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遗产有多强大?后代吃了1000多年,第29代孙比李嘉诚还富

哄动这史记 2024-01-31 14:17:29

提到包拯,你的眼前是否会浮现这样一个人物?

他脸庞黢黑,额间还点缀着一个月牙,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个铁面无私的清官。

确实,无论是在民间传说里,还是在如今的电视剧中,包拯都是以这样一个“黑脸包公”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但正史中有关包拯的记载,却和人们的印象大有不同。“黑脸包公”的脸其实一点儿也不黑。

而且包拯去世之后,家人为了防止盗墓贼盗墓,竟然直接抬出了21口棺材。就在人们以为真正的棺材只有一个,其他棺材里装着的是金银财宝时,包家人却做出了令人震惊的行为。他们将剩余的20口棺材都送给了贫苦老人!

包家人的义举人人称颂,但却很少有人知道,早在去世之前,包拯就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

如今,包青天的后代已经遍布全国各地,其中一个更是成了世界闻名的富豪。

那么,正史中的包拯究竟是什么形象?他留给子孙后代的遗产到底是什么?

29岁中进士,39岁才当官

包拯并不像民间故事中所编的那样出生贫民人家,反而是生于庐州合肥的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父亲包令仪就是一个大才子,24岁时就高中进士,也是先后担任了许多重要职位。

包拯家里只有自己一个孩子,他从小读书发奋图强,在29岁时中了进士。高中进士之后朝廷就得授官了,也就是要给他分配一个工作岗位。

包拯运气不太好,朝廷给他分配的工作是建昌县知县。这建昌县离家实在是远,将近四百公里,这个距离放到今天可能坐高铁一个多小时就能到。

但放在那时候,包拯如果真的赴任,每到逢年过节要想回家一趟,没个十天半个月的可是不行。

最关键的是,包拯的父母年事已高,他们希望儿子能在身边。包拯也非常有孝心,上书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

宋朝的吏部选官制度也非常人性化,看在包拯实在有孝心,就给他调到了和州。

可能是人老了就会有一种预感,包拯的父母还是不愿意他离开。包拯于是毅然辞去官职,回到家乡陪伴赡养父母。

没过几年,包拯的父母就相继离世。

包拯实在是伤心,于是就在父母亲的坟墓旁边搭了一个草屋,直到三年期满,他还是在父母的坟前守孝,不肯离去。

家乡的父老乡亲们都忍不住过来劝他,一连劝了好几次,包拯才决定离开家乡到京城等候朝廷授官。

此时是景祐四年,距离包拯考中进士竟然已经过了足足十年。也就是说,包拯从29岁到39岁,一直都待在家乡。

机智断奇案,清廉包青天

包拯进京之后没多久,就轮到了一次授官,这次朝廷给他分配的岗位是天长知县。包拯二话没说,背上包袱就去了。

刚上任没多久,包拯就遇到了一件棘手的案子。这天,包拯正在县衙处理公务。一个农户披头散发,慌慌张张的跑来告官。

原来是他家养的的牛出了事,牛舌被人给偷偷割了。

要知道,在我国古代牛是非常重要的耕作工具,官府明令禁止杀牛吃牛肉,一旦发现有人伤害耕牛,官府可以直接把他抓去做大牢。

农户害怕别人栽赃陷害,所以才在发现牛舌被割的第一时间就跑来告官。另一方面农户也希望大人能帮他找出真正的凶手。

包拯思考片刻,对农夫说:“割牛舌是一件没有好处的事情,除非是这人跟你有仇,否则没人会去做一件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的事情。”

农夫听了这话十分迷茫,挠了挠头说道:“我们平时乡里乡亲的,要说没有小摩擦那是不可能。但要说多大的仇怨,也是没有的。”

在古代,没有良好的医疗条件,牛的舌头一旦被割掉,就没有办法吃东西,很快就会饿死。

包拯清楚这一点,于是就对农夫说:“你回去以后就把牛宰了,如果有人过来举报你,那他肯定就是凶手。”

