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不起来走不了路,却查无病因,得留神可能是癔症带来的运动障碍

白影梅的笔记 2024-04-22 04:57:54
癔症,也称分离转换性障碍,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癔症主要表现为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其中的转换症状是由于精神刺激、情绪反应后出现的各种躯体症状,患者常常出现莫名其妙的躯体障碍,但是却查无病因。 来自文山的小潘今年16岁,正在读高二的他突然于9月时出现双下肢麻木、乏力,不能独自站立、行走等症状。家人带他到当地医院就诊,检查后下肢肌肉和骨头等未见明显异常,在经过一定治疗后症状得以缓解,随即出院返校上学。 然而,返校不久后,小潘却再次出现了下肢麻木、乏力等症状,站立、走路都需要人搀扶,无法正常进行学习生活。家人在多方打听后,十月初辗转来到昆明南大脑科医院寻求进一步治疗。 来院时,由于站立、行走不便,家人只能用轮椅带小潘出行。白影梅主任接诊后,安排小潘进行了系统的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小潘的大脑和其他身体部位并没有器质性病变,并结合心理沙盘分析,诊断其为分离转换性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癔症。白主任表示,小潘正在上高二,马上面临高三考大学,由于学业紧张、父母期待过高,多种心理因素导致出现了精神障碍。 找对了病因就能对症治疗,白影梅主任为小潘制定了药物+心理的综合治疗方案。经过系统的治疗,三天后,小潘肢体乏力、行走不能的症状就基本消除了,不但能行走自如,还能在走廊上奔跑了。 插入视频 专家解析: 癔症的主要表现为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两种: 1分离症状的主要表现: ①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至少有两个且相对持久的身份或互不联系的人格出现,它们交替控制个体的行为。该类患者通常伴随重要事件的记忆障碍。 ② 分离性遗忘症:表现为无法回忆起更为广泛的重要的个人信息,如遭受过性虐待的孩子常常忘记“我是谁”。同时包含分离性漫游,即似乎有目的地旅行或与遗忘身份及其他个人信息有关的流浪。 ③ 人格解体:持续出现不真实、分离或与自身或身体疏离的感觉,常常感到自己是自身内部心理过程的外在观察者,感觉和周围环境不真实或者隔着一层薄膜。 2转换症状的主要表现: ① 运动障碍:可表现为动作减少、增多或异常动作;偏瘫,检查不能发现神经系统损害;站立、行走不能等。 ② 痉挛障碍:由于情绪激动或受到暗示时突然发生,缓慢到底或卧于床上,呼之不应、全身僵硬、肢体抖动等,无大小便失禁。 ③ 抽搐大发作:发作前有明显心理诱因,抽搐发作无规律性,没有强直阵挛期,常为关节处伸直,拇指内收或全身僵硬,呼吸加快,无尿失禁,不咬舌,发作时瞳孔大小正常,由于症状与癫痫发作类似,常被误以为是癫痫。 ④ 各种肌张力紊乱、肌无力和舞蹈样动作。 ⑤ 听觉障碍:突然听力丧失、失语、失声,但检查正常。 ⑥ 视觉障碍:表现为弱视、失明、单眼复视、视野变小等。 ⑦ 感觉障碍:躯体感觉缺失、过敏或异常,特别是皮肤局部敏感。 白影梅主任提醒:面临中高考的学生,特别是很多性格内向的孩子,在面对学习的压力和家长的期望时,患癔症的案例比较多。在发病初期,孩子会出现睡不好觉、容易烦躁、开心不起来、心慌胸闷等症状,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无法调节时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3癔症该如何治疗? 癔症的症状是功能性的,因此在治疗上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以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心理治疗:以暗示疗法、个别心理治疗、分析性心理治疗等方法,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病因对自身健康的影响,帮助患者排解内心的痛苦和愤懑。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个人的病情,给予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对症治疗。 家庭护理:家庭成员应该积极配合患者治疗,详细记录患者病情发展,多与患者交流沟通,鼓励并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自信。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