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印钱时代!经济目标出炉,央行态度大转弯,迎接休养生息之年

蓝白侃楼市 2023-10-11 17:14:07

大家好,我是蓝白。

我们聊聊最近几个值得关注的动向。

第一,3月5号,今年工作报告的GDP增速目标出来了:

5%。

5%的增速目标很务实,比很多机构预测的要低一些,甚至比去年5.5%的目标也要低。

城镇新增就业目标12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CPI涨幅3%左右。

失业率跟去年一样,都是5.5%。

就业人数目标比去年多了100万人,显然有今年1158万大学毕业生的原因。

物价涨幅跟去年目标一致,都是3%。

后面咱们再详细聊,为什么复苏的2023年各项目标,对比去年严峻形势下的目标,甚至还显得保守了。

第二,央行的表态和货政报告。

3月3号,在“权威部门话开局”的发布会上,央行行长和副行长都出席了,他们说了以下几句话:

1,“我们的存款保险,能够为99%以上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障。”

这是让大家对存款放100个心。

2,“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工具。”

关于降息,“目前的实际利率是合适的。”

关于降准,“2018年到现在降准了14次,这种方法更有效。”

个人理解,短期不会降息,就算有动作,也只会是降准。

3,关于房地产,前两年的集中爆雷,是开发商长期举债的经营方式,导致从“高血压”变成了“中风”,供需两端出了很多政策,已经明显改善。

话外之音,支持房地产的政策牌,快打的差不多了。

4,关于物价,虽然通胀已经稳定在2%,但还是要警惕衣食住行大涨。

以上对利率、物价、房地产的表态,是有前兆的。

前段时间,央行发了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与上季度的货政报告相比,措辞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可以当做2023年经济的风向标。

第三,经济数据的喜和忧。

3月1号,终于等到了一个2023开年我个人觉得最重要的数据:

2月份的PMI。

为啥这个数据重要?

一方面,PMI的涵盖范围极广,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全都包括在内。

除了官方发的PMI,还有财新PMI。

前者调查范围广,覆盖全国体量巨大的央国企。

后者抽样范围虽然窄,大多是东南沿海的制造业民企。

这个数据相当于给经济做了个全景扫描,哪里健康,哪有毛病,一目了然。

另一方面,去年12月份大家都在发烧,没意义。

1月份是春节,时间比较特殊。

只有2月份,才能真实反映复工复产的含金量。

今天,咱们就从PMI聊起,都在说复苏,眼下的经济究竟走到了哪一步?为什么央行最新的表态和货政报告,态度出现了大转弯?为什么说一片乐观的情绪下,今年GDP目标,就业,物价这一组数字反而显得很务实?

因为,事实远比表面上看起来更复杂。

先说PMI。

大概扫一遍之后,你会发现数据简直好的不得了。

制造业PMI比1月份上升2.5个百分点,达到了52.6%。

这个数字,创出了2012年4月以来的新高。

下面几个分项指数,生产、新订单、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全都在变好。

非制造业里,服务业PMI升到了55.6%,建筑业PMI涨到了60.2%。

要是对官方PMI有疑问,再看3月3号发布的财新服务业PMI,直接涨到了55。

企业接到的新订单增速,创2021年5月以来最高纪录,服务业的就业指数,创出了2020年11月以来最高纪录。

再看一些更具体的数据。

比如,衡量生产端的关键指标:发电厂的日耗煤量,创出了历史同期的新高。

截至2月22日,沿海八省煤炭日耗高达209.1万吨,而2017-2022年同期均值,只有143.5万吨。

还有出行,2月份大中城市的拥堵指数,已经明显超过了2019年。

2月17号这一天,上海地铁客运量达到1194万人次,创出历史新高,广州达到983万人次,深圳达到848.73万人次,同样是历史新高。

总之,单纯从数据来看,形势不是小好,是大好。

可能肉眼可见的各项数据在变好,才导致了央行的态度,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上次的货政报告里,说的是“加大实施力度”,这次变成了“精准有力”。

