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划往事】张明福:临邑县历史之根在济阳

禹贡怀旧 2024-12-18 12:58:37

德州市的临邑县与济南市的济阳区是距离最近的邻县,历史上曾长期为一个县,名称就叫临邑县。直到金天会七年(1129),从临邑县中分出济阳县,原临邑县就变成了济阳、临邑两个县。但分县之前的临邑古迹却大部留在了济阳县,所以说临邑县历史之根在济阳。

1.金代从临邑县分出济阳县

金代之前,济阳临邑两县本为一县。金天会中,女真统治者为了管理方便将临邑县新分出一个济阳县。万历《济阳县志·艺文志》所载金棣州司理参军何弼于天眷元年(1138)所撰《济阳县创修县衙记》说:“宋启兵端,天下骚动,啸叛圜视而起,燬郡版县,千里无完闾,兹镇亦在煨烬之域。大金之师已下淮北,肇建节制司付以靖乱事。念齐之临邑,榛莽(丛杂的草木)弥望(满眼的),盗得孽芽其间。境环数百里,非一令所能经略。议分所部为镇御计,具兵未可弥,待馈东北。顾此地为要津,距河才步武耳。即足分制奸宄舢舻檥(舣)岸装发,军食计晷可办。于是请命三师,析临邑封圻(封畿。疆土)之半,即其地为济阳县,而标杆之名移与职方氏。实天会七年(1129)冬十月七日也”。

2.隋唐临邑县城在今太平镇庙廊管区的大小邿城村

清乾隆《济阳县志·舆地志》:“临邑故城,在县西南境,宋武帝于隰阴县地侨置临邑县,隋唐因之。《隋书地理志》:临邑有鹊山,有隰阴城。唐《元和郡县志》:黄河在临邑县北七十里,是临邑县在鹊山之北,而古黄河之南。县本析临邑县地所置,故城在其境内。旧志云:县西二十五里有故城,疑即临邑城也。邑志讹为邿城。”隋书·地理志》:“齐郡,旧曰齐州。祝阿、临邑、临济,开皇六年(586)置。清代济阳籍学术大师张稷若对临邑古城方位有过明确论述。他在《蒿菴闲话》卷第二之231中说:“(济阳)城西二十五里有废城故址,周四里许,人以为邿城。其旁累累高塚五六,俗即以邿王坟,皆承讹习舛,转生支节者矣。尝思今之济阳,固临邑之东西图也。自临邑之东西图,以求当时临邑(犁丘)之县治,当不出此数十里内矣,而它处不闻有城故址可按验(即查验)者。窃疑此城殆(差不多)故临邑城也。安得塗泥榛莽中突出片石,以证吾之言乎!”清末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济阳县》,则考证为著县故城应在今济阳县城西20公里的店子乡邿城村,并说“近志以曲堤镇或回河镇当之,皆非是”。1985《济阳县志》主编李惠广先生在《著县的由来及其他》一文中支持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的说法。本人在研读乐史《太平寰宇记》后,觉得张尔岐先生的怀疑是对的,济阳城西邿城村一带土丘就是秦汉著县治遗址。

3.宋代临邑县城在济阳区的孙耿镇

道光、同治《临邑县志·地舆志上》:“宋建隆元年(960),河决公乘渡口,移县治于孙耿镇。后割入济阳县。今犹有临邑文庙故址。”《宋史·志第三十八·地理一》载:“临邑,中,建隆元年(960),河决公乘渡口,坏城。三年(962),移治孙耿镇。政和元年(1111),升为望。”临邑县城今址是不知移建于何年何代,但是从济阳县孙耿镇迁移而来毫无疑问。从孙耿镇街道地理面貌和出土文物看,临邑县城在孙耿镇的历史应该会有一段时间。

4.新市镇是元代由临邑县划入济阳县

位于济阳区西北五十余里的新市镇,元代之前曾是临邑县所属。道光、同治《临邑县志地舆志上》:“新市镇城,《金史·地理志》说临邑有新市镇,盖南北朝时曾侨置中山国之新市县于镇,故名。元至元二年(1265),割入济阳县,今镇在(临邑县)邑东南四十馀里”。

5.仁风镇曾是汉代马防城

位于济阳区东北部的仁风镇与临邑县历史也有关系。清乾隆《济阳县志·舆地志》:“马防城,在县东北境。按《后汉书》:建武三十年(54),封刘兴(先北海靖王,后封为鲁王)子刘复为临邑侯。原注:临邑县属东海,故城在今济州东,亦名马防城。宋武帝初,立东魏郡,治马防城,后改治台县城。马防本在临邑东南,割入县境,今县东六十里有仁风镇城,相传即其地。汉曰马坊,宋以后作马防。洪武元年(1368)设巡检司,八年(1375)裁革。”

具有千年历史的临邑县,由于众多历史古迹遗留在邻居济阳区境内,不管今人怎样叙述其金代之前的历史,总都是显得有些尴尬。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