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不种竹,房后不栽树,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乡村民俗?

依依聊文化 2024-09-15 12:12:45

生活在山区的人都知道,门前房后有竹林和树木,是很正常的事,为什么有一句农村俗语说:“门前不种竹,房后不栽树”呢?那么山区有没有这种说法呢?

我的家乡在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的山区,竹子和树木的资源非常丰富,是竹子和林木的主要出产地之一,也是著名的林业大县。

处于我家乡的山村民居,房屋四周树木和竹林,是司空见惯的事,居住在山村,人们生活的环境,免不了与竹木相伴。然而,我家乡的乡村也流传这句俗语,有这句俗语中所说的禁忌。

那么,我们如何解读这句传统俗语呢?

乡村一些传统俗语,不仅仅只是前人生活总结那么简单,还包含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乡村民俗。

解读这种俗语时,如果我们简单地寻找所谓居住环境方面的安全和舒适,试图用各种理由去解释,无论怎么说,都会有自相矛盾或破绽之处。

比如,有些人提出“门前不种竹”有以下理由:

一是竹子的根系具有串根特性,对可能会对房屋结构造成威胁,也就是对房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造成威胁。

这种理由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从乡村传统民居的建房特点来说,房屋周围均开了排水沟,根据古代风水习俗,这种或明或暗的排水沟,往往汇聚于房屋的某一处,再弯曲的流到外面,忌讳排水沟呈八字形向内流出。

不管是哪种竹子,其根怕水,一是怕没有水会旱死,二是怕水太多会泡死。乡村有“竹不过沟”的说法,意思是说,竹根的生长越不过长年流水的水沟。

我国竹子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恰好是在雨水比较丰沛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带,以及以南地区,因雨水较多,排水沟经常流水,竹根是越不过这些排水沟的,对房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不造成威胁。

因此,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只不过是一些没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人,想当然的一种推测罢了。

二是竹子长大后,枝叶会遮挡室内的阳光,导致室内阴暗潮湿,对居住的舒适度和健康有影响。

这种理由也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没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人静止性的猜想,以为竹子生长出来后,就只长生,不砍伐,永远处于一种静止状态。

实际上,乡村栽种竹子的目的是实用。乡民所种的竹子,不像城市中的景观,或大户人家的竹木,用来观赏,而是有实际的用途,没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竹子品种,也就不在栽种之列。

乡村竹林,通常是砍大留小,砍老留新。一般用来编织农具和生活用具。品质比较差的竹子,可以用来当柴烧。再就是冬天用来产冬笋(指楠竹),春天用来产春笋。现在的乡村,砍伐的竹子可以用来出售给竹木加工厂。

因此,乡村房屋周围的竹林,远看似乎是“密竹”,实际上大多为“疏竹”,枝叶不会遮挡室内的阳光,也不会阻挡空气的流通,对人的身体健康影响有限。

三是竹林是蛇、蚊虫等生物的生长和藏身之地,对居住者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也可能造成人身安全上的危险。

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也太准确。对处在农村原野的民居来说,蛇、蚊虫等,到处都有,尤其草丛、灌木丛、山坡、水边比较多。就是在住宅内,家里的牛栏、鸡圈、猪圈等,是生长各种蚊子、苍蝇最多的地方。

也有一些认为,竹林是竹叶青毒蛇栖身之地。这种说法是凭想象说出来的。竹叶青这种蛇之所以叫竹叶青蛇,主要是农村常见的竹叶青蛇,它们的体背及两侧为翠绿色,腹面为浅绿色,因它们的颜色像竹子叶的颜色而得名,而不是因为它们主要生活在竹林中而得名。

竹叶青通常生活主要在溪边草丛中、灌木上、岩壁或石上、路边枯枝上或田埂草丛中。当然,竹林中也是竹叶青蛇生活的地方之一,但是,它们不是专门生活在竹林之中。

说的蛇,过去农村到处都有蛇出没,包括住宅内也有蛇,民间称为家蛇,家蛇没有毒。但是,在山区,由于离山林、溪水较近,住宅内也经常有毒蛇出没,只是到后来,由于化学农药的普遍使用,田野和住宅的蛇越来越少了。

因此,现在有的人把乡村住宅内有蛇、蚊虫等出现,归咎于房屋周边的竹林,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化,是不太准确的。

另外,现在还有人说,“门前不种竹”,是因为风吹竹林时,竹叶发出细碎的响声,影响睡觉。提出这种说法人,明显没有在山村生活过的经验。

在山村,除了门前一面忌讳种竹子外,房屋其他的三面是可以种竹木的,很多山区自然村落的左右和后面都种有竹木。难道只有门前风吹竹叶的声音就影响睡觉,而其他三面的竹叶声音就不影响睡觉?

