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从来不治病,它只是在帮人“纠偏”(二)

鸿朗说健康 2024-08-14 17:56:38

从病性的寒热虚实角度来看,药物可以分为四类:

1. 治疗寒性疾病的药物:附子、干姜、桂枝等。

2. 治疗热性疾病的药物:生石膏、知母、黄芩、黄连等。

3. 治疗虚性疾病的药物:人参、黄芪、地黄、附子等。

4. 治疗实证的药物:麻黄、大黄、桃仁等。

从病位的表里半表半里角度来看,药物可以分为三类:

1. 解表的药物:麻黄、桂枝、葛根等。

2. 治疗里病的药物:瓜蒂、大黄、生石膏等。

3. 和解半表半里的药物:柴胡、黄芩、半夏等。

常言道“是药三分毒”,这里的“毒”指的是药物的偏性。药物使用是以其偏性纠正身体的偏性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馒头没有偏性,可以长期食用,但不具备治疗疾病的作用。而治疗疾病的药物具有偏性,因此不能长期使用。准确用药的前提是准确的辨证,根据具体的证候选择合适的药物,以恢复身体的阴阳平衡。

社会出现了偏性,社会正常的秩序遭到破坏,出现失控的局面,人们呈现出骚动和不安,不法行为激增的社会状态。

自然出现了偏性,自然就会出现诸如: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宇宙辐射、赤潮(极少出现,出现了也影响小)等。发生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自然变异,二是人为影响,

人出现了偏性,就会生病,偏性严重还会致命。万事万物都要阴阳平衡,人也一样,出现了偏性,也就打破了平衡,哪里失衡,那里就发病。人分男女,阴阳有序,男有阳身,女有阴体;男女成家,相互得益,阴阳平衡,不再偏倚。

中医用来治病的药物是中药,而中药大多取自于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其中尤以植物为多,所以在古代,中药也被称为“本草”。

相传,中药的发现和运用,都来自起源于神农氏,自古民间有“神农尝百草” 的传说。

为什么草根树皮能够治疗人的疾病,中药能治病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1、人得天地之全性,草木得天地之偏性

中医认为,人和万物都得天地一气而生,但人得天地之全性,草木得天地之偏性,人得病就是人体气机出现了偏盛偏衰的情形,所以要借药物之偏性来调整人体的盛衰。

古人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中医用药是草根、树皮、昆虫、土石的形、色、气、味来划分其阴阳五行归属的。比如,根茎的药可以钻头土地,所以有通里的作用,如白芍;树枝、树梢则有生发之性,如桂枝;树皮有包裹、收敛的特性,如肉桂,而果核的收敛性质又大于皮类;花儿有宣散郁结的作用,如月季花、玫瑰花;果实生在高处却最终要下落,所以有使气下行的作用。

中药能治疗各种疾病,主要依靠是其所具有的偏性,这个偏性是恢复人体内在平衡、治愈疾病的关键所在。中药的偏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药物的“气”,另一个是药物的“味”。所谓中药的“气”,是中药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特性,也成为“四性”。如薄荷给人清凉的感觉,它的气就是凉的;生姜给人温热的感觉,它的气就是温的。不同的药物都具有不同的气,其中寒和凉属于同一种性质,温和热属于同一种性质,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异而已。

有些人说中药不是药。认识中药不能只盯在几个有效成分上,而要去思考它的自然特性,思考它的四气、五味以及归经,这样才能很好地理解和使用中药,真正发挥中药神奇的功效。如果按某些所谓现代科学的方法对中药进行研究,有些人甚至用西医的标准衡量中药,化验中药成份,那就曲解了中药。其实中药治病靠的是气和味这种特性,而不是靠中药的成份直接治病。

中药为什么能治病呢?

我们知道,中药所用的药物,大多来自于天然的动、植物及矿物,这些药物都是在自然环境中孕育产生的,它们在和自然界的气候、地理环境等综合因素对抗、适应的过程中,势必会形成一种能对抗和适应外界因素的物质,所以在不同的自然因素下形成的药物,它体内所产生的物质是完全不同的。

不同的物质能对人体的内在平衡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中药变化万千的作用和功效。

如生长在炎热干旱地带的植物(如芦荟、仙人掌等),往往会在体内产生具有清凉滋润特性的物质,用以对抗外界的炎热和干旱,这种具有清凉滋润特性的物质,对人体内在平衡的影响就是抑制人体新陈代谢、减缓脏腑的活动、减慢血液循环等,所以可以用来治疗人体机能亢进而引起的火热病。

如生长在高寒地带的植物(如雪莲、人参等),往往会产生具有温热特性的物质来对抗外界的寒冷,这种具有温热特性的物质,对人体内在平衡的影响就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脏腑活动、加快血液循环等,所以可以用来治疗人体机能衰退而引起的虚寒病。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药物的自然特性其实就是药物在和自然因素相适应和对抗的过程中产生的某种物质的具体体现,这种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信赖它、肯定它,并在疾病的治疗中大胆地使用它,这是唯物主义的体现。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