年了。亏得还是文物保护单位呢,门口就不能收拾利索点吗?当然,如果作为古迹遗址整修开放就更好了。

4 阅读:3595
评论列表
  • 明朝的呢?在汉人话事的时代老是拿异族杂事来乱炒有意思么?

  • 2024-08-20 13:59

    总督不是从一品吧,挂兵部侍郎衔才是从二品!巡抚挂御史衔是三品吧

    月关 回复:
    胡吊扯,总督本身就是正二品,为了便于调动地方绿营,一般都挂兵部尚书衔,为从一品。与驻防将军、都统、各省绿营提督同秩。
  • 2024-08-06 22:29

    韦都统[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