农夫得到了大人的首肯,当即就转头回家。回家以后他就开始磨刀霍霍,在院子里就把牛给杀了。村里人家隔得都远,没人会特意关注农夫一家。

可农夫刚把牛杀了,另一边就有人跑去举报他。包拯在收到举报的第一时间,就让衙役拿下此人,再去请农夫和村老过来见证。

那人见此情况,心知自己已经暴露,立刻就伏法认罪。这人原是村中的一个无赖,嫉妒农夫家里有耕牛,便想出了这条毒计。

此案告破之后,包拯断案如神的名声就在周围各地区传开了。

包拯三年工作期满以后,朝廷再次调任。这次他被调到了一个好地方,就是盛产砚台的端州。

端砚的名声,早就在天下广为流传。在宋朝的时候,端砚已经是千金难求。很多在端州就任的官员,在任期间都会扣下不少砚台,或是中饱私囊,或是贿赂上峰。

唯独包拯不同,在端州就任期间,他满心满眼都是端州的百姓。哪怕是离任之时,他也是两袖清风,连一方砚台都没有带走。

因为包拯有能力,有手腕,不畏强权,官声清廉,所以往后的官路越走越顺。一路坐到了龙图阁大学士。

可惜的是,这样一位有能力的官员,这样一位受百姓爱戴的包青天,却在子嗣方面颇为艰难。

中年丧子又丧孙,晚年怎么办

包拯一生有两位妻子,一个媵妾。他第一个妻子是年少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进门的李氏,两人结婚没多久,李氏就撒手人寰。留下了一个陪嫁的媵妾孙氏。

包拯非常伤心,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近女色。后来为了延续香火,又续娶了第二任妻子董氏。董氏性格温柔和顺,知书达理,包拯非常喜欢她。

正因如此,直到包拯34岁的时候,董氏才为他生下了大儿子包繶,此后,又接连生下了两个女儿。

也就是说,这时的包拯只有包繶这一个儿子。宋仁宗非常喜欢包拯,连带着包繶也收到了特殊的荫补,直接给了一个八品官职。

包繶年纪太小,肯定是不能上任办公的。这个官也只是个名头待遇,只等他成年以后,再到任上班。

包拯和妻子也很心疼儿子,决定先给儿子娶妻,再让他到任,这样一来,成家和立业都一起解决了。

包繶19岁的时候,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了淮阳崔氏为妻。本以为,这回能成家立业双喜临门。

谁成想,就在包繶结婚后的第二年,他就因为身体原因撒手人寰了。留下的只有新婚的妻子崔氏和刚刚出生的儿子包文辅。

包拯这时候已经54岁了,忽然遭遇独子身亡,白发人送黑发人,着实算得上是突逢巨变。幸好还留下了一个孙子包文辅,不然可真就是绝后了。

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包拯仅剩的孙子包文辅,还没活过五岁,竟然又夭折了。

接连失去儿子和孙子,对于包老夫妇来说,那可谓是重大打击。但包青天不愧是包青天,哪怕是面临这样的情况,他也能舍己为人。

看着自己年纪轻轻的儿媳崔氏,包老夫妇并没有要求她留在包家,为死去的儿子守节,伺候公婆。反而是再三劝她,让她把户籍改回娘家,方便改嫁。

崔氏也是个良心人,他觉得公婆失去了儿子,孙子已经够伤心了。要是自己这个唯一的儿媳妇再走了,两个老人家晚年岂不是连个陪在身边孝顺的人都没有了。

面对包老夫妇的劝解,崔氏说:“公公,你是天底下所有人都仰慕的包青天,我能够代替夫君奉养公婆,已经心满意足了。”

包拯和夫人听了这话非常感动,答应让崔氏留在包家。

然而崔氏的母亲却不这样想,听说崔氏丧夫丧子以后,她很快就赶到包家,想要带走女儿。

崔氏面对母亲,态度依旧十分坚决。崔母也是一片拳拳爱女之心,苦口婆心的劝她:“夫死从子,子死何待呀?”意思就是丈夫死了,照顾孩子,现在孩子也没了,你为什么还要待在包家?

