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资治通鉴熊逸版》第一辑(76)

淇铭看文化 2024-11-27 06:24:34

上篇读到周烈王五年“鲁阳之战到底怎么回事”,论及“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鲁阳之所以没守住,被强大的魏国吞了,主要面对国际局势变化缺乏判断,导致腹背受敌,最后沦陷。

到了周烈王六年,诸侯国风云变幻继续轮番加剧上演。

【原文】

(六年)

齐威王来朝。是对周室微弱,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天下以此盖贤威王。

【解读】

齐威王继位后,朝见周朝天子。这时周朝已经很衰弱了,失去了对诸侯国的控制,诸侯国都不再朝拜周天子。然而,唯独齐威王依然坚持朝拜,因此天下人越发称赞齐威王贤德。

书中先对《资治通鉴》的编年错误做了纠偏,论证齐威王被司马光提前了二十年上位,齐国应该还处在齐桓公的时代。故,没过多解读齐威王出于政治目的,树立国际舞台形象,坚持朝拜周室的这件事。而是对实际发生在这一年却被错误记载在上篇周烈王五年的魏国内乱进行了拓展引读。

魏国内乱起因是魏武侯没来得及立太子就去世了,导致他的两个儿子魏莹(宝盖下面应为“缶”,因字库无这个字,暂且用“莹”字代替)和公中缓为了争夺继承权,引起魏国大乱。推测魏莹可能是嫡长子,公中缓是次子(古文“中”与“仲”为通假字,意思排行老二)。可见,春秋战国之交,嫡长子继承制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已不复存在。诸侯政权交替,不是软着落,就是能力至上的硬着落上位。

那么,问题来了!魏武侯执政时间长达26年,这么英明神武霸气的国君,为何就没考虑涉及国之根本的继承人呢?立储就这么难么?书中引用《资治通鉴》记载周烈王七年的内容做了评论,即“君终,无适子,其国可破也”,并交代了内乱的细节。意思是:国君去世时,如果国内还没有合法继承人的话,就会面临亡国的风险。

司马光之所以将魏武侯未立继承人一事作为重点内容阐述,源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宋朝所面临类似同样的问题,但又不能说得太白,希望借魏武侯未立太子,导致发生内乱的事,隐喻当朝天子迟迟不立储可能会产生的危害,希望发挥“资治”作用,可谓用心良苦。问题是国君有国君的顾虑,之所以迟迟不愿立太子,我觉得有段文字诠释得很到位,甚至可映射当今职场后备干部储备不足的某些现象:

一旦立储,名分定了,大臣们的心里就会打起小算盘,盘算现任皇帝和下一任皇帝哪个更有投资价值。那些野心很大,却在现任皇帝这里不太得志的人,肯定会在皇储那边下重注,原先巴结皇帝的人不知道又会有多少转头巴结皇储,没有哪个皇帝会甘心看到这样的局面。

0 阅读:0