实际上,在山村,风吹竹叶的声音是比较小的,与针叶林和阔叶林在风中发出的声响,可以忽略不计。

比如,马尾松树林,在风中发出的声音,犹如波涛发出的声音,被称之为“松涛”,数百米内都能听到。阔叶林发出的声音“哗哗哗”或“啪啪啪”,就像有人在鼓掌,数百米也能听到。这些声音掩盖了风吹竹林发出的细碎声响,所以说,竹林发出的声音可忽略不计。

再说,风大的时候,传统民居在风的吹拂下,也会发出“呜呜”的叫声,有时比外界任何声音要大,树叶竹叶声又算得了什么呢?

所有的这些声音都是天籁之声,住在河边和海边就得听涛声和划船人的号子声,住在马路边就得号车马声和赶马的吆喝声,现在住在公路边,就得听汽车的马达声和轮胎与路面的摩擦声,道理是一样的,习惯了就好了。

至于对“房后不栽树”的解读,现在有一些人的解释,也是如出一辙,这里也就不再列举说明了。

如果从乡村民俗的角度来解读这句话,就符合当时乡村民众的社会心理,也旧时乡村对人的根深蒂固的两种传统思想理念相符合。事实上,农村老人对这句俗语的解读,都是从民俗角度来解释的。

那么,我国旧时乡村两种对人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是什么呢?

一是传宗接代的思想。旧时乡村民众非常讲究孝道,而在孝道中,最大的孝道就是繁衍后代,即所谓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人们不仅希望自己有后,还希望家庭或家族人丁兴旺。

那么门前种竹子,与传宗接代又有什么关系呢?

竹子的繁殖能力特别强,房屋前面的土壤通常比较肥沃,山区乡村房屋前面的土壤还比较疏松,非常适合竹子的快速繁殖。

竹子有一种特性,就是在争夺生存空间时比较强势,楠竹最为明显。竹子繁殖到哪些,很多植物与它们争夺生存空间时,往往会败下阵来,以致枯萎消失。

在乡村,人们把竹子的这种强势繁殖,争夺农业生产的土地的现象,称之为“竹害”。

正是因为竹子有这种特性,容易让人产生联想禁忌,所以农村才有“门前竹发人不发”的说法,与民间“花旺人不旺”的说法类似。这就是“门前不种竹”在乡村民俗原因。

二是出人头地的思想。过去乡村,人们不仅希望自己后代人丁兴旺,不希望自己的后代,通过拼搏努力,德才超众,干出一番成功的事业,比其他人优秀。实际上,现代人同样还存在这种思想。

但是,如果一个人长期被人压在下面,就很难翻身,就更不要说出人头地了。

乡村民俗认为,屋后种树,给将房屋“荫蔽”,就像林中的小树一样,在“树下为树”的小树,是没有出头之日的,也不会长成参天大树,成不了有用之材。这也就是乡村俗语所说的“宁在人下做人,不在树下种树”。

实际上,这也是乡村的一种联想禁忌。意思是说,如果在屋后太近的距离种树,会将房屋“阴”住,家里就很难出人才。

以上两种民俗联想禁忌,当然没有科学道理,民俗禁忌的本身就是不讲道理的。如果硬要讲科学道理,很多民俗禁忌也就不存在了。

这里要说明的是,所谓“门前不种竹,房后不栽树”,“门前”指的是房屋前的小明堂,也就是房屋前面留出的一小块空阔之地,实际上处于住宅的地基范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住宅的红线范围。小明堂之外的中明堂和大明堂,还是可以种竹子的,已超出住宅的红线范围了。

“房后”也是有一定安全范围的,超出这个范围,也可以种树。以乔木树为例,屋后种树冠高达20至30米的树种,与房屋的距离至少要保持40到50米。

其中的原因是,高大树木倒下的时候,要向前飞行移动5到10米,山坡地往下倒的大树,飞行移动的距离更远。这样的距离,主要是为了保证房屋的安全,同时也不会遮盖房屋。

总之,我们在解读农村传统俗语的时候,不能理当然,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民俗习惯,才能准确理解。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