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撕毁中国订单,事后拒赔10亿违约金,如今又上门求助!

思真谈娱乐 2024-10-31 02:20:32

【前言】

当你听到“肯尼亚”这个名字时,脑海中浮现的是什么?相信就很多人都想到了一个字——穷。

肯尼亚,这个名字总是与“野生动物天堂”、“东非明珠”这样的标签联系在一起。

可在这美丽风景的背后,却隐藏着这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反复无常,以及与中国之间那场充满戏剧性的合作闹剧。

2023年初,美国第一夫人吉尔·拜登对肯尼亚进行了一次高调访问,其后不久,一家在当地合法经营的中国超市就突然被肯尼亚当局勒令关停。

美国总统第一夫人吉尔·拜登

理由竟然是这家超市“扰乱了当地市场秩序”,“扰乱市场秩序”,这个借口未免太过牵强。

谁都知道,价格战在商业竞争中再正常不过,这家中国超市凭借其低廉的进货成本,将商品价格压低,为当地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优惠,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

肯尼亚政府的真正意图,恐怕没那么简单,在“闭店事件”的背后,隐藏着肯尼亚政府惯用的伎俩:以自身利益为导向,缺乏基本国家信誉。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2013年,那一年肯尼亚政府向中国伸出了橄榄枝,请求这个“基建狂魔”帮助建造首都机场。

双方签订了一份价值640亿肯尼亚先令(约合35亿人民币)的合同,约定在4年内完成建设,对于中国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商业项目,更是“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落地的重要一步。

但就在机场即将竣工之际,肯尼亚政府突然变卦了。他们不仅单方面终止合同,还拒绝支付10亿元的违约金,这一举动无疑给中肯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肯尼亚总统威廉·萨莫伊·鲁托

更令人不解的是,肯尼亚政府随后将已完工3/4的机场投入使用,年吞吐量高达1400万人次,他们享受着中国建设的成果,却拒绝履行应尽的义务。

这种行为不禁让人质疑:肯尼亚政府的信誉何在?一个国家如此轻易地背弃承诺,又如何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尊重和信任?

肯尼亚政府给出的理由,在明眼人看来,不过是为其毁约行为找的借口罢了,事实上肯尼亚政府的“变脸”,与西方国家的挑唆脱不了干系。

“中国人在非洲大搞基础建设,是为了掠夺资源,控制非洲!”

“中国企业在非洲偷税漏税,雇佣童工,无恶不作!”

西方媒体的种种抹黑和污蔑,让原本就对中国心存疑虑的肯尼亚政府更加坐立不安,在西方国家“胡萝卜加大棒”的攻势下,肯尼亚政府最终选择了“站队”,宁愿背负“毁约”的骂名,也要与西方国家站在一起。

肯尼亚总统威廉·萨莫伊·鲁托

可肯尼亚政府的如意算盘最终落空了,西方国家承诺的援助迟迟没有兑现,而被中国“抛弃”的肯尼亚,也陷入了“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

更令肯尼亚政府始料未及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了这个本就脆弱的经济体致命一击,旅游业遭受重创,财政收入锐减,而之前被叫停的机场扩建项目,更是成了一个“烂摊子”,无人问津。

无奈之下,肯尼亚政府只得再次向中国“求救”。

这一次他们放低了姿态,表示愿意支付之前拖欠的违约金,并恳请中国企业能够继续完成机场扩建工程。

面对肯尼亚政府的“回心转意”,中国政府最终选择了“既往不咎”,一方面,中国需要维护自身在国际上的声誉,展现大国风范;

另一方面,中国也希望能够帮助肯尼亚渡过难关,促进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肯尼亚国旗和中国国旗

2021年,在中国的帮助下,肯雅塔机场扩建项目终于顺利完工。

这座现代化的机场,不仅成为了肯尼亚的新地标,也为这个东非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肯尼亚政府的“翻脸”和“变脸”闹剧,却给中国敲响了警钟,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过程中,中国需要更加谨慎,更加理性,不能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更不能被一些国家的“花言巧语”所迷惑。

