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这些村,太出彩了!

义乌商报 2024-08-28 07:33:15

参加热血沸腾的“村BA”、在家门口听“乡村音乐会”、广场上看场露天电影;去烟火市集品尝儿时的味道……暑假里,文化在阡陌间散发着独特魅力,映照出义乌乡村的繁荣景象。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乡村文化资源如何活化利用?如何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年来

义乌持续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

开展人文乡村建设

因地制宜做好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大文章

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

文化振兴发展之路

资料图

激活本土文化 打造“一村一特色”

“小山村里来了英国剑桥大学的文学专家!”8月初,一场国际儿童诗学术对话会在雪峰文学馆举行,众多儿童诗人和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赤岸镇神坛村,共话儿童文学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法。

占地3500平方米的雪峰文学馆是一家根植于地方文化与个人生涯的乡村博物馆,自去年6月3日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近4万人次。冯雪峰故居讲解员冯秀花见证了村庄的变化,“不但有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来村里参观游览,还有很多本地人也放下筷子、带着孩子,在茶余饭后走进村史馆,真正沉下心来去了解生活的这片土地。”

资料图

在上溪镇“十里桃花坞”美丽的风景线上,斯何村积淀了深厚的“双溪文化”。斯何文化发展促进会会长何钢民回忆,去年10月21日至24日,斯何村上演了一场又一场传统文化盛宴:迎猪羊踩街巡游盛大热闹,祭祖仪式隆重庄严;三天四夜七场经典浙婺大戏,让村民和赶来的戏迷过足了瘾;双溪文化书法作品展,篆、隶、楷、行、草等作品竞相争辉……“这场庆典活动一下子就把‘千年古村’的名气打响了。自此,我们村形成了有辨识度的人文记忆。”何光华介绍,斯何村一直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发展“双溪文化”,并以“一年一本书”的形式记录和传承各类文化成果。

资料图

一村一特色,村村不重样。赤岸镇雅治街村在全省率先推行古村落“微改造”,深挖“历史文化+”,形成差异化乡旅发展格局。义亭镇缸窑村秉持“从保护中发展”的理念,传承“窑、陶、酒、戏”主题文化,将现代农业与古村文化结合,推进乡村不断发展;陇头朱村大力建成家风博物馆、院士文化馆、索粉非遗馆等,延续村庄的文化根脉。佛堂镇倍磊村保存着上百座完整的明清古建筑,在错落有致的曲径花窗、亭台楼阁间,不仅传颂着戚家军义乌兵保家卫国的佳话,还演绎着孝义“千人长桌宴”“百工坊”研学等文化赋能的新故事。

近年来,我市加大保护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力度,把乡土特色文化融入乡村建设,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更好延续乡土文化根脉。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名村各1个、中国传统村落13个。在广袤的乡土上,“花开四季”“蒲公英”等公益培训项目、“艺术乡建·与你乡见”“义乌节拍——乡音音乐会”等送戏送展下乡活动、流动书场、望道书场等演出遍地开花。

招引新兴文化 助力产业焕新生

“4年前,村两委主动谋划,牵头组织村民众筹了36间小木屋,将肉饼、豆腐包、土馄饨等30余种本土特色美食集中经营。通过多年运营,打造了‘妈妈的味道’美食街这个创业服务平台。”李祖运营团队负责人金靖介绍,村里还将推出“李祖一饼一包一面”特色礼盒,让天南海北的人都能品尝义乌传统风味。

李祖村是“千万工程”的践行者,更是受益者,乡村面貌日新月异。2020年,村里创新开展职业经理人运行新模式,招才引智加强产业孵化,陆续吸引265名青年创客进村发展,因地制宜引进培育了66个农旅文创新业态,增添了不少特色鲜明的文化空间和艺术场景,全村农创项目累计带动消费超5800万元。筑巢好风景,引来好经济,迈向好生活。如今的李祖村已然将曾经的宣传词变成了实景图。

资料图

吴晗故里——上溪镇苦竹塘村文化底蕴深厚,发展势头强劲。村庄的发展方向定位为“艺术乡见”,旨在通过艺术与乡村的结合,致力打造一个集艺术、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乡村综合体。计划从盘活“相亲文化”开始,为年轻人提供“一条龙”婚庆服务。眼下,村里正在着手布局婚庆的全链条产业。此外,核心区域还将大力发展工艺美术、文创街区等文化艺术产业,不断提升游客的艺术体验。

资料图

赤岸镇莱山村将文化艺术与乡村建设深度融合,依靠市内摄影、绘画、戏曲等文艺界力量,大力发展乡村艺术类旅游项目。截至去年12月底,摄影露营基地接待游客约4.5万人次,营业额约180万元。福田街道江北下朱大力发展网红文化,并以“电商+文化”模式让特色产业更“出圈”。目前,江北下朱新零售市场已有1000多个社交电商品牌,持照市场主体6000余家,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网红在村里扎根。佛堂镇钟村以画里南江为依托,深入演绎了“浪漫钟村,钟爱一生”的浪漫文化,多次举办七夕文化节,积极引进民宿、咖啡、农艺等乡村文化产业。该村的文化产业收入已占村集体收入60%以上,乡村文化产业年经营收入达200万元以上。

“让乡村文化‘活’起来,需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把乡村文化与现代文明要素、农村农民发展需求等结合起来,不断赋予乡村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表现形式。”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壮大人才队伍 扎根乡村育文化

乡村文化振兴,关键在人。在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农民既是受益者,也应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只有坚持农民唱主角,不断提高其参与度,同时吸引一批乡土文化人才、培育群众文艺团队,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才能让乡村文化具有持续发展的澎湃动能。

资料图

如何壮大文化振兴的人才队伍?市政协委员董海宁经过调研后提出了建议,首先要强化文化人才队伍培育。不断健全文化人才“选管用育”全链式机制,重点引培文化专业人才、学科带头人、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扶持文化领军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化名家工作室;开展“百千团队”下基层行动,培育百名文化能人、百支基层文艺团队、千名文化志愿者,带动文体队伍整体水平提升;还可以通过设舞台、建平台、给政策、给荣誉等方式,充分调动群团组织、文化社团、公益组织、教培机构的文化创造力。

其次,在推进公共文化优质共享中,公共文化队伍建设要更有力度。董海宁认为可以通过理顺基层文化工作机制,补全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队伍体系;还可以招引有业绩有实力的专业团队,切实提高大型文化场馆的运营能力、使用效率。通过政府购买、公建民营、补助奖励、公益众筹等多种方式,带动社会力量投入文化项目。鼓励文艺社团、表演团体、名师名家,通过招标托管、驻站加盟、工作室挂牌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运营。同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村居、进课堂、进生活,开展金台拳、龙虎大旗等非遗展演,开办百子灯、木活字印刷术等非遗培训,培养一批婺剧、非遗领军人才。

作者 | 左翠玉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