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让千万人失业、逾万家银行倒闭,罗斯福的“新政”向来被视为扭转衰退的灵丹妙药,但查阅美国的历史资料却不难发现,罗斯福新政所新增的政府支出,并不如想象中这么多,美国得以自萧条中复苏,真的是拜罗斯福之赐吗?
到底是谁解决了这场大萧条?
古典经济学家向来相信市场自我恢复的机制,他们认为美国的GDP由1929年1036亿美元跌到1933年的564亿美元,已跌无可跌,落底回升本属自然。
▲ 充满挤兑人潮的银行。
但凯因斯学派的经济学家,仍然相信罗斯福新政扩大公共建设所注入的预算,才是使经济否极泰来的原因。
▲ 大量的失业人口上街寻求工作。
依据美国经济分析局最新的历史统计可以发现,罗斯福在1933年就任总统之后,确实提高了公共建设支出,但提升的幅度还无法与后来的奥巴马相比,1934年的美国政府支出仅由1933年的87亿美元略升至105亿美元,往后三年每年政府支出也仅约130亿美元,没有令人惊叹的天文数字,联邦政府举债如此节制,这和罗斯福对财政纪律的坚持有些关系。
经济学家萨缪尔逊曾发表文章说:“罗斯福原来是一位憎恶举债的人,他甚至曾谴责前任胡佛是一位鲁莽的赤字挥霍者。”
这样看来,罗斯福举债执行新政,应是迫于情势,他是如此地推崇财政纪律,难怪1937年底美国经济再陷衰退时,这位因新政名垂青史的总统,对于再次扩大内需却显得意兴阑珊,罗斯福此举对于财政的持盈保持虽有裨益,但却因振兴能量不足,而使得衰退在美国的整个30年代时隐时现,如影随形。
正因为如此,直到1940年美国的GDP仍然没回到1929年的水准,这除了显示这一波大萧条对经济体制破坏之深,非长期治疗无以竟其功外,新政的力道不足也是重要原因。这个晦深莫测的经济衰退形势直到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告结束。
观察美国政府支出可以发现,随着希特勒进攻波兰,掀起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府的国防支出倍增,由1939年15亿美元升至1941年的143亿美元,珍珠港事件次年,也就是1942年更升至511亿美元(仅国防支出即等于1933年的GDP),同年美国政府支出的规模因此升至627亿美元,这个规模所创造的需求是新政期间的五倍,美国经济此后3年遂以两位数疯狂成长。
观察这场衰退,虽起因于股市崩盘,但随之而来的通货紧缩破坏经济结构,恐怕才是瓦解经济复苏的主因。
资料显示,即使是罗斯福新政期间,1938年、1939年美国消费者物价仍然连续两年持续下跌。直到二战开打,飞机、枪炮、军舰等军备需求升高,美国的国防工业产能大增,才打破通货紧缩的困境,而自1941年起直到二战结束,美国通膨率平均高达5%,大萧条以来的物价持续下跌形势,至此才画下句号。
那么美国这场大萧条到底是如何消失的,美国经济是如何复苏的?是市场自我医治?是罗斯福的新政?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可以这么说,罗斯福的新政,为经济复苏铺好了一条复苏的跑道,而待二战所启动的惊人战争需求后,美国经济才得以凌空而上。
美国经济学者加尔布雷思说:“希特勒发动二战,在解决自家的失业问题后,又为了他的敌国做了同样的服务;算起来,他才是凯因斯思想真正的传播者。”撇开希特勒的罪恶,纯从经济而论,这应属持平之论。
结语:一、 在罗斯福时代,美国还保持着勤奋踏实、诚恳信用的社会文化风气,同时,美国的工业生产力,学术水准并不差。
二、 如今则不然,美国的社会充满投机与拜金风气,社会众多人懒散、追求一夜致富、投机取巧、形象包装、诈骗,这样的社会,不公不义,只会持续导致市场失灵。
三、 如今,美国的制造业技术,远不如亚洲与欧盟;平均教育水准低落。唯一的强项是美国的高等教育,这是美国唯一的优势。
四、 现在美国也不可能通过发动战争,提高武器经费,来刺激内需。可能的解决办法就是:
1扩大教育投资;
2提供第二专长的免费学习机会;
3扩大环境保护投资;
4补偿热带雨林国家的教育与森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