当援助成为“理所应当”:警惕“受援国”心态,肯尼亚机场项目的最终完工,看似皆大欢喜,却难掩其背后折射出的问题。

对于中国而言,肯尼亚政府的反复无常无疑是一次警醒,它暴露出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寻求国际合作时存在的“受援国”心态问题。

这种心态,简单来说就是将来自其他国家的援助视为理所应当,缺乏平等互利的合作意识,甚至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国际关系准则之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肯尼亚政府在机场项目上的表现,就体现了这种心态的典型特征,在项目初期,肯尼亚政府表现得十分积极,对中国的帮助表示感谢,承诺将全力配合项目建设。

可这种积极态度的背后,更多的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而非对合作伙伴的尊重,一旦自身利益与合作目标发生冲突,或者受到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肯尼亚政府就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翻脸”,将之前的承诺抛诸脑后。

并且在毁约之后,肯尼亚政府非但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歉意和悔改,反而倒打一耙,要求中国退还之前支付的赔偿款。

这种无理取闹的行为,更是将“受援国”心态暴露无遗,在肯尼亚政府看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有义务也有责任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肯尼亚作为非洲国家,在国际上处于弱势地位,接受中国的援助是理所应当的,即使毁约也是情有可原的。

这种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国际规则之上的做法,不仅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也破坏了国际合作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寻求与中国的合作。

在合作的过程中,一些国家也暴露出类似肯尼亚的“受援国”心态,给中国企业带来了不少困扰。

例如一些国家在与中国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时,故意设置苛刻条件,要求中方承担更多责任和风险;

一些国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以各种理由拖延工期,增加项目成本;

还有一些国家在项目完成后,以质量问题为借口,拒绝支付尾款,甚至将项目“国有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利益,也严重阻碍了“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进。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与中国的合作中,都能够秉持平等互利的原则,积极履行合作协议,共同推动项目顺利进行。

对于那些存在“受援国”心态的国家,中国也要采取积极措施,加以引导和纠正。

第一点就是要加强沟通和交流,帮助这些国家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国际合作的本质和意义。

要让他们明白,国际合作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施舍,而是基于共同利益基础上的互惠互利。

第二点要完善合作机制,制定更加公平合理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避免出现责任不清、利益失衡的情况。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同时要加强对项目的监管,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矛盾。

最后要加强舆论引导,宣传“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共赢理念,以及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良好形象,消除一些国家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

总而言之,肯尼亚事件给中国上了一堂生动的国际合作课,在未来的合作中,中国需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国际合作不仅仅是资金和技术的输出,更需要理念和文化的交流。

中国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望未来,中非关系仍然充满机遇和挑战,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应该继续秉持“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为非洲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也要保持战略定力,不因一时的挫折而动摇,而是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来推动中非关系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倾听非洲国家的声音,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中国学者、企业家、青年志愿者走进非洲,亲身体验非洲的现实,建立起真挚的友谊。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打破西方媒体对中非关系的误解和偏见,构建起更加牢固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处理好中非合作与第三方的关系,中国在非洲的存在并非要排斥其他国家,而是希望与所有致力于非洲发展的国家开展合作。

我们应该积极推动“非洲发展三方合作”,将中国的发展经验、西方国家的资金和技术、非洲国家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为非洲的发展做出贡献。

图片来源于网络

肯尼亚的案例告诉我们,国际关系的发展往往充满曲折和反复,但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方向,保持战略定力,就一定能够克服暂时的困难,推动中非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智慧、耐心和勇气,但我们更应该对中非关系的未来充满信心。

因为我们坚信,中非合作不仅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也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资料:北京日报客户端2024年9月4日——《肯尼亚总统:我们和中国一直是朋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