还加了一句:

“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波动”。

这意思再明显不过了。

2022年是特殊的年份,4月疫情扩散、7月地产停贷、10月大会、11月理财赎回。

急症要用猛药,大幅降息,是不得已而为之。

去年使劲印钞,却没有贷款需求,造成了一个后果:

大量的钱,淤积在银行手里。

银行之间借钱的成本,也就是市场利率,比政策利率要低的多。

因此产生了巨量的资金空转,银行票据冲量,硬着头皮完成放贷任务。

当降息已经无法完成既定的目标,所以在经济指标明显好转后,今年的货政报告专栏里,意味深长说了一句话:

“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

这么来看,3月3号行长和副行长对利率、房地产、物价的表态,也就不奇怪了。

降息的空间几乎没有了。

房地产该出的政策也出的差不多了,看3-5月份能好转到什么程度。

物价现在没涨,不代表以后不涨。

我们正在悄然告别,超级宽松的印钱时代。

而今年工作报告的目标,告诉我们的重点是:

不要被各种各样的利好,强劲复苏的指标,盲目乐观的信息冲昏头脑。

看看现在我们周围的人。

房产中介又开始在朋友圈嘚瑟了,股民又忍不住开始氪金了。

搞培训的,卖药的,搞信用卡的,搞各种贷款的,又开始冒头了。

不管你是做生意还是上班的,只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

经济在复苏,生活变好了吗?

似乎并没有。

信心的创伤,不可能在短短的一个月就修复。

更重要的是,数据并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强。

华创宏观张瑜的报告说,今年春节在1月22日,2011年以来,只有2012这一年的春节比今年早。

春节偏早,就意味着1月PMI读数肯定会偏弱,2月自然就强了。

如果统计2011年以来,2月PMI与1月PMI之差,春节在1月份的时候,差值是0.17%。

春节在2月的时候,差值降到了-0.4%。

报告还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视角,可以解释为啥2月份的出行情况,比疫情前还强。

放开之后,很多人提前返乡,居家养病,集中在12月下旬到1月上旬。

如果观察29城地铁客运数据,节前(1月1日-1月21日),客运量同比降幅-12.3%。

节后(1月22日-2月27日),客运量同比达到了17.1%。

也就是说,大家积攒了三年的返乡情绪,加上提前回家等阳康,造成了比疫情以前更多的返乡客流。

等到春节结束后返城,拥堵肯定也比往年更猛烈。

强度爆表的出行拥堵数据,只能说明这次春节与往年截然不同,并不能作为2023年经济超强的证据。

还有,统计局调查中,反映订单不足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占比,仍然超过了50%。

这已经是连续8个月,需求不足占比超过50%了。

正因为PMI数据表面强,根基弱,才造成了市场的情绪、央行的货币政策、工作报告的目标,这三者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倾向。

个体和市场的情绪,往往是顺周期的,极端的,二极管的。

要么,是浇一盆凉水就觉得是世界末日,固执的把一生都活在2022年,甚至认为一年比一年更差。

要么是给点阳光就灿烂,刚松开脖子,就开始吹捧楼市狂飙,基建狂飙,旅游狂飙,新能源狂飙。

刚解除裁员危机,就觉得到处都是机会,自己有天大的本事没施展,同事老板朋友亲戚都看不顺眼。

我们都需要走出自己的信息茧房。

与市场的乐观不同,央行的态度,工作报告的目标,是把2023定义为“休养生息”之年。

经历了迫不得已的货币开闸,没有必要再动用连续降息这样的超常规刺激手段。

经历了2022年的低迷,经济好不容易有一点起色,一味的追求GDP高增速太虚了。

还不如多一些就业岗位,稳定肉蛋菜的价格,才是务实的选择。

所以,2023年,可能是过去十年以来,最平淡且珍贵的一年。

没有各种码干扰限制,没有印钱大放水,没有暴增的专项债,没有对互联网房地产过度的打压或刺激。

平平淡淡,自然而然。

套用那句话:

生活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