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六月那会,姜萍这个名字火得一塌糊涂,可现在,好像突然就没人提了。
从捧上天到踩下地,也就一个月光景。
回顾整个事件,姜萍作为一名农村出来的中专生、学服装设计的学生,却在全球数学竞赛预赛中取得了出人意料的优异成绩,甚至还排在了名牌大学数学专业的硕士博士们的前边。
可以说是,一鸣惊人,惊为天人!
这本应是一个值得称赞和鼓励的故事,却引发了一场关于作弊和造假的质疑风波。
大家难以接受的是,一个如此普通的学生为何能够取得93分第12名的好成绩,于是开始深挖细找,寻找所谓的“证据”,想证明她是作弊的。
这种心态的背后,透露出某些人对成功的渴望和对平凡的不甘。
可这些证据和推理都站不住脚,连动机、能力、资源和可能性都说不通,但大家还是一口咬定她是“舞弊”的。
就算姜萍真的作弊了,那又怎样?对她的同学、社会、还有那些挑毛病的网友,有什么害处吗?难道中专生就不能在国际数学竞赛里露个脸?
就算姜萍的成绩是假的,也不会影响大家什么,也不会玷污大家心中的“宝贝”,更不会引起“民愤”。
如果姜萍没在初赛里取得好成绩,大家可能就不会这么关注她了,也不会关心她中考考了多少分?月考考了多少分?板书有13处错误了。
说到底,大家这么激动,还不是因为姜萍“成功”了,引起了羡慕嫉妒恨。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姜萍的事是假的,她也让大家为了讨论去看数学教材,这算不算做了件好事呢?至少让更多人关注数学了。
当初,姜萍在那个全球数学竞赛的预赛里拿了个不错的名次,达摩院那会儿宣传得可热闹了,现如今,不单阿里巴巴的达摩院,就连王闰秋和姜萍,最近都没啥动静,好像被人掐住了喉咙。
其实,在这场风波中,我们看到了媒体舆论的推波助澜。
一开始,媒体对姜萍的成绩进行了大肆宣传,将她塑造成了一个数学天才少女的形象。
当质疑声出现时,媒体又纷纷转向,对姜萍进行口诛笔伐。
这种舆论的反复无常,说到底还是由于媒体追求热点和眼球效应的心态。
现在网上搜“姜萍”,什么也搜不到,感觉媒体舆论都被控制了,我们就像是被关在信息的笼子里,看到的、听到的都是人家想让我们看的、听的。
唉,真是可悲!
当时不是说了决赛成绩会在8月公布吗?
为什么有些人对姜萍同学取得的初赛成绩百般挑剔而口诛笔伐?为什么不等待八月份决赛成绩出来了再弄个水落石出呢?
大概是因为大家急着想揪出那个“骗子”,想早点把那个“小偷”给揪出来!
不吐不快,不杀一儆百不足以平“民愤”。
这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大部分人都水到离谱。
大家都是在虚张声势,只不过是非常默契的,互不揭穿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