崔氏也是非常坚决,她指天发誓对母亲说:“我既然已经嫁给了包繶,包家又只有他一个儿子,他死了我自然要孝敬公婆。

看着女儿坚决的样子,崔母知道自己劝不动了。赶来的包氏宗族听见这话也是感动非常。

六十大寿现转机,还有第一个儿子

此后多年,崔氏一直奉行着自己的誓言。一直陪在包老夫妇身边,照顾两个老人。

这一年,恰逢包拯六十大寿。因为连遭丧子之痛,包拯便拒绝了所有人的拜寿,可即便他拒绝,送礼的人还是挤到了门口。

首当其冲的就是宋仁宗身边的大太监,后面跟着的人都在想,这皇帝的面子,包老总该给吧。谁成想,大太监进去之后不到片刻,就出来叫人抬着礼物回宫去了。

众人一看,包青天连皇帝的礼物都不收,更不要说是自己的了,于是也跟着离开了。

唯独百姓不同,一个老头代表百姓,给包拯送了两盆花。包拯见了以后,连连对老头鞠躬,感谢百姓对他的厚爱。

回到府中以后,包拯十分高兴。趁着这个机会,崔氏一下跪在了包拯面前。包老夫妻吓了一大跳,赶紧让儿媳起来。

崔氏接着说的话,才让两个老人震惊。她竟然说,包拯还有一个儿子,是之前的媵妾孙氏所生,自己将孩子带在身边,已经养到两岁了。

包老夫妻赶紧问是怎么一回事,原来媵妾孙氏脾气刚硬,和正直的包拯简直是针尖对麦芒。于是便其打发回娘家。

而孙氏在离开包府的时候就已经身怀有孕,可她并不清楚。直到回了娘家,几个星期以后,胎像才显现出来。

孙氏娘家人让她打掉孩子,恰逢崔氏感念旧情,派人给孙氏送东西,正好发现了这件事,才保住了孙氏腹中的孩子。

孙氏不想要这个孩子,崔氏亲自到村中恳求孙氏,孙氏这才答应生下孩子。

把孩子接回家以后,崔氏一直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照料。

之所以没有告诉包老夫妇,是担心孩子年纪小容易夭折,万一没能养大,不是让两个老人家空欢喜一场。

直到孩子两岁的时候,又恰逢包拯六十大寿,心情正好,这才将孩子带来见两个老人。

包拯非常开心,给孩子取名叫包綖,正是这个孩子,将包老的血脉延续下去。

留给子孙37个字,后代始终遵遗志

包綖长到五岁的时候,包拯就撒手人寰。临走之前,他给儿孙留下了一则37字的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的后人也践行了这一家训,包氏一族发展的越来越壮大,到如今已经遍布全球各地。但也不是只要是个姓包的都是包拯后人。

包拯的直系后人都记录在族谱之上,这本族谱则保存在江南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

1984年的时候,离开祖国多年,在海外发展,已经是著名船王的包玉刚,想要回到祖国看望故乡。

在这次旅途的最后一站,包玉刚参观了天一阁。听说天一阁中也有一本《包氏家谱》,而这本家谱上记录了包青天子嗣繁衍脉络,包玉刚就来了兴趣。

古籍管理员当即表示,按照规定,是可以将这本古籍拿出来给包玉刚看的。

包玉刚拿到族谱一翻,竟然找到了自己家谱上的祖先,他顺着这位祖先继续往前查,竟然发现自己是包拯的29代嫡孙。

而那37字家训,就是祖先包拯留给后世子孙最重要的宝贝。

参考资料:

《宋史》

《包拯家训》

3 阅读:2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